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重要性原则 (审计)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重要性原则(materiality principle)

重要性原则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重要性原则的特征 编辑本段回目录

  1.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

  国家审计重点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遵循性,并把政府资金或公共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重要审计事项,对同级政府负责;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

  2.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内容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3.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特征

  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查重要,等等。

  4.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

  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以往的审计经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2.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扩大审计测试。

  3.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被审单位规模越大,确立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该越高;不同行业执行的会计规范不一样,也直接影响审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4.涉足新业务。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

  5.数字异常波动。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编辑本段回目录

  1.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方法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比如:某被审单位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固定比率确定为0.5%,那么,营业收入重要性水平就为2000×0.5%=10万元,审计师就要着重关注收入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者漏报,低于10万元的收入项目置于次要地位。

  2.重要性水平对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指导

  审计师应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导向识别信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保证高风险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在制订具体审计方案时,审计师应当避免将总体审计方案层层转摘,而应在考虑总体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恰当地判断和分配,合理确定审计步骤,科学安排审计资源。

  3.重要性原则对评价审计结果的指导

  审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可能会发现因为时间、环境等变化,造成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或者问题金额汇总比例超过判断基础事先假定的固定比率即问题金额汇总超过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中对重要性水平高估,可能造成审计范围缩小或审计程序的减少,审计师要重新审定原来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考虑是否扩大审计范围,收集足够多的审计证据;如果问题金额汇总接近最初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时,结合尚可能存在而未审计出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断实际汇总金额可能超出重要性水平,审计师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重要性原则 (审计)”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重要性原则 (审计) 会计报表 会计规范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 净利润 净资产 固定比率 国家审计 审计师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