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哈根达斯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风靡全球的哈根达斯冰淇淋 1921年诞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市的一个家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冷冻技术和科技的发展而导致很多冰淇淋制造商在产品中加入更多的空气,稳定剂和防腐剂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限和降低经营成本。因而使冰淇淋的质量大不如前,当时鲁本.马特斯(Reuben Mattus)便立下宏愿要生产纯天然的,高质量,风味绝佳的冰淇淋产品,让世人享受真正高品质的冰淇淋美味。
当时他生产了三种口味的冰淇淋,香草,巧克力和咖啡,主要把产品提供给一些高级的餐厅和商店。口碑载道,产品於1961年正式命名为 “Haagen-Dazs”。
马特斯根据北欧语系而创造的,这是因为他年幼时曾在丹麦尝过他认为最好的冰淇淋,所以运用此语系为产品命名。
如今,不仅在全美,在全球都是极受欢迎的品牌。无论在那里,一提到“哈根达斯”,人们就会想起极其美味诱人的冰淇淋,在中国也是如此,她似乎更象是优质生活和品味的象征。
哈根达斯提倡"尽情尽享,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在提供冰淇淋的同时,哈根达斯非常注重营造一种氛围,使品尝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为一种难忘的体验.。这也就是“哈根达斯一刻”。
哈根达斯采用纯天然材料,不含任何防腐剂、人造香料、稳定剂和色素。脱脂奶的选用更将美味与健康绝妙融合。纽约时代杂志曾赋予哈根达斯“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的美名。
哈根达斯1996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发展迅速,目前在中国内地已经开设了48家分店,深圳有5家。
品牌理念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鲁本·马特斯在1921年推出哈根达斯并吉林那天起,哈根达斯就是至臻品质的代名词。至今,享誉全球的哈根达斯冰淇淋,依然以提供全世界至臻完美的冰淇淋享受为己任,从奔放的美洲到神秘的中东,从东方到西方,跨越种族、地域的界限,哈根达斯把“尽情尽享、尽善尽美”的“哈根达斯一刻”的理念传递到全世界。
哈根达斯力求与其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营造极品体验,用完美的产品与服务来回应对完美的追求,专卖店的格局布置简洁温馨,用轻松、悠闲、舒适、时尚、浪漫分为来包围您和您的亲朋密友。超市零售店中的产品则让您随处可以享受到“哈根达斯一刻”。从传统的经典口味冰淇淋到床以独特的月饼冰淇淋,亲切而周到,让“哈根达斯一刻”从唇齿间的感受升华为心灵上最为美妙的体验。
星巴克VS哈根达斯 编辑本段回目录
星巴克VS哈根达斯: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
都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登陆中国大陆市场,都是定位在曾经“稀少”的中高端人群,起初“曲高和寡”,也都是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与哈根达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歌猛进”。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是“面对”着消费者,而不是“背对”着消费者。
100多年前,星巴克是美国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1971年,3个美国人开始把它变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
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和他的律师,也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以380万美元买下星巴克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星巴克之旅”。
1921年,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家庭,如今风靡世界的哈根达斯开始了这个品牌的“婴儿期”。
1961年,哈根达斯冰淇淋的创始人鲁本·马特斯正式将自己生产的冰淇淋命名为“Haagen-Dazs”,一个出自北欧语系的品牌名称从此开始了她的“哈根达斯一刻”。
如今,星巴克咖啡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咖啡的第一品牌,哈根达斯冰淇淋也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顶级冰淇淋品牌。星巴克咖啡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开设了13000家店,哈根达斯冰淇淋也在全球55个国家拥有700多家专卖店和几万个零售点。虽然传统意义上“根红苗正”的咖啡与冰淇淋并非起源于美国,但星巴克咖啡与哈根达斯冰淇淋目前已经俨然是这些品类最“正宗”的代名词。
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一层开设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意味着星巴克品牌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哈根达斯自1996年在上海南京路上开设第一家专卖店,如今也已过完了十岁生日。虽然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都是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以及这些城市里的中高端人群。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出乎他们自己的预计,目前要准确说出他们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时间短暂停止,因为他们一刻也没有放慢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每月、每季度的数据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美妙的中国之旅
2006年的中国,对于星巴克与哈根达斯来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006年星巴克全球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两次造访大陆市场,旨在将中国大陆市场原有的授权加盟模式改变为直营;同时增设中国总部,直接向美国总部汇报,要将中国市场打造成为除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
2006年是哈根达斯进入中国十周年的庆典,哈根达斯母公司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国际部总裁西欧·里奇先生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提出了“中国提速”计划,将每年在中国开店数量提高到30家。
其实,与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之旅”相似,虽说如今的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面对中国市场是“豪情满怀”,但最初进入的时候,他们依然是忐忑的、谨慎的。1995年,星巴克开始向北京及周边城市的饭店、驻华使馆和跨国公司供应星巴克咖啡豆和咖啡粉,算是将产品顺利送进了中国市场。而后,星巴克在中国内地选择了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代理中国京津地区,台湾统一集团代理沪苏杭地区,香港美心餐饮有限公司则代理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开始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三国鼎立”模式下的“各自为政”、“相互竞争”,以利于“暗中观察”、“可进可退”。
哈根达斯十年前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引得了一片“唏嘘声”。1品脱9美元的冰淇淋,一个月吃两回就抵得上当时中国人月均食品支出的数额。这在即使经济已经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办成的事情。有人甚至断言,这个“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可能更适合成为一种观赏品。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不可捉摸性还是在这两个品牌上得到了显现。截至到2006年10月1日,星巴克在中国大陆19个城市开设了190多家咖啡店。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区已经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中的一个亮点。香港星巴克分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创下了全球最快赢利纪录。上海统一星巴克发展也堪称“奇迹”,在两年内就获得了3200万元的利润。
哈根达斯目前已在中国15个城市开设了51家专卖店,1000多个零售点,销售额年增长40%以上。在一个茶的国度里,咖啡连锁一路畅行;在一个平均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社会里,高端冰淇淋品牌广受欢迎。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很容易改变?还是中国人可支配收入要超出统计数据?原本计划把中国市场作为“孵化期”对待的这些品牌,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
首先是区域扩张,星巴克和哈根达斯的“中国路线图”惊人地相似:在大范围的扩张上,是由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为“介入点”,同时开始选择直辖市、重点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旅游城市等为“发散点”;在小范围的选择上,也都是选择城市最繁华的路段,一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星巴克与哈根达斯互为邻居的有趣场面。说明他们在对中国市场的基本看法上趋于一致,对于扩张所选择的理由应该趋同。这种选择甚至延伸出一种“怪现象”,似乎没有星巴克、哈根达斯的城市,就成了经济欠发达、奢侈品消费无土壤的“代名词”,以至于一些城市的市长利用一些机会还呼吁星巴克、哈根达斯的入驻,而一些商圈、广场更是用这两个品牌的入驻而进行大肆的宣扬。
其次是投入的力度,2003年,星巴克总部将其在上海统一星巴克的股份增持到了50%;2005年,星巴克又将在美心星巴克的股份从5%提升到了51%;2006年10月24日,星巴克对外宣布成功收购北京美大咖啡90%股权。如此迫不及待地增加持股比例,主要是因为星巴克对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产生的丰厚利益“十分眼红”。以上海两年3200万元的利润为例,按原有持股比例,星巴克只能获得160万元左右的利润。
目前世界第一大冰淇淋消费国美国年人均消费冰淇淋是23公斤,澳大利亚为17公斤,日本为11公斤,而中国人均消费量仅为1.2公斤,中国潜力巨大的冰淇淋市场吸引了资本的追捧和关注。如今的哈根达斯在中国的战略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卖冰淇淋了。2001年11月,哈根达斯原母公司品食乐公司正式宣布和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合并。如今这个全球最大食品公司之一的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更加希望能够利用哈根达斯的高端品牌形象,为集团下属的其他食品品牌的中国发展“推波助澜”。
第三是产品中国化,虽然因为一些限制,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中并没有像其他全球星巴克连锁那样销售星巴克音乐碟片。但星巴克利用自己独特的消费环境与目标人群,为顾客提供精美的商品和礼品。商品种类从各种咖啡的冲泡器具,到多种式样的咖啡杯。虽然这些副产品的销售在星巴克整体营业额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秋节等中国特色的节庆时,还推出“星巴克月饼”等。
与此相同的是,哈根达斯也不失时机地推出自己的月饼系列。同时还推出了中华美食冰淇淋,包括冰淇淋制作的年糕、叉烧包、小笼包和春卷等。其中用法国原装冰淇淋制作的年糕也都分别取了别具中国特色的名称,努力将高端的产品品质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
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危机。2005年,哈根达斯爆出的“深圳黑作坊”事件,不仅对“哈迷”造成了很大伤害,也对哈根达斯的扩张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2007年,星巴克更是“头痛不已”,先是“反式脂肪事件”,接着又是担心含有致癌物质的全球“换奶事件”,多少对星巴克的声誉产生了影响。而不久前,央视主播芮成钢在其博客中的一篇《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更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些言词甚至上升到了“文化侵略”。星巴克和哈根达斯也如一些高速增长的国际品牌一样,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独特的品牌定位
如今的中国市场的确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以前,只要是洋品牌,或是披着洋品牌外衣的“假洋鬼子”都能够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地扩张。如今,更多的洋品牌出现诸多不适应症状,“轰然倒地”、“落荒而逃”的也不在少数。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对变化中的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的创新、求变能力。
咖啡、冰淇淋,都是历史悠久的食品。单是从产品的层面去考量,星巴克、哈根达斯所能形成的竞争壁垒几乎没有。甚至到今天为止,不少欧洲传统咖啡文化的爱好者,对星巴克式的咖啡品尝过程依然不屑一顾。同样哈根达斯所谓的“顶级产品”,在专业从业者的眼中也只不过是文字上的修辞与浮夸。
但是,在中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征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胃。
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诸如“星巴克的下午”、“哈根达斯的女人”这样的生活片断,似乎在这些地方每天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此时的星巴克还是咖啡吗?不!它承载了一个年轻人奋斗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子,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哈根达斯,而你从来没被异性带入哈根达斯,或者已经很久没机会去了,那你就不得不在内心承认,没有人疼你、宠你了。”此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冰淇淋吗?不!它变成了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祈祷……
这种细腻的感情、美妙的感觉,不仅仅是偶然地在一个消费者心中激起涟漪,而是形成一种广泛的消费共鸣。我们不得不承认,星巴克、哈根达斯的成功与准确的品牌定位不无关系。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关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星巴克似乎很有研究。霍华德·舒尔茨曾这样表达星巴克对应的空间: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是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的地方,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浪潮也推动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长。于是星巴克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为旅游者、商务移动办公人士提供服务。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星巴克选择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舒尔茨指出,星巴克不是提供服务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务公司。因此,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这些音乐正好迎合了那些时尚、新潮、追求前卫的白领阶层的需要。他们每天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星巴克的音乐正好起到了这种作用,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在消费一种文化,催醒人们内心某种也许已经快要消失的怀旧情感。
正是有了这样的品牌定位,星巴克似乎并不担心合作伙伴不能调配出可口、美味的咖啡,而是担心“不卖咖啡卖服务”的核心品牌利益不能很好地被逐利者所领会。因此星巴克为自己坚持直营的战略给出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星巴克一直认为,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只要客户有一次抱怨,就可能永远失去客户的忠诚。因此舒尔茨在星巴克反复说,品牌是一项终身事业,星巴克品牌不是被一次性授予的封号或爵位,它必须以不断地努力来保持和维护。一个年轻的品牌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防范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品牌危机”,当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忠诚。
“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传递的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小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也许有人无法天天拥有,但没有人不希望“曾经拥有”。“第三空间”,其实是人人需要的一种品牌定位。
哈根达斯的“爱情宣言”
与很多创业者一样,哈根达斯的创始人鲁本·马特斯也是追求“趋于完美”境界的“偏执狂”,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研发世上最高品质的冰淇淋。事实上能够做到“趋于完美”已经十分不易,而真正能持续延续“趋于完美”就更难了。哈根达斯的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并购,1983年被美国品食乐公司收购,1989年品食乐被英国的通用磨坊收购。应该说,品食乐与通用磨坊两家公司让哈根达斯的“趋于完美”延续至今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哈根达斯的品牌定位,是要积极倡导“尽情尽享,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但是要获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要付出很高成本的,显然选择理性消费人群是不现实的。哈根达斯在1976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专卖店,是由创始人鲁本·马特斯的女儿多丽丝·马特斯开设的。多丽丝高雅、悠闲、舒适、具有浓厚罗曼蒂克情调氛围的设计风格,令哈根达斯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为哈根达斯最终逐步确定清晰的品牌定位起到了良好的启示作用。
什么样的消费者比较容易产生“冲动型消费”?无外乎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的成本远远小于获得收益,或是在消费时将价格的影响因素放在次要或是忽略不计的位置。在提供冰淇淋的同时,哈根达斯非常注重营造一种氛围,使品尝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为一种难忘的体验。这也就是“哈根达斯一刻”。那么“这一刻”赋予什么样的美妙、难忘才是最有感染力与象征意义?哈根达斯自然想到了“爱情”。
一句“爱我,就请我吃哈根达斯”,像“爱情流行语”一样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蔓延开来。一时间,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了城市时尚一族趋之若鹜的时尚食品。围绕“爱情”,哈根达斯做足了文章。
产品方面,哈根达斯以非凡的创意调制出绝妙的“冰火奇缘”、洋溢着英伦风情的“悠然一刻”、“心花怒放”、“黑色迷情”、“爱琴海之舟”等;原料方面,采用象征思念和爱慕的马达加斯加香草、象征甜蜜和力量的比利时纯正香浓巧克力等;环境方面,让消费者围坐浪漫红烛、伴着若隐若现的爵士音乐,在精致杯盘叉碟轻轻碰撞的优雅氛围中,细细品味着一款款弥漫着各色情韵的冰淇淋;在细节的关注方面,无论是产品设计、手册、海报,还是选址、装修、灯光、线条、色彩等都力求传递愉悦的体验。总之,让哈根达斯成为情感的代言物,这样卖的就不仅是冰淇淋,而是“甜蜜一刻”,是象征浪漫的体验。
这个世界上,也许很多人没能力为爱情拿出“豪华”,但谁会在意,让自己的爱情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奢侈”一下。毕竟约见在哈根达斯,已经是一种很好的表白。
创新的传播策略
与一些奢侈品不惜版面、时间进行品牌传播的传统套路“格格不入”,星巴克、哈根达斯几乎很少投放广告。过去20年,星巴克在广告上的支出大约为2000万美元,平均每年仅100万美元。而宝洁公司仅是旗下纸尿裤品牌“帮宝适”每年的广告支出就达到3000万美元。哈根达斯的广告,也仅是偶尔出现在一些时尚杂志上。
事实上,鲜做广告宣传的星巴克、哈根达斯似乎从来不缺少传播。只是他们更看重“口口相传”的效应,看似缓慢而繁琐,却也稳固与长久。“进来一个,抓住一个;抓住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批。”这几乎是口碑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流程与环节,但是要想做好,在每个国家对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做好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过分”地强调品质
作为市场上主要针对中高端用户的品牌,星巴克、哈根达斯利用着各种机会、各种渠道传播着自己对产品品质近乎苛刻、完美的要求。这些“过分”强调品质的讯息极大地满足着“溢价消费”群体“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心理预期。
例如星巴克这样形容自己:要十分挑剔地选择咖啡豆,从品种到产地到颗粒的形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让未经专家严格品评的咖啡豆进入市场,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10万杯以上的咖啡,以确保品质,以杯评法挑选咖啡豆,然后决定精准的烘焙程度,令每一种咖啡的独有滋味都得以完全释放。员工一进入星巴克,除了要学习每种咖啡豆的知识,还要熟背各种技术要求,如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等。
与星巴克类似,哈根达斯可能也是全世界在产品品质介绍方面最不吝惜用形容词的一个品牌。例如哈根达斯这样描述自己的原料:馥郁的马达加斯加香草,触动您的心灵;香甜饱满的俄勒冈草莓,令您甜蜜至心,难以忘怀;香浓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咖啡豆,怡神的味觉享受;精选一级的夏威夷果仁,带您迈进松脆新境界……
“苛刻”地选择店铺
构成一份美好食品的要素除了本身的品质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与谁共同享用、要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等问题十分重要。星巴克、哈根达斯对于这些问题十分重视,同时对于消费者“吃给谁看”、“谁想来吃”这样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他们在专卖店的选址、装修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星巴克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因此在拓展新店时,他们费尽心思去找寻具有特色的店址,并结合当地景观进行设计。例如,濒临黄埔江的滨江分店,透过花园玻璃帷幕表现出了宫殿般的华丽。同时,对于黄金路段,更是“不惜代价”,例如在上海淮海中路“东方美莎”到“中环广场”,短短1000米的距离,星巴克就圈了四家店。星巴克连锁店外观单纯从店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但是其内部装修却要严格地配合连锁店统一的装饰风格。每一家店本身就是一个形象推广,这是星巴克商业链条上的一环。他们专门在美国成立了一个设计室,为全球每一家新店创造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统一的风格,从而使顾客和过路客赏心悦目,达到推广品牌的目的。这种推广方式被称为“Tie-in”,就是把咖啡馆形象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
哈根达斯在选址的时候,甚至还要特别聘请专业的、熟悉当地生活形态的房产代理来挑选旗舰店的地址。所有的门店一律设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人流量大,广告效果也明显。例如在上海,哈根达斯有22家店铺,几乎最繁华的地段都没能逃脱哈根达斯的“慧眼”。在杭州,哈根达斯将烟雨江南的西湖美景作为专卖店的背景,中西合璧的创意成为了吸引消费者光顾的一大动力。虽然哈根达斯的店面一般都不大,但对所有的旗舰店都不惜重金装修,竭力营造一种轻松,悠闲,舒适,具有浓厚小资情调的氛围。
“刻意”地满足顾客
星巴克十分清楚“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因此舒尔茨把员工作为品牌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1988年,星巴克成为第一家为临时工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公司。1991年,星巴克成为第一家为员工提供股东期权的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员工关系”计划,公司确实受益匪浅。在改革福利政策之后,星巴克员工的流动率大幅下降。
星巴克有提供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顾客由此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而真正的赢家却是星巴克。
哈根达斯为了留住消费者,采取了会员制,累计消费到一定金额,就可以成为会员。会员会定期得到哈根达斯自办的用来推销新产品的“酷”杂志。同时,他们还不定期举办核心消费群体的时尚PARTY,听取对产品的反馈意见。针对不同的消费季节、会员的消费额和特定的产品发放折扣券等。在哈根达斯,甚至服务员上餐的礼仪和姿势都是经过训练的。即使是最简单的盛放冰淇淋的容器,也能看出其匠心独具,弧形、心形、喇叭形、花形……甚至垫在杯下的一张便签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异常讲究。让消费者充分享受被“宠爱”的感觉。
同时哈根达斯把自己装扮成“高贵时尚生活方式”代言人。在切入上海市场的时候,哈根达斯分析了上海年轻人的心态。当时,上海人认为,时尚生活的代言人是那些出入高档办公场所的公司白领、高级主管和金发碧眼的老外。哈根达斯邀请这些人士参加特别组织的活动,吸引电视台做了一个“流行风景线”的节目,一下子把自己定义成流行的同义词,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其实这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奢侈品应有的想象空间。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哈根达斯 劳斯莱斯 口碑传播 台湾统一集团 员工关系 品牌传播 品牌利益 品牌危机 品牌名称 品牌定位 品牌理念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