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企业知识熵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知识熵(Knowledge Entropy)

什么是企业知识熵 编辑本段回目录

  知识熵(shāng)是企业内部知识状态的复杂程度以及企业内部或企业与外部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传递效率与阻力损失的度量,也是知识的不确定程度和混乱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状态越多也就是知识状态越丰富、越复杂。反之,状态越少就是状态越不丰富、越简单、越单调。知识熵增加意味着“知识管理效能”不断减少、不断消耗。

  熵的汉语解译:熵在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liàng)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企业知识熵的形成条件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企业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2.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3.企业内部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换,从而使企业的总熵为负。

  知识熵增是指在企业运动中,知识总是逐渐地减少、消耗掉,在某种条件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是企业处于封闭、平衡态结构中的知识创新效率递减规律。这个规律之所以会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转移过程中创新效率受到若干变量要素制约,如企业结构的膨胀、老化、流通渠道的延长、节点增多、观念的陈旧、知识的老化等,这些要素都从不同层面使企业的知识创新效率逐渐递减,从而稳定地出现这种知识熵增趋势。

企业知识熵的模型表达 编辑本段回目录

  K_j=-C\sum_{j=1}^n P_jlnP_j

  j为影响组织知识体系产生负熵的各种因素,C为常数,Pj为概率。

  K_i=\sum_{j=1}^n D_jK_j

  Dj为组织引入的知识负熵流中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Kj为各影响因素的负熵值。

  开放系统的组织知识熵方程为:

  \mathbf{K=K_e-K_i}

  Ke为环境知识被开放状态的组织吸收并在其中耗散的知识熵,此时Ke < 0Ki为组织自身知识体系老化产生的知识熵,一般Ki > O

  开放组织的知识熵存在两种可能性:

  (1)若\mid K_e \mid<K_i,则K = Ke + Ki > O;

  表明开放状态的组织吸取的负熵不足以抵消组织内部形成的熵增,即组织的知识体系已经老化、阻碍了组织的创新发展,组织将面临着倒闭或破产

  (2)若\mid K_e \mid>K_i,则K = Ke + Ki < O;

  这是负熵过程,能使开放状态的组织由无序变为有序,或有序度增高,运行有序、兴旺发达。因此,组织可通过完全开放,自我改造,不断地与环境知识,交换,在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克服混乱,使组织整体实现负熵值来促进组织持续发展。

  对于组织运行本身所具有的熵增趋势,只有通过开放的组织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流,抵偿系统内部不断产生熵,使组织系统整体实现负熵值,才能使组织知识不断进化提高。知识熵为建立科学的组织知识管理构架,进行知识的创造、融合、转移、应用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通过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构架,使得既相互独立又互补共存、既竞争又合作为共同目标共同分享利益的基元组织集合起来,并在组织知识熵增的趋势下,知识供应链管理构架可以通过完全开放、自我学习、自我改造,不断与环境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换,克服因受知识缺乏而引起的混乱,通过协同和突变使知识供应链整体实现负熵值来促使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整体实现负熵值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知识熵在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本段回目录

  1.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

  构成企业知识体系的个人知识、部门知识、组织知识等都会呈现出某种有序性,而这正是企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了负熵才得以维持这种有序性、克服自身的熵增大趋势的,所以知识创新与熵理论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本身不是封闭体系或孤立体系,而是开放体系,它存在着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换的复杂过程 其知识创新依赖于企业的内外部:

  (1)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

  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机制同企业内部的知识分布和学习机制密切相关。一个企业通常由多个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所依赖的知识基础通常是不同的。比如生产部门主要是创造和利用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技术性知识,而销售部门主要创造和利用与交易有关的知识。这样,不同的部门与不同的技术相联系,同时也与不同的任务的绩效相联系,从而构成了以不同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域。因此,从知识角度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利用不同知识域中的知识。当一种新知识的创新过程涉及跨知识基础的多个部门时,知识协调,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协调就变得非常重要。

  (2)企业与外部环境问的知识交换

  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外部知识的引入可以显示出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为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市场和技术信息,是创新决策中确定创新目标的重要线索,从而形成明确的创新目标;其次可以为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植入式”的创新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创新范式的转变,以便企业适应新的竞争机会;再次促进企业的知识转化和加工,特别是由隐性知识向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转化,提高企业内知识利用的效率。

  2.有利于企业的知识转移

  由于耗散结构实质上就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维持的一种动态有序的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结构,这种交换就一刻也不能停止,一旦把系统孤立起来,系统失去了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这种结构很快就会瓦解。所以,要使一个企业产生和保持耗散结构,必须首先为企业创造充分开放的条件,使其成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而知识转移是生产力水平的“平衡力”作用的要求,为了缩小或消除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一种平衡的力量就会促使知识向企业外转移和传播,或者周围地区为消除差异而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这就会保持一个开放的系统状态。开放系统不仅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基础。

  企业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知识的转移保证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流动与创新保证要素间远离平衡、要素间非线性相干与涨落可持续进行。企业内部的一个微观随机知识需求扰动就会通过相关作用放大、发展成一个整体宏观的巨大涨落使企业进入不稳定状态,然后又跌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有序结构。

  从知识来源的角度看,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如研究开发部门、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部门、供应和销售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对知识的共享、创造、转移和学习。这个层次是知识转移的微观层次。另一层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转移,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或国家问组织的知识转移,这属于组织知识转移的宏观层次。

  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次的知识转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对知识转移研究不能仅限于某一个方面,如果仅仅把企业视为知识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知识只在节点之间流进流出,而漠视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或者只注重企业内部的问题却忽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忽视各创新主体、各要素问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将不可能真正解决好知识转移问题。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企业知识熵”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企业知识熵 供应 创新主体 创新效率 创新目标 开放组织 显性知识 权重 活力 流通渠道 知识供应链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