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耐克企业文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背景资料 编辑本段回目录

  耐克公司创建于60年代,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尔·奈特断定高档优质跑鞋定会有销路,于是发动了一场制鞋业的革命。到80年代,他又把红红火火的运动鞋公司变成了一部营销机器。自1986年以来,该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每年平均增长47%,在1986—1996年期间,《财富》杂志排出全美1000家公司中,该公司排在前10名之内。目前,该公司变成了一部体育运动机器,主办高尔夫球锦标赛之类的赛事,同时还销售运动器械和服装。

耐克文化的个性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把公司文化个性化

  “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是耐克追求的个性化的公司文化。这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公司文化一反传统观念的企业形象,是由公司创始人菲利普·耐特创立的。

  耐克公司初创时为蓝带体育用品公司,它是以奈特在斯坦弗商业研究生院上学时写的一篇论文为模拟创建的。奈特胡乱地收集了一些田径赛名将和体育迷的想法写在文章中,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败阿迪达斯,让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穿上日本生产的高质量低价格的跑鞋——Tigers(虎牌)。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奈特把永不停息的个人奋斗和商业伦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始终。对奈特被选入俄勒冈州大学田径队,成为专业中长跑队员后,他对体育用品的激情被磨掉了。后来他曾在波兰price waterhouse当了5年会计师,他的商业意识也就是在那时培养起来。俄勒冈传奇人特式的田径教练彼尔·鲍尔,总是给他的明星运动员订做跑鞋。他告诉奈特,一个田径队是由一些个体队员组成的,每个人必须永不停息地拼命提高他或她的成绩,径赛运动员的信条是:“没有端点”。而price waterhouse给了的启示是“商业行为有最基本的原则”。耐克的历史是以上两个信条不断对话的过程,是运动员的个人奋斗精神与商业约束相协调的过程。奈特与鲍尔曼开始共同创办蓝带,并于1972年更名为耐克,从那以后,它开始设计带本公司商标的鞋,并在亚洲生产。

  永不停息是耐克的公司文化。当时,在美国运动鞋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70年代初期,慢跑热逐渐兴起,数百万人开始穿用运动鞋,因为运动鞋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还是健康而年轻的象征——这就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形象,运动鞋即将流行起来,但以阿迪达斯为首的“铁三角”却没有掌握这一发展趋势,“耐克”却跑步进入了。1974年,鲍尔曼教练在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脲烷橡胶,制成一种新型鞋底。这种鞋底是“华尔饼干”式的,鞋底还有小橡胶圆钉,使它比市场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这项看上去很简单的产品革新推动了奈特的事业,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耐克1976年的销售窗口从前一年的830万美元猛增到1400万美元。耐克像野火一样发展起业,公司为开发新样式跑鞋而花费巨资,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有将近100名研究人员,其中许多人有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和多种相关领导的学位。这雄厚的研究力量开发出140余种不同式样的产品,其中不少产品是市场最新颖和工艺最先进的。这些样式是根据不同脚型、体重、跑速、训练计划、性别和不同技术水平设计的。这些风格各异,价格不同和多种用途的产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跑步者,使他们感到耐克是提供品种最齐全的跑鞋制造商,数百万各式各样、各种能力的跑步者都有了这种观念,这在一个正在发展的行业里是个非常吸引人的形象。

  靠着永不停息的企业理念,到了1979年,耐克通过策划新产品的上市及其强劲推销,市场占有率达33%,终于挤进原来的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所建的“铁三角”,成为销售明星。到了1981年,其市场份额甚至达到50%,遥遥领先于阿迪达斯,而奈特本人也跑步进入了《福布斯》杂志令人垂涎的美国富有400人之列。耐克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开拓型公司,在青翠的俄勒冈州公司所在地,已经培育出一种精心设计的文化,耐克一位老资格的经理曾回忆:“那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手足情义的环境中工作。同事们在一起痛快地喝酒,滔滔不绝地谈论体育,并自诩为活跃且反传统的人物。”每6个月,奈特的管理队伍要聚会讨论策略。这个在吵大闹的联欢会以“针锋相对”著称。奈特总是鼓励对抗,甚至怂恿对抗,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样,接受别人的大声指责。耐克企业的所在地,就像校园一样,有森林、慢跑小径、湖泊、足球场。奈特希望创造出一个祥和的工作环境,他认为世界已经够混乱的了,工作时间应像家一样自由。

  耐克鲜明的企业文化,吸引大批年轻人,40%的耐克员工不到30岁,他们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中午时间在“校园”里的运动休闲中心运动两小时,然后一直工作到晚上,他们对公司都非常忠诚,耐克公司的管理并不严谨,但是必须打破阿迪达斯的强烈信念把整个队伍团结在一起。公司的营销人员说:“我们本能地就能判断,什么事是耐克公司要做的,什么事是耐克公司不做的。”由于阿迪达斯属于正统派,耐克能够非常重视认可那些对正统派深恶痛绝的运动员,如史蒂夫、普雷方汀——田径世界里的詹姆·迪安,对业余运动员联合会嗤之以鼻;“爱闹别扭”的伊蕾·纳斯塔斯,则是网球界的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这些反传统的运动员经耐克资助后,使耐克公司充满挑战正统、进取活力的形象。奈特对自己创办的公司一往情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感情,对公司的事务,只要他认为需要,每天都事必躬亲,出出进进办公室。奈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办公室隔壁的小屋里。小屋的地板上放着脏衣服,旁边是成堆的东西和文件,几乎没有其他人进他的屋子,奈特发牢骚说:“一旦让人们进你的屋子,他们便会整天进进出出,而我需要的是思考问题。”

  耐克凭着自己的企业精神最好终在美国市场打败阿迪达斯,但当锐步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于80年代初冒出来之后,耐克公司以生产男士体育为重点的文化显得有些鼠目寸光。耐克公司竟未能预见软皮areobic鞋的重要性这类鞋深受女性的青睐。1986年,锐步公司超过耐克公司,成为行业的带头人。奈特从中得到启发,他制定了管理细则,以此支持维护商标信誉的中心工作。1981年,他着手对公司内部进行新的改造。他把一个大的鞋类部门分成几个较小的部门,每个小部门分管一种体育项目的运动鞋,这样就加快了产品开发的进程,他通过建立一套生产、销售、广告宣传相连的体系把公司组成一个整体。结果是,公司群策群力开发各种鞋型,并以广告宣传为手段,给耐克鞋塑造一个强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形象。

  (二)营销战略创新的动力来自文化理念的创新

  塑造企业和产品完美和充满活力的形象是公司的战略目标。奈特认为,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极强,对品牌也极为敏感,校园里的明星人物的穿着经常会成为模仿的对象,因此只要设法让最有魅力的运动员穿上耐克,就必定能吸引全国为数众多的人的模仿。最伟大的世界级得明星、大红人乔丹出色地把握耐克公司的独特精神气质,即完美且充满活力的工作作风。耐克通过赞助这位“第一飞人”,同时也成为千万喜爱运动者的偶像。现在耐克成为销售额达4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后,其反传统的形象正受到威胁,一位商业评论家骂道:“奈特发现,耐克公司在迅速变成美国商业和体育相结合而产生的普通矛盾心理的避雷针。”奈特自己也认为:“当你的家业越来越大时,你必须注意使企业降温,但千万不要把火熄灭掉。”在美国,虽然每卖出的3双旅游鞋中便有一双标有耐克公司的商标Swooshk,但分析表明,截至1994年5月31日,耐克公司本年度财政总收入将下降6%,跌到37亿美元。最大的篮球鞋销售市场也急剧下降,耐克公司最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是欧洲和日本,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却不怎么景气。

  问题的核心在于,过去几年曾推动耐克公司发展的消费者——青少年及20出头的年轻一代已经纷纷放弃了旅游鞋,他们厌倦了泛滥成灾的运动员参与的鞋类广告。他们在寻找新颖的、少一点商业气的产品——类似粗皱的皮鞋。这一切影响了耐克的股票,股价1990年11月达到最高峰,到1992年下降了40%,奈特所持的35%股票,过去价值23亿美元,现在只值13亿美元。很多分析家认为,耐克公司已跌到最低谷,他们估计,1995年,耐克的利润将升到12%,约为3.16亿美元。尽管仍然落后于1992年财政年度的利润,但3月15日公布的的3/4结果,使华尔街发现了他们一直找寻的好消息的迹象。夏季几个月的订货情况已出现一点好转,新的款式——包括新推出的一系列篮球鞋——将受零售商欢迎,但是,56岁的耐克公司董事长仍然忧心忡忡,他深知要在已经饱和的美国市场再次实现他曾创造的那种增长,已经不再可能。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两件事;怎样才能既实现上述目标,又不丧失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的创新、创业的精神。奈特高深莫测而又孤僻。

  要实现公司目标,企业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奈特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过问耐克公司的日常事务。为了应付公司目前难以驾驭的境况,奈特再次参与公司决策。事实正是如此,耐克公司对部门主管克里斯·范戴克来说:“奈特又回来了。”2月中旬,董事长召集了31位高级管理层经理在俄勒冈海边别墅开会,其中8位是驻海外分公司的经理。会上,他宣布6月份,42岁的克拉克将接替耐克公司66岁的总裁查德·多纳休。这一新任命受到公司上下普遍拥护。它充分肯定了克拉克以加强通讯联系为手段,博采众长的才干,同时也为耐克公司这位“落伍者”搭起了充分施展的大舞台。但这一新战略要求耐克公司各部门全力合作。在一次中层管理会议,总裁克位克向60名经理阐述“合作经营方式”的重要性,奈特虽然平时不喜欢开会,但也在后排列席了会议。克拉克谈到,耐克公司在使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及加快决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我们的基因里生长着合作意识,”他总结说:“但以前那种一部分人聚集在大厅里决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奈特耐心地倾听着,直到克拉克邀请他——这位意外的来宾——到前台去,他身着双排扣西服及一双寒酸的平底便鞋,奈特看上去有些衣冠不整。他缓步穿过走道,当灯光着他时,他眯起了黯淡的眼睛,他用笑话强调沟通渠道的重要性:“几天前,肖恩·埃克哈特头顶一只青蛙走进一家酒巴。酒巴招待员问:‘那是什么’青蛙回答说: ‘我也不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只是我屁股上长的一个肉瘤’。”奈特通过笑话向经理们传授的信息是:我们必须走向成功,但不能丢掉幽默感,还有我们的叛逆文化。到美国,只有少数首席行政总裁能像奈特那样,一出现在雇员面前,就能令他们欢欣鼓舞,他的传奇魅力在于他打出一个最微不足道的手势,也能让人回忆起耐克整个辉煌的历史。

  体育精神和商业精神构筑了耐克,锤炼了奈特的精明和强干。奈特起家时,耐克公司只是无名小卒,但他打败了阿迪达斯,打出自己的牌子。他的成功秘诀是:首先是热爱体育,而后是打破商业行为中的条条框框。他仍然戴着折叠式奥克利太阳镜,也不忌讳开一些难登在雅之堂的玩笑。他是易激动又沉着的人。他的雇员都心甘情愿与他共同创造耐克神话,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尽管如此,奈特首先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人。他清楚的知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当他们为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做马拉松式的不懈努力时,耐克公司碰过壁,经过6年最艰难的发展,公司成为体育世界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如今,由于年销售额总是停留在近40亿美元,奈特正在寻求摆脱这种滞留不前状况的途径。

  (三)进一步改革创新、实施营销新策略

  为了能在已饱和的美国市场站住脚,耐克已更新“外观”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新款跑鞋运动鞋等多种训练用鞋。他还将致力于扩大范戴克主管的资金达2亿美元的房租外运动品部门。旅游鞋外表粗皱的鞋类是鞋行业中惟一热门的产品。户外运动用品部门将在此领域与廷伯兰德公司等有实力的同行竞争,它的产量已增长了1 倍,利润也高出1倍数。奈特信心十足地认为,到1996年,它将成为耐克公司盈利最佳的部门,销售额将达到5亿美元。

  同时,耐克也改变销售方式。户外用品部门已把销售的焦点对准了雅皮士和新一代未知的顾客,但耐克公司能否通过运动员认可和电视广告使他们对耐克鞋感兴趣,这一点令人疑虑。为了吸引他们,同时,为了回击公众对耐克公司的冷嘲热讽,耐克公司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宣传活动。1994年春天,耐克公司调整了广告形式。退役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穿着芝加哥White Sox的队服出现在成年棒球春季回联赛上,耐克公司趁此机会,把它弄成一次旅游商品展示,这使纯粹的棒球爱好者非常恼火。

  在策划企业形象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是:存货控制体系,但公司却常常忽视了它。这种体系被称为“期货”,是耐克能够持续创利的关键所在。耐克要求零售商业必须提前6—8个月就预订其总购量的80%,只有这样耐克才能保证发货时间并给予10%的折扣。结果,由于耐克公司对供订货情况了如指掌,它有足够的时间按订货来安排生产。这就避免了过多的库存,同时也确保了能从其按亚洲各分厂获得较理想的出厂价。零售商们讨厌这种制度,因为一时他们对市场的估计出现差错,他们就会被这些鞋困住。但是耐克的市场吸引他们去试试运气。虽然耐克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但当耐克公司按照已经达成的交易开始发货时,它就已经领先对手一程。锐步公司的卡莫迪说:“耐克拥有一个强大的后勤体系,比我们的后勤体系要强大的多。”

  (四)营销中的跨文化问题

  跨文化问题是每一个跨国公司在经营和管理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德国的阿迪达斯是耐克和锐步在欧洲的最大竞争对手。欧洲人出于本能,偏爱欧洲大陆上生产的一切。阿迪达斯正是利用这点向耐克展开强大攻势。此外,耐克运动鞋价格昂贵,每双售价高达80—200美元,使一些欧洲人难以接受。针对这点,耐克公司刻意揣摸迎合欧洲人的心理特点。比如法国青年好标榜,美国人就在鞋上贴上价格标签,以满足法国青年的身份表现欲。荷兰25岁以上的人喜欢穿白色的运动鞋, 25岁以下的人则喜欢色彩鲜艳的运动鞋,耐克就区分对待。

  欧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使一些欧洲对美国货深恶痛绝。法国巴黎一所时装设计学院的络莉女士对穿运动鞋极为反感,她说:“简直是堕落,不擦鞋是其一,而最可恶的是穿运动鞋”另一位意大利人称穿运动鞋上班的女子“丑陋不堪”。但同时迪斯尼乐园与美国电影一样,美国文化在欧洲大有市场,耐克正在利用美国形象塑造欧洲的“运动鞋族”。国际市场是耐克的策略重点,奈特说,我们都已强烈地意识到,几年后,本公司在国外开展的业务要比在国内大的多。问题是,即使目前的国外销售占了耐克公司总销售的1/3,但这些业务的开展只不过是分公司通过单纯模仿美国机器实现的。公司必须到足球及其他国际性体育项目中去开辟市场。奈特担心,在海外,耐克鞋正失去原有的正宗、做工一流的形象。这一切归咎于忽视营销策略以及销售体松散。外国零售商也是怨声载道,耐克公司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强迫他们早早地订购耐克鞋,而只有美国零售商才习惯这种方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耐克买断了世界各地分销业务,以期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奈特号召部下集中精力到德国、墨西哥和日本这超级重要市场去开展业务。在那儿,耐克公司将使零售商们相信:提前订货并非桩痛苦的事,广告宣传的重点对象将特别放在体育界,耐克还将推出迎合特殊市场要求的旅游鞋。例如,销往亚洲的羽毛球鞋,销往新堪的那维亚岛的手球用鞋。真正的挑战还在要找到一批称职的经理,并给他们灌输耐克的经营方式。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在美国,奈特相信本公司的经理能干得很出色,因为他知道他们理解耐克这块牌子的意义。那就是: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这就是传奇总裁阐述的耐克集体文化的丰富内涵。现在,奈特很想在国外找一批信得过的经理,由他们开创性地经营其国内市场,并同时维护耐克的信誉。

  但问题是,耐克文化可能被真正译出来吗?出口耐克鞋的同时,奈特还总是念念不忘出口他的耐克文化。原因很简单:在俄勒冈洲,耐克公司的大院周围贴着引人注目的体育比赛及表演的消息,这些报道鼓励人们去买那些旅游鞋,虽然这些售出的运动鞋中有70%,包括耐克鞋,未曾出现在体育馆内,一位运动鞋营销专家认为“消费者始终对体育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具有持续性,这一准则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国际行销力量,耐克正在买断在世界各地的分销权,以使公司行使更多的控制权。耐克一方面要让好生意从国外市场不停地冒出来;另一方面以维护耐克的牌子为宗旨,履行那些根据建议制定的策略。耐克公司在日本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它证明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前,奈特清楚地知道耐克日本分公司的销售业务很大,但是由于它没有体育、表演与公司牌子的形象结合起来,所以耐克买下了这家公司,对它进行改头换面的工作。奈特选中了勇吉秋元来领导这项工作。秋元曾为肯德基在日本拓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惯不同,公司在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时就应当十分重视这个总是像秋元这样的吸烟者往往把体育运动理解成为一种非常柔和的消遣方式,比如高乐夫球。秋元被送往Beaverton,接受长达4个月的耐克文化及经营方式的教育。他扔掉了香烟,开始跑步。12月,他回到位于东京的耐克日本公司,他下达了公司内部禁止吸烟的命令。对于这个烟雾弥漫的国家,这项禁令无疑是件大事。同时,他还迫使耐克在日本雇员参加长跑训练,以迎接1994 年夏威夷马拉松赛。耐克总公司与各分公司的联系加强之后,耐克得到第一笔“红利”就是一种专为亚洲人脚形设计的特殊轻型跑鞋的问世。但是对于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耐克这块牌子本身,秋元并不能完全理解,奈特说,秋元动身回东京之前,想把“放手去干”译成准确日语提交给耐克部部的经理们。耐克人为此惊恐万分。奈特回忆说:“我们说:‘不行’,千万别译出来。我们决不想掩盖一个事情——我们的牌子是一个美国牌子。”耐克能够凭其强调的文化动力跑赢国际竞争这场比赛吗?家大业大的耐克现在不比创业初期,奈特这位传奇般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

独特的经营模式 编辑本段回目录

  首先,耐克将公司的所有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部投及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当中去,全力培植公司强大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菲尔·奈特一方面强调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得公司营销能力的培训,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成了耐克的两件有力的竞争武器。

  其次,耐克在生产上采取了一种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有,从而拓展自身的疆域,利用外部的能力和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投资建设生产场地,不装配生产线,耐克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不自己生产制造的,而是全部外包给其它的生产厂家加工制造出来的。耐克公司的这一妙招,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基建投资、设备购置费用以及工人人工费用,而且它又充分发挥了其它生产能力强的厂家的能力,尤其是将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给东南亚等地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要极其低廉,从而力耐克公司节约了大量的人工费用,这也是耐克运动鞋之所以能以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名牌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实施虚拟化生产,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生产厂家,让他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并保证相应的质量,尔后耐克公司再将自己的品牌和商标贴在这些产品上,并将产品交给公司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这种模式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

  第三,耐克在营销中的创新在于传播。它采用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迈克·乔丹等进行传播,还利用电子游戏设计耐克的专用游戏。每当推出新款式,即请来乐队进行演奏,通过娱乐的方式传播出一种变革思想和品质。耐克的这种传播策略,不仅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而且还能建立一种高度认同感的品牌资产价值。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耐克企业文化”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耐克企业文化 IBM企业文化 《福布斯》 《财富》杂志 三星企业文化 丰田企业文化 产品设计 企业家 企业精神 公司文化 决策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