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货币需求量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货币需求量(demand for money)

货币需求量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需求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货币的需要量。又称货币必要量。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经由货币媒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也有学者以国民财富总值作为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可视为国民财富总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贴现值,故在统计学意义上二者意义接近。除经济发展水平外,不同的经济结构(农、轻、重的比例,三大产业的比例等)和经济周期(繁荣阶段、停滞阶段或衰退阶段)也对货币需要量产生不同的要求。

  货币需要量是一个内生变量,形成于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内部。它属于存量指标,可在一定时期内的若干时点上加以预测和把握。货币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征,在信用和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如有价证券金融资产都具有迅速变为现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为第二准备来替代现金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决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等因素。

  货币需要量可区分为名义货币需要量和实际货币需要量。前者指按当前价格计算的货币需要量,它以货币单位(如“元”)来表示。后者剔除物价的影响,以货币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来表示。二者的关系是:将名义货币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NP平减指数)平减后,可得实际货币需要量。因此,后者也可解释为按某一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货币需要量。

货币需求量的界定方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系一种相对狭义的货币需要量,认为货币源于商品交换并服务于商品交换,因此,货币需要量直接为流通中商品量所决定,货币过多或不足将引起市场物价涨跌,导致商品流通以及货币流通的紊乱。这种观点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同时强调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贮藏中的以及结算抵减的货币量,不在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之列。

  ②再生产过程对货币的需要量,系一种相对广义的货币需要量,同时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与贮藏手段两种职能,认为货币对物价、储藏、投资国民收入等都有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发挥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持有货币,实际是持有一种特殊的金融资产,由于贮藏中货币对利率和投资有密切的关系,贮藏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货币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货币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M(现金和活期存款)是货币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对象,此后,包括定期存款(贮藏中货币)在内的较广义的货币层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在中国,也普遍用GNP或国民收入等指标取代了“商品价格总额”的指标以测算货币需要量,即开始转向较广义的货币需要量的研究。

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关货币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关系,在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结论。按流派分大致有两种主要观点:其一是凯恩斯学派,认为收入和利率是货币需要量的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货币需要量随收入正向变动而随利率反向变动。其二是货币学派,认为影响货币需要量的主要有四类因素:

  ①总财富;

  ②人力资本在总财富中的比例;

  ③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

  ④其他随机因素。货币量与总财富同方向变动,与其他资产收益及物价反方向变动。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或将两者的某些方面结合起来,或超乎于两者之外而提出一些较新的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特殊情况,无论是凯恩斯的理论还是弗里德曼的理论都不完全适用于这些国家,为此需要探讨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

  例如R.I.麦金农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对货币需要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三种:

  ①国民收入;

  ②投资率;

  ③实际利率

货币需求量的测算方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有状态描述与计量分析两种方法。前者可以大致判断货币供求态势,例如银根偏紧、购买力不足或银根偏松、购买力过旺等。后者期望较准确地测算货币需要量。为此需要建立模型后进行求解,确定变量和求解参数值。例如:确定收入为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变量,即需计算它的弹性值(参数)。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大体为1,即二者同比例变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略小于1,因此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 1,弗里德曼曾计算为1.8,由此断言货币是一种“奢侈品”。又如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虽然实证研究已证实它确实存在,但有关数值已显示出多样化的结果。总的说来,学术界对货币需要量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诸如收入、利率等重要变量的参数测算方面。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等部门,出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已着手建立多元变量的由大型计算机求解的联立方程,并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于点与线段问题的争论 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需要量源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要求,它究竟是某一个数值还是若干数值的组合,用几何图形表示为一个点抑或是一条线段,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论。一些学者倾向于关于点的主张。W.配第曾用一个绝对数(周工资、季税赋、半年地租与1/4出口额之和)计算了 17世纪英国的货币需要量。I.费希尔的交易方程式与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式,在设产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短期为常数)的条件下,实际货币需要量也可表示为一个点,即:

  \frac{Md}{P}=\bar{K}\bar{Q}

  在中国,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指出,由于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且由于产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故可将货币需要量近似作为某一点上的量,即:

  Md=\bar{P}\bar{Q}\frac{1}{\bar{V}}

  式中为Md货币需要量,P为相对稳定的价格,Q为相对稳定的产量,V为相对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

另一些学者认为:

  ①Q、V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但并非固定不变,故不宜设为常数,该假设条件不成立。

  ②除Q、V等因素外,利率(含存款债券、股权等利率)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重要因素。包含收入与利率等货币需要量的众多的变量不仅自身变动难以把握(即准确计算),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程度及综合作用也难以充分预测。

  ③货币需要量与产量、价格、就业等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还可能是一种多重组合的选择,应进一步从货币需要量与货币供给量的相互关系上来把握。原有观点在考察货币需要量时往往脱离货币供给量而作孤立的、静态的推演。事实上,二者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证上都是不可分的。由于货币量对价格、产量等有能动性,不同的货币量可以形成不同的储蓄、投资、价格与产量(就业)等的不同搭配,故货币需要量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点,而是对若干可能数值的一种相机选择。但这种选择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它是有一定界限的,上限为可承受的物价率,下限为可承受的失业率。这种有界限的可能数值即表示为一条线段。国民经济所需要的货币量界于其中,至于在哪一点上,不存在纯客观的绝对标准。以上两种观点都提出了各自的依据,但均未形成权威性的结论。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货币需求量”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货币需求量 A.马歇尔 GNP GNP平减指数 I.费希尔 R.I.麦金农 W.配第 中央银行 人力资本 债券 凯恩斯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