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企业文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式企业文化最早兴起于建国初期,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整合功能。这种早期的企业文化由于还很粗浅和不规范化,未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因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照搬照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模式,如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等活动,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势如破竹地到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以人情构筑企业关系网的传统模式,企业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本因素愈发受到关注,“以人为本”成为21世纪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经济性质 编辑本段回目录
由前文所述的概念而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高于经营之上的行为,揭示了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不是行为事实。同时,揭示出企业文化不是隐性的潜规则,而是具有明确目标的显规则,从属于制度范畴,因此可以从经济学层面对它进行分析。
1.企业与雇员的最优合作
哈维·雷本斯顿恩运用“囚徒两难”的博弈理论对企业内劳动生产率作了分析。他指出:“假设所有雇员在两种选择间——‘黄金规则’努力选择和最大化个人效用的选择间——做出了相同的努力选择。”也就是说,在黄金规则下,所有雇员都为企业的最佳利益行动。另一选择则是,个人尽可能少地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并且在工作中做更多的事情来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此同时,企业也有两种对称的选择:可以按照黄金规则给雇员与可持续利润相一致的最好的工作条件和薪水,另一种选择就是成本最小化,即以最小化的工作条件和工资成本使雇员提供最大的努力。
在企业与雇员的博弈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行为——对抗性行为(0,0)和合作性行为(1,1)。通常前者降低劳动生产率,而后者增加劳动生产率。雷本斯顿恩认为,习惯是博弈论协调的解。在企业中通过非市场性习惯,如信任、诚实、公平性以及对公平交易名声的强调等等,可以消除或降低对抗性行为,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合作性行为的企业和雇员的组合,以至实现企业内部的一种均衡。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阿马蒂亚·森说:“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观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增进,不会对我们的福利增加产生好处。”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企业文化作为制度的一个层面应受到重视,非正式约束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灌输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这些都从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在他看来,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的生产方式。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企业文化的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省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工具,用制度规范来监督雇员的行为必然提高成本,企业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与雇员的博弈中简化决策过程,减少对抗性行为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企业向市场提供的是整个团队的产品,并不是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品,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会诱致“搭便车”的行为,正是这种制度性规范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
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哲学性质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理论,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必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历史、经济根源,正如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在中国早期的整套理论体系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基础和渗透的作用,同时对经济、政治、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小胜考智,大胜考哲。”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中庸、知行等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建立的根基有三个方面:
宇宙人生的真相——“一体论”。“一体论”源于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既分又和,非一非异。天不是人,人不是天,所以相分、非一;但人又是天的产物,又内在统一,所以又相和、非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企业和雇员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就有如天涵盖人,而人的活动又会改变天。虽然雇员的短期目标可能利己性多一些,但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短期目标会最终与企业的长期目标汇集,带领企业向前发展,所以企业和雇员应该同存共生,互利互惠。
人类应有的态度——“天下为公”。“人之为人本于天”,人的本性即天性,天性是无私的,是公正的,是公平的。“天下为公”代表企业是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和统一,企业运作的一切因素都应以企业的利益为前提,对于企业资源应平等的运用和分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人类最基本的品德——尽孝报恩。“孝”是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儒家文化的尽孝报恩思想能够解决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的问题。因此,在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主体和建设核心就应以人为本,建立和健全人本管理机制。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式企业文化 交易成本 人力资源 价值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管理 公平交易 利润 制度规范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