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ATI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ATI可能是指:


ATI技术公司:

概述
ATI(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是世界著名的显示芯片生产商,和nVIDIA齐名,中文名叫“冶天”。在1985年至2006年之间是全球重要的显示芯片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直至被美国AMD公司收购后成为该公司的一部份。ATI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曾拥有超过3,700名员工,营业额为22亿美元,是一家专门设计与销售适用于个人电脑的显示卡、图形处理器、芯片组、机顶盒、数字电视、电子游戏机和手提式设备等的无厂半导体公司。

目录[隐藏]

创始人
PC业务
发展史

1. DirectX9战场全面胜利
2. SM 3.0的溃败

消费电子产品业务
ATi显卡命名规律

1. ATI的显卡型号排列顺序

ATi大事回顾
ATi收购始末
部分产品介绍

1.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2.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3.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4. ——HD5800系列

ATI 显卡具体型号参数

创始人
PC业务
发展史

1. DirectX9战场全面胜利
2. SM 3.0的溃败

消费电子产品业务
ATi显卡命名规律

1. ATI的显卡型号排列顺序

ATi大事回顾
ATi收购始末
部分产品介绍

1.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2.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3.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4. ——HD5800系列

* ATI 显卡具体型号参数



[编辑本段]
创始人
  ATI的创始人,时任CEO的何国源(Kwok Yuen Ho)1950出生于一个曾经富裕的广州家庭,随即离开中国大陆。他人生的一大转机是在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而后他曾就职于数据控制系统、飞利浦电子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再后来就任翁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是一家PC制造及组装工厂。
  1984年,何国源移民加拿大。不太走运的是尽管他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和电子工程学位,但仍然难以找到一个和他在香港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不过,何国源并不是求职市场上唯一的失败者。1985年,他和另外两个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已退休)和Lee Lau(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编辑本段]
PC业务
  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ATI公司以其在PC平台的顶尖技术,为PC和工作站用户提供顶级的图形性能。采用最先进半导体制造技术,ATI公司生产的Radeon系列图形处理器将给PC用户带来顶级的视觉体验。 ATI公司专为移动产品生产的Mobility Radeon图形处理器,目前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份额,这款图形处理器能在不降低机器性能、处理能力和移动性情况下,提供更多激动人心的特性。 ATI公司的该集成显卡产品,让价值和主流用户之流均可以实惠的台式机和PC机价格而获得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功能。
[编辑本段]
发展史
  ATI自1985年8月20日成立之后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电脑图形公司,同年10月ATI使用ASIC技术开发出了第一款图形芯片和图形卡,之后就主要涉足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业务,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如IBM)制造显示芯片。当时的个人电脑只有IBM和其它竞争者的整机销售,而且价值不菲,所有配件包括软件都不会单独零售,所以OEM是唯一的出路。
  但为了公司前途着想,ATI决定不再大量制造基本的2D图像芯片。在1987年,ATI发售 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显卡。这些显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显示装置好,EGA/VGA Wonder是一种能用于市场上任何一种图形界面、软件和显示器的单卡,为传统个人电脑提供了更高速的图像,由此引起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和用户的重视!
  从Rage转型到Radeon100小试牛刀再到Radeon200崛起最后到 Radeon300辉煌,其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Matrox的Parhelia-512似乎抢了DirectX 9.0的头把交椅,但是最早的未必是最好的,ATI Radeon 9700选择了一个更好的时机。以往ATI在产品开发上总是比nVIDIA慢一步,就像99年之前的AMD一样。如果要打败竞争对手,那么必须在产品研发周期上打一个时间差,选择短暂的沉默,然后薄积厚发。AMD的K7正是这样做的,而ATI的Radeon 9700显然也是一个经典案例。
  
DirectX9战场全面胜利

  最先推出的Radeon 9700/Pro可谓令人耳目一新,不仅率先实现DirectX 9.0硬件级支持,还破天荒地集成了1.1亿个晶体管!作为新一代产品,Radeon 9700/Pro实现了256Bit位宽,并且显存位宽也达到这一数值。从显存宽位、渲染管道、纹理贴图单元等令人关注的指标来看,Radeon 9700/Pro的表现是无懈可击的。与当时的GeForce4 Ti相比,Radeon 9700/Pro完全超越它,而且已经不能算作是同一时代的产品了。可以负责地说,在当时产品研发进度上,ATI第一次超越了nVIDIA。Radeon 9700/Pro配置了四个可编程顶点描景管道,而且改善了多边形设置引擎,可以提供对Vertex Shader 2.0、Pixel Shader 2.0、NURBS、Displacement Mappingdeng等技术最完美的支持。全屏抗锯齿技术始终是GPU厂商不断努力的方向,而Radeon 9700/Pro带给业界的是Smoothvision 2.0,配合新一代HyperZIII显存压缩技术,直接令全屏抗锯齿效果的实用价值大大提高。
  毫无疑问,高价位的Radeon 9700/Pro仅仅是ATI的一面旗帜,真正令人疯狂的是Radeon 9500/Pro。Radeon 9500/Pro使用与Radeon 9700/Pro相同的R300 GPU,只不过显存位宽降低到128Bit DDR。相对而言,Radeon 9500的速度降低更多一些,因为它只有4条像素渲染流水线。不过更为令人惊喜的是,很多Radeon 9500/Pro都可以通过软件修改为Radeon 9700/Pro,此时性能大幅度提高,备受发烧友推崇。或许是看到了Radeon 9500/Pro的这一“小瑕疵”,也或许是为了降低成本,ATI迅速推出了基于RV350内核的Radeon 9600/Pro。Radeon 9600/Pro同样完整地支持DirectX 9.0,不过仅仅配置2个可编程顶点描景管道,而且像素渲染流水线缩减为4条,同时显存位宽也只有128Bit DDR。如此一来,Radeon 9600/Pro反倒失去了光芒,因此普及速度并不快。当然,后来ATI衍生出的Radeon 9550还是非常成功,被很多ATI Fans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比GeForce FX5950U与Radeon 9800XT,我们却能发现奇怪的一幕。在大多数基于DirectX 8.1的游戏中,两者的差距微乎其微,而在执行DirectX 9.0游戏时,Radeon 9800XT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ATI旗下的Radeon 9600系列也具有类似的优势,令nVIDIA的GeForce 5700/5600系列受到很大的打击。从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GeForce FX5950U与Radeon 9800XT在DirectX 9.0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甚至是导致性能差距的重要原因。尽管两者都是支持Pixel Shader 2.0与Vertex Shader 2.0,但是渲染精度、指令数量、Shader长度等都不相同。
  Radeon 9800惊人的DirectX9 3D动态贴图技术
  原本nVIDIA GeForce FX相对于Radeon 9700Pro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可以执行长度达1024指令的Pixel Shader程序,但是ATI随后发布的Radeon 9800系列可以执行任意指令长度的Pixel Shader程序,这比GeForce FX5950又进了一步。这一切都归功于ATI的F-buffer技术,主要用于存储渲染流程中的中间结果,这样就避免了把所有的像素都写入帧缓存,提高了工作效率。
  nVIDIA势力的日益壮大以及在接口开发方面的垄断行为令Microsoft非常恼怒,甚至一度传出nVIDIA退出DirectX 9.0制定小组。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这至少证明nVIDIA与Microsoft的关系大不如前。众所周知,目前Pixel Shader与Vertex Shader都只能在D3D接口下应用,退出OpenGL组织的Microsoft一心想彻底淘汰OpenGL接口,而且已经基本实现。在这种情况下,nVIDIA的境地自然非常不利,很可能在面对新一轮3.0版本Pixel Shader以及Vertex Shader竞争时处于下风。更为蹊跷的是,ATI研发小组还拥有原本负责制定DirectX标准的前Microsoft成员,这也是令nVIDIA最为尴尬的。对比同级别的显卡,nVIDIA在OpenGL性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而ATI的D3D速度更为出色。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并非是单纯的技术原因,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牵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要对ATI和nVIDIA的第一次DirectX9对抗下一个结论,那么ATI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是,可千万不要小看了nVIDIA的雄心,就在ATI吃着Radeon 9550的老本时,nVIDIA的PCI Express攻略已经展开,并就此将ATI打入深渊。.
  
SM 3.0的溃败

   ATI以及其它GPU厂商的复苏为nVIDIA敲响了警钟,Radeon 9700/9800更是让nVIDIA知道落后的感觉。GeForce FX5800的4×2流水线架构以及128bit GDDR2显存更是使得nVIDIA在性能宝座的争夺中彻底败给ATI,对于nVIDIA而言,真正令其坐立不安的还不仅仅是ATI的高端产品。 Radeon 9550以及衍生到PCI Express接口的X300-X550-X600小组合体对于市场占有率的侵蚀一度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FX5200/5500/5600/5700之流挽回局面已经没有可能,而且nVIDIA的桥接芯片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如何才能彻底压制ATI,这成了nVIDIA的当务之急。事实上,nVIDIA一直在产品研发进度方面略微领先于ATI。在GeForce 5900发布之前,GeForce 6系列就已经进入研发阶段。nVIDIA对GeForce 6投入的工程研发人员不下500人,研发经费数以亿美元计算。自此为止,可以彻底宣告nVIDIA的GeForce 6产品线布置完成,NV3X核心逐步退出市场。以GeForce 6200TC对抗被称为nVIDIA心腹大患的集成显卡,以GeForce 6600LE系列牵制ATI的X300-X550-X600阵营,以GeForce 6600GT再加上高端SLI技术彻底打压竞争对手,应该说nVIDIA有一定的胜算。
  但是从技术角度而言,X300-X550-X600阵营却不得不面对平庸的现实。如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支持Shader Model 3.0,包括《细胞分裂3》、《孤岛惊魂》、《帝国时代3》、《使命召唤2》等。GeForce 6200以及GeForce 6600LE全面支持Shader Model 3.0,而ATI显卡显然在这方面处于落后局面。
  Shader Model 3.0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的游戏研发时的编程模型,方便游戏开发商更简单的做效果更好的游戏。Shader Model 3.0被应用到很多环境表面和混合的镜面光源中。和Shader Model 2.0相比,Shader Model 3.0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置换贴图技术,许多复杂的光影算法在 Shader Model 1.1 和 Shader Model 2.0 上无法实现.
  对于任何厂商而言,众多市场总是不可放弃的前沿阵地。当时,ATI一心希望 X300-X550-X600阵营能够坚守低端市场,而X700至少对GeForce 6600系列构成威胁。但是现在看来,ATI的如意算盘显然不切实际。由于技术研发上的落后,ATI已经在第二轮的DirectX9竞争舞台中败北。当然,X700的失败也意味着整个产品线的溃败。X800尽管随后衍生出X850系列,但是在高端市场根本无法打开局面,难以与GeForce 6800系列正面对抗。
  一条管线内置多个工作单元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以前的GeForce4 Ti以及Radeon 8500等显卡都运用过这些技术。与纯粹依靠单管线相比,这种方式能够在纹理填充以及像素计算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不过此时的实际工作能力并非简单的相乘关系,而且其中的复杂关系很难评判。在ATI最新推出的X1600 RV530 GPU中,只有四条渲染管线,但是每条管线拥有12个像素填充单元。
  如今我们对于一条流水线定义是“Pixel Shader(像素着色器)+TMU(纹理单元)+ROP(光栅化引擎,ATI将其称为Render Back End)。从功能上简单的说,Pixel Shader完成像素处理,TMU负责纹理渲染,而ROP则负责像素的最终输出,因此,一条完整的传统流水线意味着在一个时钟周期完成1个Pixel Shader运算,输出1个纹理和1个像素。以GeForce 6600LE为例,一块传统的4流水线构架显卡(4X1)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4个Pixel Shader运算,输出4个纹理和4个像素。流水线=Pixel Shader+TMU+ROP,这一概念一直得到GPU厂商的拥护。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3D游戏开始有明显的取向性,此时这一平衡也自然被打破。
  正是基于像素着色器程序中算术指令比重不断提高这一事实现状,ATI开始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高像素渲染管线数量。以X1600为例,它拥有4条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只不过Pixel Shader、TMU以及ROP形成3:1:1的关系。具体而言,X1600有12个Pixel Shader,而TMU和ROP却只有4个,因此这款GPU核心在一个周期内可以进行12次Pixel Shader运算,输出4个纹理和4个像素。也就是说,X1600在Pixel Shader运算上等同于16流水线显卡,但在纹理填充率和像素填充率上等同于4流水线显卡。按理说,X1600的技术的确是比较先进,但是将一项技术优势作为非同级别竞争的砝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面对GeForce 6600GT和GeForce 7300GT真正的8管线,X1600显然没有胜算。好在,ATI近期发布了X1650XT,此时真正拥有12管线,并且实现了36个像素单元,但是这似乎一切已经晚了,因为ATI已经被AMD所收购。
  依靠NV40 NVIDIA打了个翻身仗,新的显示芯片G70在2005年年中顺利上市。与激进的NV40不同,G70以NV40为基础,在性能和功耗、成本等几个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平衡。
  而急于扳回一城的ATI却连续遇上了功耗等不利因素造成的Re-tape,导致传说中的R520一再跳票。经过了4个月痛苦的G70 VS nothing的煎熬,R520终于在10月发布。
  与R420一样只有16条渲染管线,在采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能够最多同时处理 512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个引入SM3.0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采用R2VB的方式绕过了SM3.0对VTF的规定;采用了256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技术使得ATI产品的视频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与G70相比,R520的技术更为先进,但是像素着色单元过少是其硬伤,不久后NVIDIA推出的7800GTX 512MB凭借高频和大容量的内存就轻松超过了R520。针对R520的缺点,ATI迅速作出了反应,推出了与R520在架构上很不一样的R580。
  ATI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采用了48个3D+1D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相同的16TMU。这种奇特的3:1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 资源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则让R580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R580在老游戏下性能表现与对手的旗舰产品不相上下,而在Shader压力繁重的新游戏中特别是高分辨AA/AF全开的模式下,甚至能够超过对手产品50%以上的性能表现。相比较于R520,R580游戏表现大为增强,成为了当时的游戏之王。
  然而R580系列与其前辈R420有着共同的软肋,那就是中低端产品同样表现不佳。继NV43 横扫中低端之后,继任者G73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与此同时20管线的7900GS芯片良率之高使之成为了有史以来成本最低的中高端芯片,不断的降价给了ATI中高端产品已强大的压力。反观ATI,用R580的1/4缩小版X1600系列去攻占中低端市场,12PS、4TMU这种在高端芯片上优秀的3:1架构设计在普通游戏分辨率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过少的TMU资源成了性能的瓶颈。ATI在中低端的竞争中再次败北。
  强悍的1950XTX,甚至新一代的中高端GF8800GTS也不敢保证能够完全将其击败
  R580性能强悍,但集中了主要利润的中低端市场被对手夺取后,ATI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ATI股价大跌,长期在15美元左右徘徊。在ATI与Intel的合作意向谈崩了之后,AMD向ATI伸出了双手。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以总值54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月25日,AMD宣布,对ATI的并购已经完成,ATI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
  就在AMD即将完成收购的时候,R580+上市,这次上市带来了新系列的产品线。高端以 X1950XTX为主打,基本上可以看作是X1900XTX的GDDR4版本,GDDR4显存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片内传输带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性能。 RV570即X1950Pro/GT具有36个PS单元、12TMU、12ROPs,同样是3:1的架构,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对手的产品,成为中高端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RV560即X1650GT则可以看作R580的1/2,24PSU、8TMU、8ROPs,测试成绩超过G73,成为了中低端的性价比最高的显示芯片之一。
  可惜X1950XTX的全系列产品出来得太晚,尽管有了良好的定位和强大的性能,可为时已晚,ATI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将由AMD代为完成。
  2007年4月中旬,NVIDIA正式向外界宣布旗下三款中端DirectX 10显卡——GeFroce 8500GT、8600GT以及8600GTS。这意味着,nVIDIA除了占据高端的DX9显卡市场,还向主流的DX10显卡市场迈进。虽然ATi于 07年5月中旬推出了旗下首款旗舰级的DX10显卡——Radeon HD 2900XT,但没有中坚力量,AMD-ATi始终不能于主流市场立足。于是AMD-ATi在2007年的6月12日,又向大家公布了其低端至中端的主流 DX10显卡——RV630/610系列。
  尽管又比nVIDIA的首批中端DX10显卡慢了一拍,但AMD-ATi的RV630显得后劲凌厉,得益于更先进的65nm核心制程,开发厂商能够对ATi的Radeon HD 2600系列更好的控制成本,按照不同的定位,价格低廉的Radeon HD 2600Pro、超频版的Radeon HD 2600Pro、非公版2600XT.....多种不同规格的RV630显卡登陆市场,成为ATi在中端DX10市场上的一只庞大队伍。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支持VC-1、H.264高清硬解的UVD解码器
  终于,在2006年中,AMD-ATI发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显卡—— 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于R600核心、80nm制造工艺,她拥有超豪华的各种硬件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购后的AMD-ATi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拥有7.2亿个晶体管,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512-bit的显存位宽,最大超过128.5GB/s的显存带宽,全面支持DX10、 SM4.0,AvivoHD视频硬件加速器等组件。 在众多的游戏性能测试中,HD2900均败给了竞争对手nVIDIA基于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ATi在DX10支持上选用了超标量流处理器(流处理器以下简称SP)。这样有助于处理大量的并行数据,但是超标量SP要5个一组才会发挥全部效用。而nVIDIA选择了矢量SP,1个即可发挥全部效用。这样比起来真正可比的SP数量是 HD2900XT 64(X5)个;8800Ultra/GTX128个,8800GTS(640MB)118个,8800GTS(320MB)96个。这样一比就知道 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败8800系列。整个HD2000系列都是这样,2600是24(X5)个,2400是8(X5)个。
  2、ATi不支持核心频率异步,即核心频率必须跟SP频率相同,而nVIDIA的SP频率k可以轻松超越1GHz,由此可见ATi的HD2000系列根本无法和同级产品竞争。
  3、ATi没有正确发挥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环形总线架构,特点是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命中率低。这种特性决定了HD2900需要高速显存,而非高带宽显存。HD2900选用512-bitGDDR3显存,就像一个眼力不出众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宽、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东西一样。而1GB版HD2900XT由于GDDR4显存本身的延迟时间过长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还不够成熟,BUG不少,在打开AA(抗锯齿)后性能下降明显。
  尽管如此,HD2000系列并没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带的AvivoHD硬解码技术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为了增强日后Radeon HD 2600/2400系列在产品特色方面的优势,ATi在RV630/610上都加入了比G84/G86更强悍的Avivo HD视频回放技术,其中的UVD通用视频解码引擎,能同时实现H.264和VC-1编码视频的硬件级解码,继续丰富图形加速显卡在视频回放方面的能力,进一步释放高清晰视频播放过程时对CPU运算能力的依赖。ATi强大的高清回放能力也成为ATi的Radeon HD 2400系列在入门市场上的重大注码。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16 日,AMD-ATi发布了HD3800系列显卡。她是业界第一款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业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她基于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样拥有320个超标量SP,晶体管数量缩减至6.66亿个。她引入了 ATi的新技术,比如PowerPlay节能技术、AvivoHD二代硬解码技术等。AMD-ATi此次没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显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显存,可见AMD-ATi已经发现了HD2900身上的显存策略错误。
  对于ATi的Radeon HD 3800系列来说,提前支持了微软即将发布的DirectX 10.1,也是它的技术亮点之一。ATi的RV670在这点上和当初nVIDIA的G80十分相像,都提前了对DirectX版本的支持。而DX10.1 保持了10版本的原有整体结构和编程体系,同时顶点,几何和像素着色指令集也会得到更新到支持Shader Model 4.1。此外,DirectX 10.1还提供了许多增强功能,如对HDR光源效果的改进,反锯齿的改进,更为精确的管道,全局照明特效等。DirectX 10.1是目前DirectX 10版本的增强版,将计划与Windows Vista SP1一起发售。
  对于ATi来说,同样基于RV670核心的Radeon HD 3850,HD3870无疑是重中之重,RV670发布上市至今,多款非公版设计、DDR4版本的Radeon HD 3850也出现于市面之上,它们的价格都保持在1500元以下,对于nVIDIA来说HD 3850上市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真正拿出一款产品对抗ATi来自1500元市场上的冲击这一尴尬的局面,HD3800系列产品对nVIDIA的冲击可为当头一棒,令nVIDIA匆匆推出G94 9800GT 9600GT,为了应对HD3800系列而且还是首次上次令高端显卡定位价格最低,
  刚上市的9800GT在2000元附近,9600GT更是历史性快速跳水破千元大关.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经历一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爆发了!基于RV770核心的 Radeon HD4800系列终于发布了!抢先上市的HD4850拥有1T(10^12)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轻松击败了高端市场的 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发布了高频的9800GTX+也无济于事。RV770可以说是RV670的全面升级版,在制造工艺成熟后,320个超标量SP增为800个超标量SP,光栅和纹理单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优化的AA算法,在游戏开启AA后能够完胜G9800系列显卡。在稍后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确的显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显存,回归传统的显存控制器设计,并且采用了频率达到3.6GHz!HD4870性能更上一层,拥有1.2TFlops业界第一的浮点运算能力,游戏性能甚至能与怪兽级的 GTX260叫板。
  
[ATI HD 4850 显卡]
ATI HD 4850 显卡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现出众,HD4850刚一上市1499元的定价当天就迫使nVIDIA将GeForce9800GTX从2999元降至1999元几天之后就将至1399元,由此可见其影响力。HD4800系列性价比出众,受到显卡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国热卖,一些国家中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AMD-ATi发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对旗舰级市场,对抗最高级怪兽显卡GTX280。HD4850X2则鼓励主推非公版产品,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占据高端市场。当日,AMD-ATi发布驱动程序 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将对单卡双芯及双卡互联解决方案进行性能爆发式的提升;同时附带的PowerPlay2.0新一代节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MD-ATi产品的竞争力。
  自Radeon HD 3800起AMD-ATI重塑的辉煌时代已经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编辑本段]
消费电子产品业务
  在过去的几年中,基于对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的需求,整个消费电子行业都在追求更高的图像处理功能。 ATI公司为移动电话配备的Imageon图形处理器和为数字电视配备的Xilleon图形处理器由此应运而生。 同时,ATI为任天堂(NINTENDO)的GameCube主机提供图形处理器,并同时与任天堂和微软Xbox产品签署未来技术协议。
  ATI公司拥有超过2500名员工,它的总部分别设在马克姆和安略,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都设有办事处。 其产品在加州、佛州、马萨诸塞州、安大略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研发中心进行研发,并在加拿大和台湾生产。在2004年,ATI公司的财政收入达到20亿美元。公司的股票在NASDAQ(股票代码ATYT)和多伦多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ATY)进行公开交易,并是NASDAQ股市百强之一。
  ATI公司于2006年因经营不佳,被AMD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
[编辑本段]
ATi显卡命名规律
  和nVIDIA一样,ATi显卡的命名也按照了一定的规律进行,对相同核心的不同型号显卡,以不同的命名规则区分开,以方便消费群体识别好显卡之间的级别,下面我们就说说ATi常见的命名规律。
  XTX > XT > XL/GTO > Pro/GT > SE
  XTX:ATI系列中最高端显卡型号的后缀,如:1800XTX,1900XTX。这个后缀编号都是当时最高端的ATi显卡所配有的。
  XT:这个编号比较有意思,ATi和nVIDIA都采用这个编号,但两者表达的意义却不同,用户需要区分开。
  在ATi方面,XT是代表了顶级显卡的型号,一般就运行频率稍低于XTX,XT与XTX的关系就像nVIDIA中GTX和Ultra的一样。我们知道的高端显卡就有Radeon X1950XT、Radeon HD 2900XT,它们都采用了XT这个后缀。
  而在nVIDIA方面,XT却是代表了简化版,比标准版更低,如GeForce 5600XT,消费者需要区分开来。但在以后的代数中,nVIDIA也很少用到XT这个后缀命名。
  XL:用于ATi高端显卡系列的后缀,级别比顶级级别的XT低,主要表现在频率和管线上有所缩水。
  GTO:是ATi较为特殊的命名后缀,也是用于中高端显卡系列,其意义就有点类似于nVIDIA的“GS”一样,比XL级别稍低。
  Pro/GT:Pro和GT的级别都要低于XT,一般来说,采用同一核心代号的ATi显卡,Pro的级别要稍高于GT,如X1950Pro和 X1950GT,主要表现在运行频率上,Pro要高于GT。但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当采用不同核心代号的ATi显卡时,GT的级别是可以高于Pro的,如 X1650GT和X1650Pro,单从命名上看貌似X1650Pro要高级于X1650GT,但实际却是相反的,X1650Pro采用了RV530的显示核心,要低级于1650GT采用的RV560,因此X1650Pro的级别要低于X1650GT。
  SE:全名为“Special Edition”(特殊版),主要用于ATi中低端显卡系列的后缀。采用这个后缀的显卡在管线上会有所缩减。
  
ATI的显卡型号排列顺序

  x代表0~9的数字,目前主要有三代产品
  9xx0
  常见型号9550
[编辑本段]
ATi大事回顾
  
[ATI]
ATI
1985年 8月20日 ATi公司成立
  10月ATi使用ASIC技术开发出了第一款图形芯片和图形卡
  1987年 7月 ATi发布了 EGA Wonder 和 VGA Wonder 图形卡
  1988年 4月 ATi参与制定了 VESA 标准
  1991年 5月 ATi发布了 Mach8 双芯片图形卡
  1992年 4月 ATi发布了 Mach32 图形卡集成了图形加速功能
  ATi发布了 VLB(VESA本地总线)和PCI总线 的产品
  5月 ATi成立了德国子公司
  1993年 11月 ATi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多伦多股票交易市场挂牌,股票代码:ATY
  1994年 8月 ATi发布了 Mach64 图形芯片
  11月 ATi的图形卡驱动和应用软件可以支持13个国家的语言
  1995年 6月 ATi成为第一家支持APPLE MAC的显示卡厂商,同时也是第一家支持PC和MAC双平台的厂商
  1996年 1月 ATi发布了业内第一款3D图形芯片,并在一年中销售了超过100万个
  7月 ATi成立爱尔兰公司作为欧洲的运营总部
  8月 ATi宣布了首款MAC机用PCI基板
  9月 ATi成为第一家将电脑图像显示在电视上的公司
  11月 ATi成为第一家将3D图形芯片引入笔记本市场的公司
  ATi成为第一家将TV卡附加到显示卡的公司
  1997年 2月 ATi发布3D RAGE II+ DVD 芯片,这是第一款图形加速加DVD屏幕补偿软件产品
  3月 ATi成为第一家完发布全支持AGP 2X产品的公司
  ATi成为第一家供应硬件DVD加速产品的公司
  1998年 4月 ATi被IDC评选为图形芯片工业的市场领导者
  5月 ATi为市场份额前10名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提供更多的OEM产品
  8月 ATi成为AGP市场的领导者,销售了一千万个AGP图形芯片
  ATi发布RAGE MAGNUM 图形芯片,这是一款针对高端OEM客户的产品
  ATi发布新一代RAGE 128 GL 图形芯片
  9月 ATi的RAGE LT PRO 图形芯片领导笔记本市场
  10月 ATi获得Chromatic Research Inc.开发的system-on-a-chip(SOC)技术
  ATi通过收购SiByte Inc.获得了MIPS处理器
  1999年 1月 ATi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 K.Y. Ho被经济周刊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之一
  2月 ATi发布RAGE MOBILITY M1,这是世界上第一块内置8M显存的笔记本图形芯片
  ATi的RAGE 128 Pro第一个在3D WinBench99中超过700分,基于RAGE 128的RAGE FURY 32MB得到743 Winmarks的成绩,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显示卡
  4月 ATi出售500万个RAGE MOBILITY 图形芯片
  7月 ATi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2000年 2月 ATi成为全世界的移动图形解决方案领导者
  4月 ATi完成对ArtX Inc.的收购,K.Y. Ho成为ATi公司主席兼CEO,David E. Orton成为董事会主席兼COO
  ATi发布RADEON 图形芯片,这是世界上最强的图形处理器。RADEON标志着ATi进入高端游戏和3D工作站市场
  2001年 2月 ATi发布MOBILITY RADEON 图形芯片
  3月 ATi获得FireGL芯片,从而进入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市场
  7月 ATi获得HYDRAVISION桌面管理软件
  8月 ATi发布RADEON 8500,这是第一款完全支持DirectX 8.1规格的产品
  ATi发布FireGL 8800 工作站图形卡
  ATi发布MOBILITY RADEON 7500
  ATi发布ALL-IN-WONDER RADEON 8500DV
  10月 ATi发布XILLEON 220,这是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system-on-chip产品
  ATi发布RADEON 7000 和 7200
  11月 ATi发布MOBILITY FireGL 7800和FireGL 8700工作站图形卡
  2002年 1月 ATi公司获得OPenGL标准委员会的永久会员资格
  ATi发布RADEON 8500 MAC版和RADEON 7000 MAC版双头图形卡
  ATi凭借IMAGEON 100 进入无线市场,这款产品专为PDA和Smart Phone设计
  4月 ATi在北美发布System Integrator Partner Program
  6月 ATi获得NxtWave通信公司的机顶盒技术
  7月 ATi新的FIREGL X1帮助DCC和CAD工作站进入新纪元,ATi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站图形卡和OpenGL, Microsoft DirectX 9.0 以及 Linux 图形解决方案
  ATi发布RADEON 9700,RADEON 9000 和RADEON 9000 Pro
  8月 ATi发布MOBILITY RADEON 9000 和RADEON 9700 PRO
  9月 ATi发布新版的ALL-IN-WONDER 9700 PRO 和MOBILITY FIREGL 9000
  10月 ATi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块使用DDR-2技术的图形卡
  11月 ATi的RADEON 9700 PRO 赢得了PC Magazine 2002卓越技术奖
  ATi发布新一代掌上多媒体芯片IMAGEON 3200
  2003年 3月 ATi发布RADEON 9800,RADEON 9600,RADEON 9200和MOBILITY RADEON 9600家族
  2006年 7月 24日 ATi被AMD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
  2007年 6月 ATi发布自己的第一款支持DX10的显卡——HD2900XT,采用512-bit位宽显存,成为当时显存位宽最大的显卡。显存带宽超过128.5GB/s,是当时显存带宽最大的显卡。同时拥有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成为当时单个流处理器数量最多的显卡。核心集成7亿个晶体管,成为当时集成晶体管数量最多的显卡。
  2007年 11月 ATi发布业界第一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HD3800系列,同时,这也是业界第一款以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
  HD3000系列以来,AMD-ATi改变命名策略,“xx50”代表较低级的显卡,“xx70”代表较高级的显卡。
  ATi改变产品策略,研发主力转向主流市场。
  2008年 1月 ATi发布HD3870X2,是业界首款单卡双芯的显卡解决方案,成为当时的单卡性能王者。
  上半年 ATi发布了Mobility Radeon HD3800 系列显卡,表明AMD-ATi将主流级显卡带入移动市场的决心。
  6月 ATi发布了基于RV770核心的HD4800系列显卡,有80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成为当时单个流处理器最多的显卡,集成9.56亿个晶体管。其中4870是业界首款使用GDDR5显存的显卡。HD4870拥有业界第一1.2T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HD4800系列出众的性价比在一些国家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 ATi发布4870X2与4850X2,这是AMD-ATi第二次发布单卡双芯解决方案。发布第二代节能技术PowerPlay2.0。
[编辑本段]
ATi收购始末
  ATI和另一大显卡生产厂家nVIDIA时刻都在激烈争夺市场,这加速了显卡的发展。A卡、N卡总共占据了独立显卡市场95%以上,高性能显卡层出不穷,有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游戏开发商更没有闲着,04、05、06年,DirectX9游戏泉涌而出,FutureMark公司的3DMark成为 Gamers钟爱的测试软件。在此期间,A卡的Radeon系列步入X系列,如Radeon X800XL,Radeon X1950 XTX等。
  与此同时,nVidia的显卡步入GF6、GF7系列,这两个系列就是奔着DX9.0C而来。A卡、N卡的争夺进入到白热化境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 A卡的X700家族和N卡的6600家族的争夺。无论从价格、规模、性能上讲均旗鼓相当。
  2006年,ATi相较NV的弱势逐渐显现:Ati只有显卡,这导致它们发产品(尤其是笔记本系列)全要看他人脸色。而nV也是一家出色的主板芯片厂家,自己的主板搭配自己的显卡,使得它们的产品更有市场。比较类似的是Intel 和 AMD.Intel 既有CPU,也有主板、集成卡,这就导致Intel的市场空间巨大无比,尤其是品牌机、笔记本电脑。虽然P4的NetBrust构架本质上是一种失败,而在P4饱受非议、PD尚未发布时AMD有了较大发展,但还是逐渐落于被动。于是,PC史上一件大事发生了——双A走向联合。
  6月份以来,关于AMD收购ATI的传闻就不绝于耳。美国时间2006年7月24日上午八点,AMD官方网站发表正式声明,确认收购ATI。这是近年IT界最大的一次收购,整个市场格局都将为之改变。这份声明一经发表,即时成为业界的焦点,各方面消息纷至传来……
  AMD董事会主席兼CEO鲁毅智表示:ATI正式加入了AMD家族,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我们将充 分整合一系列具有互补性的技术,继续致力于创新,力争为业界提供最佳产品选择。
  AMD计划打造一个新的x86处理器系列,将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在芯片级别上整合在一起,该产品的开发代号为“Fusion”。
  据悉Fusion处理器将于2008年底或2009年初面世,未来将用于所有的计算领域,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工作站等解决方案.
  这次收购,使得两家均受到影响——Intel借此大量发布Core系列,迅速抢占市场,而AMD只好先以双核速龙迎击。nVIDIA发布了第一款DX10显卡,而ATI的首款DX10显卡的发布却不得不延迟。
[编辑本段]
部分产品介绍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终于,在2006年中,AMD-ATI发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显卡——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于R600核心、80nm制造工艺,她拥有超豪华的各种硬件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购后的AMD-ATi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拥有7.2亿个晶体管,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512-bit的显存位宽,最大超过128.5GB/s的显存带宽,全面支持DX10、 SM4.0,AvivoHD视频硬件加速器等组件。 在众多的游戏性能测试中,HD2900均败给了竞争对手nVIDIA基于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ATi在DX10支持上选用了超标量流处理器(流处理器以下简称SP)。这样有助于处理大量的并行数据,但是超标量SP要5个一组才会发挥全部效用。而nVIDIA选择了矢量SP,1个即可发挥全部效用。这样比起来真正可比的SP数量是 HD2900XT 64(X5)个;8800Ultra/GTX128个,8800GTS(640MB)118个,8800GTS(320MB)96个。这样一比就知道 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败8800系列。整个HD2000系列都是这样,2600是24(X5)个,2400是8(X5)个。
  2、ATi不支持核心频率异步,即核心频率必须跟SP频率相同,而nVIDIA的SP频率k可以轻松超越1GHz,由此可见ATi的HD2000系列根本无法和同级产品竞争。
  3、ATi没有正确发挥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环形总线架构,特点是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命中率低。这种特性决定了HD2900需要高速显存,而非高带宽显存。HD2900选用512-bitGDDR3显存,就像一个眼力不出众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宽、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东西一样。而1GB版HD2900XT由于GDDR4显存本身的延迟时间过长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还不够成熟,BUG不少,在打开AA(抗锯齿)后性能下降明显。
  尽管如此,HD2000系列并没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带的AvivoHD硬解码技术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末,AMD-ATi发布了HD3800系列显卡。她是业界第一款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业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 Shader Model4.1的显卡。她基于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样拥有320个超标量SP,晶体管数量缩减至6.66亿个。她引入了 ATi的新技术,比如PowerPlay节能技术、AvivoHD二代硬解码技术等。AMD-ATi此次没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显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显存,可见AMD-ATi已经发现了HD2900身上的显存策略错误。
  AMD-ATi改变命名策略,“xx50”代表较低级的显卡,“xx70”代表较高级的显卡,舍弃诸如GT、PRO、XT、XTX等含糊不明的后缀。
  AMD-ATi自此调整了市场策略,研发主力转向主流市场以节约成本,借此吸引厂商打通销售渠道,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其中HD3850凭借精准的定位,填补了nVIDIA的巨大定位空缺,取得一定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AMD-ATi将失去旗舰级市场,AMD-ATi将用单卡集成双芯片的方式推出旗舰卡,以节省成本。AMD-ATi的市场策略开始领先。2008年1月发布的HD3870X2是业界第一个单卡双芯的显卡解决方案,击败先前最强单卡GeForce8800Ultra,成为当时单卡性能王者。
  HD3800系列性能稳定,使用中没有较大问题,R600开始走向成熟。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经历一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爆发了!基于RV770核心的Radeon HD4800系列终于发布了!抢先上市的HD4850拥有1T(10^12)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轻松击败了高端市场的 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发布了高频的9800GTX+也无济于事。RV770可以说是RV670的全面升级版,在制造工艺成熟后,320个超标量SP增为800个超标量SP,光栅和纹理单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优化的AA算法,在游戏开启AA后能够完胜G9800系列显卡。在稍后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确的显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显存,回归传统的显存控制器设计,并且采用了频率达到3.6GHz!HD4870性能更上一层,拥有1.2TFlops业界第一的浮点运算能力,游戏性能甚至能与怪兽级的 GTX260叫板。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现出众,HD4850刚一上市1499元的定价当天就迫使nVIDIA将GeForce9800GTX从2999元降至1999元几天之后就将至1399元,由此可见其影响力。HD4800系列性价比出众,受到显卡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国热卖,一些国家中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AMD-ATi发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对旗舰级市场,对抗最高级怪兽显卡GTX280。HD4850X2则鼓励主推非公版产品,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占据高端市场。当日,AMD-ATi发布驱动程序 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将对单卡双芯及双卡互联解决方案进行性能爆发式的提升;同时附带的PowerPlay2.0新一代节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MD-ATi产品的竞争力。
  A卡和N卡的较量,始终在继续。
  
——HD5800系列

   HD5870显卡采用完整的RV870核心设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40nm制造工艺,因此在核心面积提升1.27倍的情况下,显卡核心的流处理器却提升了两倍。作为采用完整RV870核心设计的HD5870分别有1GB和2GB两个版本。当然,这两款显卡主要是面向高端发烧级用户,其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目前最强性能的GTX295显卡。
  
我们知道HD5870内置了1600个流处理器,对比RV770内置的800个流处理器足足翻了一倍,因此在核心面积上RV870也相应的增加到了334平方毫米。对比上一代RV770核心,RV870核心在晶体管数量上由之前的9.56亿个提升到了惊人的21亿个,显存带宽由115GB/sec提升到目前的153GB/SEC。
  HD5870采用40nm制造工艺,拥有21亿个晶体管、显卡核心频率为850MHz、流处理器数量为1600个、浮点计算能力为2.72TFLOPS、具备80个纹理单元和32个光栅单元。在显存部分,HD5870采用GRRD5显存颗粒组成 1GB/256bit显存规格,显存频率为4800MHz。
[编辑本段]
ATI 显卡具体型号参数
  
芯片名称
   核心频率
   显存频率
   显存接口
   显存带宽
   像素处理单元或流处理器
   DirectX版本
  
Radeon 9200
   25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8.1
  
Radeon 9200 Pro
   275 MHz
   550 MHz
   128-bit
   8.8 GB/s
   4
   8.1
  
Radeon 9200 SE
   200 MHz
   333 MHz
   64-bit
   2.6 GB/s
   4
   8.1
  
Radeon 9250
   24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8.1
  
Radeon 9250 SE
   240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8.1
  
Radeon 9500
   275 MHz
   540 MHz
   128-bit
   8.6 GB/s
   4
   9
  
Radeon 9550
   25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9550 SE
   250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9500 Pro
   275 MHz
   540 MHz
   128-bit
   8.6 GB/s
   8
   9
  
Radeon 9600
   325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9600 Pro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9600 SE
   325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9600 XT
   5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9700
   275 MHz
   540 MHz
   256-bit
   17.2 GB/s
   8
   9
  
Radeon 9700 Pro
   325 MHz
   620 MHz
   256-bit
   19.8 GB/s
   8
   9
  
Radeon 9800
   325 MHz
   580 MHz
   256-bit
   18.56 GB/s
   8
   9
  
Radeon 9800 Pro
   380 MHz
   680 MHz
   256-bit
   21.7 GB/s
   8
   9
  
Radeon 9800 SE
   325 MHz
   500 MHz
   128-bit or 256-bit
   8 GB/s or 16 GB/s
   4
   9
  
Radeon 9800 XT
   412 MHz
   730 MHz
   256-bit
   23.3 GB/s
   8
   9
  
Radeon X300 SE
   325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X300
   325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X550
   400 MHz
   500 MHz
   128-bit or 64-bit
   8 GB/s or 4 GB/s
   4
   9
  
Radeon X600 Pro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X600 XT
   500 MHz
   730 MHz
   128-bit
   11.68 GB/s
   4
   9
  
Radeon X700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8
   9
  
Radeon X700 Pro
   420 MHz
   864 MHz
   128-bit
   13.8 GB/s
   8
   9
  
Radeon X700 XT
   475 MHz
   1.05 GHz
   128-bit
   16.8 GB/s
   8
   9
  
Radeon X800 SE
   *
   *
   *
   *
   8
   9
  
Radeon X800
   400 MHz
   700 MHz
   256-bit
   22.4 GB/s
   12
   9
  
Radeon X800 XL
   4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
  
Radeon X800 GT
   475 MHz
   **
   128-bit or 256-bit
   **
   8
   9
  
Radeon X800 GTO
   400 MHz
   1 GHz ***
   256-bit
   32 GB/s
   12
   9
  
Radeon X800 Pro
   475 MHz
   950 MHz
   256-bit
   30.4 GB/s
   12
   9
  
Radeon X800 XT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
  
Radeon X800 XT PE
   520 MHz
   1.12 GHz
   256-bit
   35.8 GB/s
   16
   9
  
Radeon X850 Pro
   520 MHz
   1.08 GHz
   256-bit
   34.56 GB/s
   12
   9
  
Radeon X850 XT
   520 MHz
   1.08 GHz
   256-bit
   34.56 GB/s
   16
   9
  
Radeon X850 PE
   540 MHz
   1.18 GHz
   256-bit
   37.76 GB/s
   16
   9
  
Radeon X1050
   ****
   ****
   ****
   ****
   4
   9.0c
  
Radeon X1300 HM
   450 MHz
   1 G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16 GB/s or 8 GB/s or 4 GB/s
   4
   9.0c
  
Radeon X1300
   450 MHz
   500 M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8 GB/s or 4 GB/s or 2 GB/s
   4
   9.0c
  
Radeon X1300 Pro
   600 MHz
   800 M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12.8 GB/s or 6.4 GB/s or 3.2 GB/s
   4
   9.0c
  
Radeon X1300 XT
   500 MHz
   800 MHz (DDR2) or 1 GHz (GDDR3)
   128-bit
   12.8 GB/s or 16 GB/s
   12
   9.0c
  
Radeon X1550
   450 MHz or 550 MHz or 600 MHz
   800 MHz
   64-bit or 128-bit
   6.4 GB/s or 12.8 GB/s
   4
   9.0c
  
Radeon X1600 Pro
   500 MHz or 575 MHz
   780 MHz
   128-bit
   12.48 GB/s
   12
   9.0c
  
Radeon X1600 XT
   590 MHz
   1.38 GHz
   128-bit
   22.08 GB/s
   12
   9.0c
  
Radeon X1650 Pro
   600 MHz
   1.40 GHz
   128-bit
   22.40 GB/s
   12
   9.0c
  
Radeon X1650 XT
   575 MHz
   1.35 GHz
   128-bit
   21.60 GB/s
   24
   9.0c
  
Radeon X1800 GTO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2
   9.0c
  
Radeon X1800 XL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0c
  
Radeon X1800 XT
   625 MHz
   1.5 GHz
   256-bit
   48 GB/s
   16
   9.0c
  
Radeon X1900 GT
   575 MHz
   1.2 GHz
   256-bit
   38.4 GB/s
   36
   9.0c
  
Radeon X1900 XT
   625 MHz
   1.45 GHz
   256-bit
   46.4 GB/s
   48
   9.0c
  
Radeon X1900 XTX
   650 MHz
   1.55 GHz
   256-bit
   49.6 GB/s
   48
   9.0c
  
Radeon X1950 GT
   500 MHz
   1.2 GHz
   256-bit
   38.4 GB/s
   36
   9.0c
  
Radeon X1950 Pro
   575 MHz
   1.38 GHz
   256-bit
   44.16 GB/s
   36
   9.0c
  
Radeon X1950 XT
   62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48
   9.0c
  
Radeon X1950 XTX
   650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48
   9.0c
  
Radeon HD 2400 Pro
   525 MHz
   800 MHz
   64-bit
   6.4 GB/s
   40 *****
   10
  
Radeon HD 2400 XT
   700 MHz
   1.6 GHz
   64-bit
   12.8 GB/s
   40 *****
   10
  
Radeon HD 2600 Pro
   600 MHz
   800 MHz
   128-bit
   12.8 GB/s
   120 *****
   10
  
Radeon HD 2600 XT
   800 MHz
   1.6 GHz (GDDR3) or 2.2 GHz (GDDR4)
   128-bit
   25.6 GB/s (GDDR3) or 35.2 GB/s (GDDR4)
   120 *****
   10
  
Radeon HD 2900 GT
   600 MHz
   1.6 GHz
   256-bit
   51.2 GB/s
   240 *****
   10
  
Radeon HD 2900 Pro
   600 MHz
   1.85 GHz
   512-bit
   118.4 GB/s
   320 *****
   10
  
Radeon HD 2900 XT
   740 MHz
   1.65 GHz (GDDR3) or 2 GHz (GDDR4)
   512-bit
   105.6 GB/s (GDDR3) or 128 GB/s (GDDR4)
   320 *****
   10
  
Radeon HD 3450 ^
   600 MHz
   1 GHz
   64-bit
   8 GB/s
   40 *****
   10.1
  
Radeon HD 3470 ^
   800 MHz
   1.90 GHz
   64-bit
   15.2 GB/s
   40 *****
   10.1
  
Radeon HD 3650 ^
   725 MHz
   1 GHZ (DDR2) or 1.6 GHz (GDDR3)
   128-bit
   16 GB/s (DDR2) or 25.6 GB/s (GDDR3)
   120 *****
   10.1
  
Radeon HD 3690 ^
   668 MHz
   1,656 MHz
   128-bit
   26.5 GB/s
   120 *****
   10.1
  
Radeon HD 3850 ^
   670 MHz
   1.66 GHz
   256-bit
   53.12 GB/s
   320 *****
   10.1
  
Radeon HD 3870 ^
   775 MHz
   2.25 GHz
   256-bit
   72 GB/s
   320 *****
   10.1
  
Radeon HD 3870 X2 ^ +
   82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350 ^
   600 MHz
   1 GHz
   64-bit
   8 GB/s
   80 *****
   10.1
  
Radeon HD 4550 ^
   800 MHz
   1.6 GHz
   64-bit
   12.8 GB/s
   80 *****
   10.1
  
Radeon HD 4650 ^
   600 MHz
   1 GHz or 1.4 GHz
   128-bit
   16 GB/s or 22.4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670 ^
   750 MHz
   2 GHz (512 MB) or 1,746 MHz (1 GB)
   128-bit
   32 GB/s or 27.94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730 ^
   750 MHz
   1.8 GHz
   128-bit
   28.8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770 ^
   750 MHz
   3.2 GHz
   128-bit
   51.2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830 ^
   57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850 ^
   625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50 X2 ^ +
   625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70 ^
   750 MHz
   3.6 GHz
   256-bit
   115.2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70 X2 ^ +
   750 MHz
   2.6 GHz
   256-bit
   115.2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90 ^
   850 MHz
   3.9 GHz
   256-bit
   124.8 GB/s
   800 *****
   10.1
  
Radeon HD 5850 ^
   725 MHz
   4 GHz
   256-bit
   128 GB/s
   1,440 *****
   11
  
Radeon HD 5870 ^
   850 MHz
   4.2 GHz
   256-bit
   134.4 GB/s
   1,600 *****
   11
  

  
Radeon HD
  5970 ^
   725 MHz 4 GHz 256-bit 128 GB/s 3,200 ***** 11


扩展阅读:
1.http://baike.baidu.com/view/904496.html?wtp=tt
2.HD5870 显卡采用完整的RV870核心设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40nm制造工艺,因此在核心面积提升1.27倍的情况下,显卡核心的流处理器却提升了两倍。作为采用完整RV870核心设计的HD5870分别有1GB和2GB两个版本。当然,这两款显卡主要是面向高端发烧级用户,其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目前最强性能的 GTX295显卡。
3.我们知道HD5870内置了1600个流处理器,对比RV770内置的800个流处理器足足翻了一倍,因此在核心面积上 RV870也相应的增加到了334平方毫米。对比上一代RV770核心,RV870核心在晶体管数量上由之前的9.56亿个提升到了惊人的21亿个,显存带宽由115GB/sec提升到目前的153GB/SEC。
4.ati:http://www.driverscenter.org



阿勒格尼技术公司:

阿勒格尼技术公司简介
  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的阿勒格尼技术公司(Allegheny Technologies Inc.,NYSE:ATI)是世界最大的特钢生产商之一。
  阿勒格尼技术公司产品包括镍合金、高温合金、钛、钛合金、不锈钢、特钢、锆、铪、铌、钨、硅、工具钢、锻件、铸件等。该公司所属生产地、服务中心以及销售公司遍布美国及其他17个国家。其下属阿勒格尼路德卢姆公司(Allegheny Ludlum Corporation)是世界领先特钢生产商,主要产品包括不锈钢、电硅钢、工具钢、钛合金、镍合金以及其他高级合金,客户遍布30多个国家。
[编辑本段]
阿勒格尼技术公司发展状况
  Allegheny Technologies公司希望你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不是钢铁公司,虽然去年公司生产了近44.5万吨钢材、其股票是道琼斯钢铁指数的成分股之一且其股价经常和美国钢铁公司(第42名)、Nucor(第四名)等企业同步升降。但真正让Allegheny的股票成为去年标准普尔500股指中表现最优异的一支股票的原因并非钢铁,而是它的特种金属业务,尤其是钛,因为航空航天领域如火如荼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钛。
  Allegheny生产的钛以及有着相同用途的镍和钽是制造飞机引擎的关键材料。波音公司还在它的新型787梦想飞机的机身上使用了钛合金。这一切促使 Allegheny彻底扭转了不利局面。据2003年底进入Allegheny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哈西介绍,就在2003年公司还处于赤字状态,主营的不锈钢业务严重亏损。现在,航空航天材料占Allegheny公司销售总额的1/3,这也是公司市值从50亿美元飙升至100亿美元、公司股票能够为投资者带来153%的回报率的主要原因。在Allegheny公司的上升期,它一直是吉星高照。公司的所有终端市场几乎都在繁荣发展。公司的不锈钢合金可用于生产储存乙醇的储藏罐,也可以用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诸如锆和铪这样的稀有金属可以用于核电厂。
  此外,Allegheny公司生产的铌钛合金等金属正逐步占领医疗市场,这些金属可用在核磁共振设备中。这个绝佳的产品组合使Allegheny荣登今年《商业周刊》50强排名的第26位。它的支持者遍布华尔街,其中没有一家公司给出了售出评级。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稳定的利润增长为股价上涨(最近公司股价几乎达到每股100美元,而两年前还只有26美元)奠定了坚实基础。Allegheny公司的股票市盈率为18,只略高于2006年初的水平。公司2006年的净收入为5.7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59%,营业额为45亿美元。花旗集团分析师约翰•希尔预计,2007年公司利润将增长33%,2008年将增长17%。现在,Allegheny公司信心十足,今年它将投资5亿美元继续扩大工厂产能,此举将使公司自2005年以来的资本投资总额达到8.3亿美元。“乍一看,它似乎有些冒进,”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大卫•马丁说,“但我认为他们的行动完全正确。”Allegheny的追加投资将提高公司整个钛生产流程(从人称海绵的原始形态的钛到成品钛,如钛条)的产能。当然,这些都是好的迹象。但是,正如大型钢铁公司已经意识到的,任何金属公司都必须留意中国市场,因为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产能。保德信证券集团(Prudential Equity Group)分析师约翰•图马佐斯认为,这点尤其令Allegheny公司感到担忧,其细分产品目前还无法构成巨大供应。“但是特种金属市场很容易就会转入供大于求的状态,”他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他为Allegheny制定的股票价格目标是60美元,这个价格与更加传统的周期性钢铁公司完全一致。但是哈西认为,Allegheny的产品品质相当高,旁人很难轻易模仿。积极的投资者在争先恐后地追赶这趟发展快车,Allegheny公司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市场把我们看作是今天的本垒打球手,”哈西说,“因此,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本垒打。”显然,Allegheny已经充分利用了它已涉足所有热门行业的优势。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ATI”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ATI ATI技术公司 阿勒格尼技术公司 消除歧义 电子电气公司 钢铁公司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