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萨缪尔森)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经济学》 (萨缪尔森)(Economis):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 被誉为:
- 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 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 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
- 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 经济学中的权威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一共出了16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推出后,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迄今已经有了17个版本。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被译成了法文、德文、中文、俄文等40余种文字。萨缪尔森本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经济学》内容提要 编辑本段回目录
出版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 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 部门审阅——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诞生了!这位年轻的助教就是保罗·萨缪尔森,而这位销售代表也因此成为麦格劳—希尔公司全球销售代表的楷模!
基本观点
萨缪尔森在一开始就写道:“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 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 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价格制度(市场制度、盈利和亏损制度)来决定的”。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学》的贡献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194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有这样长的生命力,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 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至于当时流行的几何图式,是在数学例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 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 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 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三个原因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个经济学领域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一版再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外部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经济学》 (萨缪尔森)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丰裕社会》 《人力资本投资》 《人口原理》 《价值与资本》 《利息与价格》 《国富论》 《国民经济学原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政治经济学原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