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要素禀赋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要素禀赋理论产品周期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要素禀赋论是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提出的,奥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两种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相距约150年的时间,但是其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衡量这种变化的基本尺度是:它们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是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理论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上,即是否改变了价格差作为贸易原因或动力的基本观点。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将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统称为比较利益理论,从而构成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内容要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Ricardo模型中,用技术差异来解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分析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

      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

     在这里,理论模型为,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

      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
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劳动存量为,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来衡量。
裕度。
      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
这说明,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这个概念时针对产品而言,与国家无关。
要素密集度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无论那种产品,都可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任意组合来生产.生产服装的时候,可以选择资本较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汽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劳动较多的生产方式.只要要素是可替代的,这一定可以做到.那么是从什么角度认为 “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呢
其实,“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一个隐含的假定是:在要素价格相同的时候,而生产者又是利润最大化的。
称产品X较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相同且生产者最大化利润时,X的要素密集度总是大于Y的要素密集度.这两条等产量曲线是从其系列中任意挑选的,这是因为假设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相对价格下,其要素使用比例与生产规模无关。

      两条任意的等产量曲线.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红线(更陡)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A,B两点,那么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蓝线(更平)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C,D两点,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

      或者可以说,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解释贸易基础,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由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存在的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也产生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由此产生国际贸易。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基本观点包括: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他们的相同点显而易见都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直接来源于同一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价差,而价差又来源于生产成本差异,如何解释生产成本差异,各派国际贸易理论就开始从此分道而说了。即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是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而需求重叠理论从要素需求入手,认为要素价差是由于对要素存在需求差异引起的,而对要素的需求则又是由于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所引起的,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差异源于国与国之间消费嗜好不同、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有差别。
      要素禀赋理论-理论验证编辑本段 对H-O理论的第一次实证检验是19
要素禀赋理论XY实例53年。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的数据,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按照一般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结果却是: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史称“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

      有人宣称1947年为欧洲重建之特殊年份,此年数据不足以论.于是Leontief于1956年又根据美国1947—195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后人对此有以下几种解释:: 

要素密度逆转

      (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一个隐含的假设为:对于任何一种要素相对价格,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如果在某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一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

       由于美国作为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出现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其他国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农业).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其他国家生产时的要素密度,因此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 

需求逆转

      (Demand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假设了两国偏好完全相同或近似.但偏好在决定贸易的模式中,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商品,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就是需求逆转。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即使它生产辣椒是最具有优势的,它还是要从外省进口辣椒。

      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1国,而较陡的无差异曲线表示2国,那么根据H-O定理,1国应该出口X,而2国出口Y.但由于偏好(无差异)曲线的显著差异,1国的X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2国的Y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那么国际相对价格则将其平均化.这使得1国进口X,2国进口Y。

      基于需求逆转,里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大部


       比重,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然而,用需求因素来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偏好的差异可能是有问题的。巴西人喜欢咖啡是因为巴西生产咖啡的结果,法国人喜欢葡萄酒是因为法国地中海沿岸生产葡萄,这似乎又证明,供给创造了需求。 

贸易保护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个解释不能够满足一般均衡的条件:假如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农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时,与美国发生贸易的国家都只能以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去与美国贸易,这似乎很难说得通,或许,仍然可以用贸易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理由去解释。 

人力资本密集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自然资源

        有人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如果考虑到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也即:美国看似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是在进口自然资源。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4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