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万元户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存款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称之为万元户。这个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大体上是由农村的专业户城镇的个体工商户构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农民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经商、打工等方式,使家庭年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通过经营个体生意使年收入超过1万元。在那个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万元户就成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每个地方万元户并不是很多,因此万元户就成了当时富裕户的代名词。
  万元户,既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也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一些地方甚至以万元户的多少来衡量当地的发展速度,出现了不少“万元户”村、“万元户”乡镇等。
  在那个1公斤粮食2角钱,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20元的时代,能成为万元户确实了不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万元户也就不再是最富裕的人家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万元户的说法已演化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的调侃。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名称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万元户的由来,始于新华社的两篇报道。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的通讯《雁滩的春天》中提到,1979年末,甘肃兰州雁滩公社社员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村里的高干”。1979年11月17日,新华社又以图片报道了山东临清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事情,先后被国内外5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采用。自此,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

时代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 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在城镇,企业实行层层承包,按劳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里人或迫于生计压力,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纷纷“下海”,从事个体工商业或者开公司。有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保证,人们不再担心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也不再担心劳动所得会化为乌有。
  1981年,中央明确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随后,国务院颁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对个体经济重新定位,个体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权益。”从此,个体经济的地位正式得到了认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个体经济实行的是限制型发展政策,与后来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不同,工商局在那一时期对个体户主要是管理和限制。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解放后个体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人们对个体经济心有余悸,认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政策又会改变,所以对个体经济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限制型发展政策首先表现在对个体户的经营范围方面。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只限手工业、修配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他领域都不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对经营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当时能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只能是待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等无工作人员,退休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要开具家庭生活困难证明才能办理执照。在这样的经营环境和背景下,部分个体经营者通过勤劳致富,率先成为万元户,其努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相关新闻故事 编辑本段回目录

      21世纪的中国,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了。但20世纪80年代初,他可是全中国数亿农民艳羡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河北鞍山第一个万元户不是个体户,他是一个农民,他叫高恩学。高恩学是千山区宁远镇笔管堡村的村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的农村都陆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笔管堡村也一样。当时,高恩学是村生产队二队队长,生产队解体后,高恩学承包了生产队搞副业时留下的一个小作坊,这个作坊以生产钢窗玻璃卡子为主。尽管这个小作坊破烂不堪,但是,高恩学还是把它办得红红火火。高恩学想尽办法从外地买来较先进的设备,又设法联系到固定的销售渠道,之后开始收购废钢绳,用废钢绳加工玻璃卡子,并以4厘钱一个的价格卖出去。由于善于经营,按高恩学自己的话说:“生产多少就卖出多少”,很快,高恩学的存款达到一万元,成为鞍山第一个万元户。
  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让她想不到的是:这张用毛笔填写的并附有相片的营业执照,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本人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1980年温州1844个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各行各业的大老板,他们中好多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是第一批“万元户”。
  从1980年开始,深圳渔民村利用特区的经济政策,组建起运输车队、船队,办起了来料加工厂。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3.3万多元,成为深圳的第一个“万元户村”。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万元户”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万元户 改革开放 富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