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  编辑本段回目录

德国希特勒专政时期高度发展的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产生和实质  1929~1932年,德国遭到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打击。1933年1月,得到德国垄断资本青睐的A.希特勒(1889~1945)乘机窃取了政权。希特勒法西斯政权(1933~1945)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专政。这个政权秉承德国垄断资本的意志,服从于准备和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把国民经济全面转上了军事化的轨道。
  主要内容  ①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军事化调节,法西斯政权陆续建立起一整套经济调节机构:1933年 7月,在德国经济部下面设立德国经济总委员会,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1934年根据“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按产业部门组成四级经济集团和在全国经济院下面按地区组成州经济厅及其下属分支机构;配合扩军备战的“新四年计划”,1936年设立“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隶属于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经济总署;1942年在军火弹药部下设“军备委员会”等。上述各机构的共同任务是推行经济军事化。但由于它们多平行并存,职能重复,彼此间争权夺利,矛盾很多。
  ②结合备战和进行侵略战争的几个“四年计划”,国家急剧扩大军费支出,向垄断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并通过增加税收、增发国债、实行通货膨胀和掠夺德国占领区,把沉重的战费负担转嫁到德国劳动者和德占区广大人民身上。在6年半准备战争期间(1933~1939年秋),德国备战支出达900亿马克(其中直接军费约400亿马克),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3/5和国民收入的1/4。在这几年里,德国实收税款增加600亿马克,国债总额和流通中的货币量各提高两倍以上。战时6年(1939~1945),德国军费支出更高达6220亿马克,占国家预算支出的92%,超过同期德国本土(按1937年国界)国民收入的15%。战时国家军事采购和订货累计达几千亿马克。为了弥补这笔巨额军费,法西斯政府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疯狂掠夺占领区。战时税收总额达1827亿马克,国债增加了3422亿马克,流通中的货币量多了5倍以上。德国对各占领区的掠夺,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超过2000亿马克。
  ③根据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法西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反动措施,以加强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些措施包括:煽起极端沙文主义的“排犹运动”,剥夺德国犹太人的几十亿马克资本,把它强制转到德国财阀和法西斯党魁手中;1933年7月,颁布“卡特尔条例”,大搞强制卡特尔化,迫使大批中小局外企业并入垄断组织。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战时数以千计的低级卡特尔又被迫并入更大的垄断组织;1937年实行“股份公司改革法”,使大多数中小公司遭到淘汰;从1937年起,借口“清理”小手工业和小商号,勒令几十万手工企业和零售商店关门等。结果,还在30年代末,德国的资本已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它们控制了全国股份资本的4/5强。
  ④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军事化的干预和调节,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优先供应给同军需生产有关的部门,导致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的畸形发展。1933~1939年,消费资料生产只增加43%,生产资料生产却增加了2.1倍,而军火生产竟扩大11.5倍。1939~1944年,德国直接参加军需品生产的工人人数又增长 1.8倍,军工生产则增加了4倍。
  ⑤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同时又在对私人垄断组织有利的条件下,把部分国有财产重新转让给私人。1939年,国家垄断资本超过200亿马克,约占全国总资本的1/5强,1943年进一步占到全国总资本的 1/3。由法西斯新财阀控制的“赫尔曼·戈林公司”康采恩的崛起是德国国家垄断资本急剧膨胀的突出事例。当在经济危机年代亏本的企业转为赢利时,法西斯政府又把在重工业企业、银行和轮船公司的大批国家股份,廉价卖还给了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
  ⑥垄断资本同法西斯政权紧密结合,使用一切手段,加强对外经济扩张,疯狂地掠夺各占领区。战前德国对外经济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东南欧各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它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强迫各国同德国分别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实行不利于各国的“划拨清算制度”(即以贸易货的非现金结算制度),系统地掠夺各国的战略原料和农产品,并扩大对各国的商品输出,力图使这些国家变成德国的农业原料附庸。30年代,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1938年达到40亿美元,即比1929年多两倍以上。德国垄断资本还积极恢复其在各国际垄断组织中的活动,与国际垄断资本加紧勾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欧洲新秩序”的幌子下,对它占领的欧洲大陆11国和苏联西部地区,实行全面的掠夺,包括巨量的军事装备、交通工具、黄金外汇、战略原料和工农业产品(见彩图)。德国的新老财阀强占了占领区的大部分企业,德国地主富农抢夺各国农民的土地,德国占领军除肆意抢劫“战利品”外,还用暴力把1000多万外国战俘和居民驱往德国作苦工,其中约有半数被折磨而死。

  随着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垄断资本同法西斯政权的结合不断加强。在法西斯政权统治时期,垄断寡头及其亲信大批兼任政府机构、特别是军事经济调节机构的官职,而希特勒、H.戈林(1893~1946)等数百个法西斯头目,则变成新的富翁。对外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 700万德国人丧生,使德国的物质和文化财富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而垄断资本家却大发横财,仅从国家战时订货中至少获得了700~800亿马克的利润。
  完全破产  随着希特勒的军事侵略失败和战场转入德国境内,法西斯军事化经济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原料储备逐渐枯竭,供应脱节日益严重,劳动力的补充遇到巨大困难,交通运输混乱不堪。从1944年秋天起,德国工业生产直线下降,已无力支持法西斯的战争机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英勇斗争,包括德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运动,决定了希特勒匪帮必然覆灭的命运。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其军事统制经济也完全破产。

  参考书目 编辑本段回目录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3册,第4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G.Stolper,K.Hauser and k.Borchardt, The German Economy,1870 to the Present, Translated by Toni Stolper,Harcourt,Brace & World, Inc., New York, 1967.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