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
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
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第一次绿色革命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以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该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 235万吨增至15 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尽管这类品种存在着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但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
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
第二次绿色革命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起因和原由
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发展趋向有三个方面。
1.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扩展
今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将重点致力于改变植株结构、发展热带地区杂交水稻以及改进水土资源管理、提高水稻生产力的研究。目前,该所同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马来西亚、泰国合作研究热带杂交水稻,预计5年内可推广应用。有关国际研究中心(所)将加强高粱、谷子、木薯、香蕉等作物的研究,并向林业、渔业等领域扩展。
2.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
旱地、低地、丘陵山地维持着20亿农业人口的生计。鉴于第一次绿色革命仅侧重灌溉和降雨多的条件较好地区,因此新的绿色革命将更多地注意上述低潜力地区。
3.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基因革命”
预计21世纪组织培养技术可望在马铃薯、草莓、甘蔗、苹果、葡萄、香蕉及多种花卉等作物上进一步扩大利用,并实现产业化。花药培养除已实际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外,将在加速新品种选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在奶牛、猪、绵羊、山羊等试验基础上,可望加速扩大实用规模,使胚胎工厂化成为现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将扩大在植物与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实际应用。非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的突破,将使目前的施肥技术体系发展巨大变革。可见,21世纪新的绿色革命将成为一场“基因革命”。
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1.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下降,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还将放慢,而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5亿,结实要产生比现在多%50的粮食才能解决仅人口增长一项导致的食物需求问题。 尽管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功实施,是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上升了70%,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贫困和食品短缺的威胁。形势严峻。
2.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和负面影响
瘠薄土壤的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无法应用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以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种子对水,化肥,农药的以来,粮食产量在国家间,地区 间,高中低产田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高产产品对化肥,农药,灌溉依赖过度,导致土壤,水系污染,病虫害的抗性增强,土壤次生盐 渍化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化,贫困和妇女作用问题日渐突出。
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功地跨越了农民文化素质低,市场不发达和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障碍,但这些问题都成为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障碍。
二.任务:
1.解决2050年8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2.消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的贫困。
3.促进和提高贫瘠土地的生产能力。
4.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5.促进农村时常和农村社会发展, 解决妇女地位,农民素质等问题。
三.各国对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不同方案:
1.CGIAR提出旨在帮助第三世界贫困人口脱贫,养活未来人口为主要目标,以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以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育种上的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为主要途径,以培育超级木薯,超级水稻,特种玉米,短季抗病马铃薯,抗病小麦为代表性技术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思路,并以付诸实践。
2.欧洲国家的代表——英国
提高作物单产: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
改善土地生产能力
防治病虫害
3.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
解决吃好问题,以开发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为主
4.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
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了我国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战略构想,并将其目标定义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根据这一目标,我国的作物生产不仅要继续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用量,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要求我国作物改良应将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作为重要目标。
近年来,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已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已展开了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实现第二次绿色革命所涉及的抗病、抗虫、耐旱、抗逆、营养高效利用、高产、优质等均是生物学基础较复杂的性状。我国科学家采用种质资源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相结合的途径,在上述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已获得了数以千计的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分子标记遗传作图的方法,已鉴定、定位了数百个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位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方法相结合,已经培育出了抗病、抗虫和品质改良的作物新品种。
两次绿色革命的差别 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次:
1.创造新品种.
2.一般须要7.8年的时间.
3.新一代只比旧一代稍微进步些.
第二次:
1.几乎是植物大‘突变’.
研究人员可将任何一种基因移入作物中.
2.新品种出现时间只要传统的一半.
3.创造各样全新的品种.
1.创造新品种.
2.一般须要7.8年的时间.
3.新一代只比旧一代稍微进步些.
第二次:
1.几乎是植物大‘突变’.
研究人员可将任何一种基因移入作物中.
2.新品种出现时间只要传统的一半.
3.创造各样全新的品种.
相关资料:三色革命 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学术界提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要开展绿色、白色、蓝色“三色革命”来改造大农业。
绿色革命来历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活动,其目标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当时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活动对世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犹如18世纪蒸汽机在欧洲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样,故称之为“绿色革命”。但以后这场改革活动暴露出许多缺陷:技术和经济上要求高,耗资大而不易推广;污染严重,能源浪费等。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有人把它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内容有: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把“固氮基因”移入农作物,使其具有固氮能力及自行供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提高土壤肥力;将两种不同农作物的基因结合,创造出一种优质新植物;计划从绿色植物中大量提炼酒精,以取代石油,解决农业自身所需要的能源等。
就第一次绿色革命而言,其实只是一种国际农业技术推广,属于改良主义性质,效果相当有限,号称“绿色革命”只是媒体报道招徕读者,吸引读者眼球的一种手法。此外,还应注意到绿色革命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农业技术改良,同时也是当时国际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针对苏联和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采取的一种笼络发展中国家、构建所谓“新月形包围圈”(从日本、南朝鲜,经过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直到印度)的一种冷战策略手法,其居心颇测,作为中国人需要引起应有的警觉。
印度的绿色革命
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
印度的“绿色革命”首先从引进墨西哥的矮株小麦和东南亚的水稻开始。农业科学家们将引进的小麦和水稻与本地的小麦和水稻杂交,培育成新品种。由于新品种生长期短,产量高,很快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配合新品种的使用,印度还用化肥代替了传统的粪肥,改进了灌溉技术,推广了机械化生产。“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印度的粮食产量比独立初期翻了几番。
伊朗的绿色革命
伊朗绿色革命是2009年伊朗的一次大型的反政府群众运动。在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中,官方宣布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以绝对优势成功连任,但是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前总理米尔-侯赛因·穆萨维不服,认为选举存在严重舞弊,要求重新选举。从6月13日凌晨开始,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选举不公和艾哈迈迪内贾德政府,以及要求伊朗进行改革,实现自由和民主。由于穆萨维用绿色作为竞选颜色,因而示威群众大多身穿绿衣或者佩戴绿色丝带、头巾等,挥舞绿旗,形成“绿色海洋”,因而被称为“绿色革命”。
示威抗议活动由伊朗首都德黑兰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伊朗侨民。截至目前为止,最高时刻有超过300万人在德黑兰参与示威。是伊朗革命以来最严重的骚动。这次运动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由于伊朗政府进行信息管制,封锁和驱逐媒体,导致伊朗国内局势不能及时传递出去,但是伊朗民众顶风利用新兴的网络工具,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代理服务器,将示威和政府镇压的实况报道出去。所以很多人也称这次运动为“Twitter革命”。
迫于民众的反对压力,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宣布调查选举舞弊指控,并作部分重新计票,但是示威民众对这一举措仍然不满,要求必须重新选举。示威民众和伊斯兰革命卫队之间发生冲突,截至目前已有20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多名学生在政府武装攻占德黑兰大学学生宿舍时被杀害。而300多名改革派知名人士被政府逮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