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 110亿美元。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周密部署,抓住有利时机,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贯彻落实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新汇率制度平稳实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要求。
近年来,在国务院领导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准备措施逐步到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顺利铺开,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金融市场不断向纵深化发展。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远期结售汇业务等可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逐步推广。三是减少不必要的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的限制。
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顺利推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汇率调整幅度和时机选择适当,且事先精心准备了实施预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由于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在改革当日升值2%的基础上,至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收盘汇率累计升值2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32%,市场供求初步发挥了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体现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弹性逐渐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贬有升,最高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8.0840元,最低为1美元兑人民币8.1128元,其中41个交易日升值、28个交易日贬值。最高单日涨跌幅度均为7?。
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正常浮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初步呈现弱化迹象: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1年期远期交易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85元左右。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1年期远期外汇合约(NDF)贴水由7月22日最高时的4 000点(即1美元兑人民币7.7100元)左右收窄为10月31日的2 920点(1美元兑人民币7.7920元)。
服务于企业和居民,外汇市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总结1994年以来外汇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汇率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的避险需要,人民银行研究出台了发展外汇市场的多项措施:
一是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允许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银行间远期交易,使国内市场初步掌握了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权。截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币远期市场成员已增加到54家。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建立,加速了境外远期外汇合约(NDF)价格向利率平价水平的收敛,进一步降低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是增加市场避险工具,允许具备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开办远期和掉期业务。根据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了远期交易范围、放开了交易期限、允许银行自主定价,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全面、灵活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三是改进外汇管理,提高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简化购汇手续;提高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比例,便利居民和企业的用汇需求;调整银行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是扩大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革银行柜台外币牌价的管理方式,扩大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买卖价差幅度,取消了对非美元货币牌价的价差幅度限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平稳释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幅度和出台时机适当,从微观看,本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基本处于市场主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许多企业事先采取了远期结售汇、贸易融资、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等防范措施,基本消化了汇率升值的影响。人民银行的专题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选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居民而言,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对外购买力,居民总体受益。对金融机构而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增加市场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因此,有利于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从宏观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逐步趋于平衡,同时国内消费和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势。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 110亿美元。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周密部署,抓住有利时机,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贯彻落实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新汇率制度平稳实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要求。
近年来,在国务院领导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准备措施逐步到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顺利铺开,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金融市场不断向纵深化发展。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远期结售汇业务等可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逐步推广。三是减少不必要的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的限制。
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顺利推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汇率调整幅度和时机选择适当,且事先精心准备了实施预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由于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在改革当日升值2%的基础上,至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收盘汇率累计升值2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32%,市场供求初步发挥了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体现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弹性逐渐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贬有升,最高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8.0840元,最低为1美元兑人民币8.1128元,其中41个交易日升值、28个交易日贬值。最高单日涨跌幅度均为7?。
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正常浮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初步呈现弱化迹象: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1年期远期交易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85元左右。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1年期远期外汇合约(NDF)贴水由7月22日最高时的4 000点(即1美元兑人民币7.7100元)左右收窄为10月31日的2 920点(1美元兑人民币7.7920元)。
服务于企业和居民,外汇市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总结1994年以来外汇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汇率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的避险需要,人民银行研究出台了发展外汇市场的多项措施:
一是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允许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银行间远期交易,使国内市场初步掌握了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权。截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币远期市场成员已增加到54家。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建立,加速了境外远期外汇合约(NDF)价格向利率平价水平的收敛,进一步降低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是增加市场避险工具,允许具备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开办远期和掉期业务。根据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了远期交易范围、放开了交易期限、允许银行自主定价,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全面、灵活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三是改进外汇管理,提高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简化购汇手续;提高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比例,便利居民和企业的用汇需求;调整银行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是扩大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革银行柜台外币牌价的管理方式,扩大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买卖价差幅度,取消了对非美元货币牌价的价差幅度限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平稳释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幅度和出台时机适当,从微观看,本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基本处于市场主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许多企业事先采取了远期结售汇、贸易融资、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等防范措施,基本消化了汇率升值的影响。人民银行的专题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选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居民而言,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对外购买力,居民总体受益。对金融机构而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增加市场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因此,有利于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从宏观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逐步趋于平衡,同时国内消费和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势。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