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学校简介
  原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也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农业为特设的多学科综合性纪念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学校位于南方历史名城广州市,海珠校区位于市中心珠水之滨,海印桥与江湾桥之间,毗邻大元帅府。
  占地面积17.7万平方米;正在征地建设的白云校区位于白云区帽峰山下,总占地面积140多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钟村教学科研基地位于番禺区,占地40多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正门学校网址:http://www.zhku.edu.cn/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学校前身为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先生于1927年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为全国重点中专,培养了数万名从基层农业技术干部到国家省部级领导、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1984年升格本科,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名由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题写。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我校的发展。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周铁农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1987年,学校成立了升格后首届董事会,王震将军任名誉董事长,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海外港澳知名人士担任;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北门夜景学校建设和发展
  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促进学校发展,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提议,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2008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任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担任。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周铁农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国家副主席王震,先后四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一贯关心、支持学校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学校捐款兴建英东实验大楼、图书馆、何鸿燊体育馆、曾宪梓教学大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亮驰等。
  仲园林荫学校现状
  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农、工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农业与园林学院、轻工食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与化工系、计算科学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等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2个教学部,热带亚热带园林花卉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与生物化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权威批准的托福考试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目前有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多个硕士点,本科专业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文六大门类,其中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化工专业获选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作物遗传育种、热能和动力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获选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近万人。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科研设施较齐全。海珠校区现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科学楼、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体育场等,固定资产总值2.5亿多元;图书馆藏书101.98万册。白云校区一期工程教学用房约4.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约7.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0.74万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04万平方米。
  学校师资和科研力量强。现有在职教职工753人,专任教师485人,高级职称教师2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教师312人,占教师总数的64%;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1人,省“千百十”工程青年学术骨干18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校科研能力较强,目前在研各级研究项目36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奖励11项;2004年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港、澳、台地区交流频繁,并先后与欧、美、亚、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或合作办学关系。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农业、工业学科为优势,实现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现代化大学。 (2009年3月)
[编辑本段]学校院系
  学校设有农业与园林学院、轻工食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计算科学系、人文社科系等14个院(系)
[编辑本段]学校图书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随校变迁八十年,历史久远。1927年,图书馆随学校创办而诞生,原称仲恺农工学校图书馆;1959年,仲恺农工学校与广东省农业干部学校等五所中专学校合并,又称仲恺农业技术学校图书馆;198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改称学院,图书馆随之易为现名。
  图书馆现图书馆大楼由港澳知名人士马万祺、何厚铧、曾宪梓先生等捐资兴建,1994年6月落成,同年9月正式开放。馆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500个(包括自修室座位)。2008年馆藏中外文图书(包括印刷版与电子版)达794417册,订有中外文期刊和报纸1300余种。
  图书馆设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参考咨询部和技术服务部。分设七个基本书库和二个阅览室。作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原则,努力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根据学院的性质、任务和专业设置情况,确定馆藏文献以生物、农业、经济、食品科学、基础科学等学科为主。
  图书馆非常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已先后引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文献数据库,还有BIOSIS Preview题录数据库、Springer LINK全文期刊数据库、Agricola农业期刊全文数据库、ProQuest Biology Journals生物学全文数据库等外文文献数据库。同时我们还建立了25.95万册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上述数字资源面向校园网用户提供24小时免费在线服务。
  图书馆采用了SULCMISш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等实现了网络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图书馆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规范,并实行了聘任制,各项工作正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学校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是由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开馆,叶剑英元帅题写了馆名。馆址为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是何香凝1927年3月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办事处旧址,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本馆被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本馆最初主要展览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他们的儿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逝世后,经中央同意,本馆增加了廖承志事迹陈列,并于1984年6月10日纪念廖承志逝世一周年之际重新开放。本馆开馆后,受到中央和广东省、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王震、杨尚昆、康克清、廖承志、谷牧、刘田夫、任仲夷、杨康华、梁灵光、杨应彬等中央和省市领导都先后来馆参观并指导工作。1984年5月,聘请廖仲恺、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本馆名誉馆长。
  本馆行政级别现为处级,现有事业编制6名。在进行日常管理、保证对外开放的同时,本馆注重科研和宣传工作。研究人员出席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23人次,提交论文20篇;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95篇;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委统战部等单位,合作召开了两次(1987、1993)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论文集2部;参与《纪念廖仲恺何香凝》画册、《廖承志文集》等的编辑工作;出版专著《廖家两代人》1部。 本馆还积极与传媒合作,为《秘密大营救》、《廖承志在沉思着》等电视剧提供资料,为江苏省出版总社制作《廖氏英杰》(光盘)、凤凰卫视拍摄纪录片《绘我情深——纪念何香凝诞辰123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黄埔军校》提供资料和人员帮助;《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名城风采》栏目)等媒体,广州市委宣传部电视电量片《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巡礼》都曾介绍本馆。 
  开放时间:每周一、三、五 8:00——12:00 14:30——17:00
  地 址: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内
[编辑本段]仲恺广播台介绍——魅力广播台,精彩秀出来
  仲恺广播台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内唯一的有声宣传机构,也是直属党委宣传部管理的组织机构。作为校内三大学生组织之一,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播台自2002年由原广播站更名为广播台以来已有七年,这七年,广播台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地成长,无论是在校园广播、校园各类活动还是高校间的文化艺术比赛,仲恺广播台都取得不俗的成绩。
  广播台现已开通有线、无线、视频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广播,共自办节目13套,每天播音4次,总计播音时间每天两个半小时。目前,广播台拥有一支近100多人,集采、编、播、公共策划为一体的工作队伍。台内实行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共有七名工作委员会成员,内设正台长一名,副台长二名,各部门负责人4名。 开拓创新,真诚服务是仲恺广播台的工作原则。
  魅力广播台,精彩秀出来。 这是仲恺广播台的口号,也是每一个广播人精心实践的一个大方向。从广播台成立至今,已经有多部精彩作品面世,如《当杨基遇上陈家慈》,《贱男求爱记》系列,《丁武门》,《假如可以重来一次》,《背着你》,《恋爱要学习》,《唐山大叔》,《星空下的恋曲》,《海珠最后一个寡佬》等精彩的小影片及广播剧。
[编辑本段]广播台十个部门名称
  节目部,技术部,DV部,司仪队,广播剧团,记刊部,宣传部,秘书部,网络部,外联部。
[编辑本段]广播节目详细介绍
  星期一中午 12:15 ~12:45—— 千色校园路 下午 18:10~18:45—— 五环风云
  星期二中午 12:15 ~12:45——(单周)缤纷仲园(双周)校园风 下午 18:10~18:45—— 潮流解码站
  星期三中午 12:15 ~12:45—— 三味书屋 下午 18:10~18:45—— English Channel
  星期四中午 12:15 ~12:45—— 生活方程式 下午 18:10~18:45—— 音乐SKY
  星期五中午 12:15 ~12:45—— 动漫游记 下午 18:05~18:50—— 时事纵横
  星期天下午 18:00~19:00 —— Sunday 自由行
  星期一至星期四 每天下午18:05~18:10—— 五分钟新闻
[编辑本段]校学生会介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会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是团委及行政机关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院领导和团委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学生会秉承着“团结、务实、进取,服务仲恺人”的宗旨,坚持培养同学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发扬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精神,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学院的各项工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会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广东省学生联合会,为团体会员。本会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会员。会员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是全校学生代表大会,各系学生代表大会和全班学生会议。
  校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学校的教育方针,促进该校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和引导我校同学成为热爱祖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合格人才,在维护学校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学生的具体利益。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方针,广泛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增进同学的团结,加强同兄弟学院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交往,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广阔知识视野之目的。
  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负责日常工作,并负责指导和监督直属部门的工作、目前,学生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5名。校学生会下设14个常规部门,它们是:办公室、宣传部、文娱部、生活部、自律部、勤工部、学术部、网络部、信息部、社团部、公关部、体育部、档案部、调研部。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