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文全称:广州大学
中文简称:广大
英文全称:Guangzhou University
英文缩写:GZHU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100人。学校现设有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科部、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26个学院(部)。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及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6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市名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1门省市精品课程。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著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800多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多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博、硕士生导师3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17个国家或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有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余人。
白云山清孕天使,珠江水秀育英才。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贡献力量,不断朝着“把广州大学逐步建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广东省高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目标而奋斗。
[编辑本段]广大校训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编辑本段]学校沿革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
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校长叶选平。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以下简称城建职大)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1年改名为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
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城建职大继续保留建制,在华建西院内部称为成人教育部,对外仍以原名招生。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前身为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1975年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编辑本段]学院设置
商学院 法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法旅游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信息机电工程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体育学院 社科部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中文简称:广大
英文全称:Guangzhou University
英文缩写:GZHU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100人。学校现设有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科部、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26个学院(部)。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及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6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市名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1门省市精品课程。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著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800多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多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博、硕士生导师3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17个国家或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有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余人。
白云山清孕天使,珠江水秀育英才。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贡献力量,不断朝着“把广州大学逐步建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广东省高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目标而奋斗。
[编辑本段]广大校训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编辑本段]学校沿革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
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校长叶选平。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
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以下简称城建职大)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1年改名为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
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城建职大继续保留建制,在华建西院内部称为成人教育部,对外仍以原名招生。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前身为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1975年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编辑本段]学院设置
商学院 法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法旅游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信息机电工程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体育学院 社科部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