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向谁学习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作者:卞华舵 吴云海
序一 为中国企业指明学习方向
中国企业现阶段究竟应当学什么?如何学习?从哪里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问题。《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一书的作者,以实践者的身份和角度,敏锐地观察到中国企业学习问题的时代意义,立意于中国企业的学习问题,开创性地对中国企业的学习进行了探索。
作者没有局限于权威,没有局限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宿论,也没局限于企业本身,作者用全新的视角--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方法论、心态;独特逻辑思维方式——“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管理看管理”,寻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五大智慧源泉——中华古代文化、西方管理科学、党的智慧、他人的实践、自己的实践。《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一书视野开阔,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框架。
全书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提出问题。对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得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点评,全书共选用几十个中国企业成败典型案例,如清代的日升昌票号、民国期间的民生公司、当代的海尔、联想、万科、华为、德隆、铁本……所选择的企业纵贯古今,横穿东西南北,可以说较为全面地对中国企业进行剖析。另外,作者在讲述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时,都力图用本土化的语言风格进行介绍。将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用中国人所熟悉的历史故事、寓言、典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寓理于事,意味深长,《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是一部难得的本土化管理专著。
作者来源于中国企业实践的最前沿,又有丰富的咨询顾问经历,因此在写作《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一书中,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注重实用与操作性。书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许多让人似曾相识的东西经过作者独具慧眼的诠释,让人耳目一新,恍然大悟。细读此书,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不俗的见地,意味深长的思想,必然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甚至有茅塞顿开之感。
蒋锡培
序二 向浮躁宣战——中国企业学习大批判(1)
我们一直留意国内经管类书籍,长年的跟踪使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书店中卖的经管类书籍大多数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即使不是翻译过来,大多也是国内学者转述国外的一些思想,或略作延伸与评点;或者虽然是讲述关于中国企业的案例,但作者大多为记者、作家所为,并非企业的实践者,因此从书的内容看,更像在讲故事,而缺乏理论研究的高度,对中国企业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
这一现象的存在又导致另外一个更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的MBA学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界朋友,每一个人在谈论外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典理论、案例、思想时都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甚至比外国人更加了解他们的思想。许多国外的经营大师,管理思想家来到中国,他们最惊奇的是竟然能在古老的中国,遥远的东方有如此多的知音在等待他们。但遗憾的是无论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还是“理性人”假设、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波斯顿矩阵、罗伯特•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管理……几乎所有西方思想理论方法赖以成立的假设前提,在目前的中国环境下还根本不具备,或者只有少数条件具备。西方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这使得我们学后感觉非常有道理,但在现实中难以操作,有隔靴搔痒、无从下手之感!
与之相反,我们中国的企业如何,我们自己的思想如何,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定阶段,在一个绝大多数企业尚处于经验管理的国度,在一个企业的规范化、治理结构还十分不完善的国度中,究竟如何来经营管理好我们的企业,却缺少专门的书籍来研究。其实,洋人的许多概念思想,我们早已有之。如学习型组织的精髓——系统思考,实际上是洋人借鉴了中国古代联系性思维方法;中国也有自己学习型组织建设思想,只不过我们的提法不同,我们称之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榜样,将一个团队组织变成一所学校。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管理的超稳态思想,差异化战略、管理成功要素,同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早已提到,只不过我们将管理超稳态称之为“立于不败之地”,将差异化战略称之为“不战而胜”,将管理成功要素称之为“道天地将法”。最近一些年来,许多企业把《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及西点军校的教材作为培训员工的读本,类似这些书中的典型故事及思想内涵在中国也俯拾皆是。我们看见很滑稽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许多企业,特别是日本、韩国企业热衷于研究学习中国的古代思想,另一方面,我们却忽视对自己古典文化的学习,舍近求远,将别人从中国“进口改装加工”的思想炒得玄而又玄。
当前许多作家、培训师、咨询师、教授制造大量“成功秘笈”,用来指导企业发展。但如同指导人们恋爱婚姻的书越来越多而不幸的婚姻也越来越多一样,如今混乱且矛盾的管理思想已经使企业乱了方寸,无所适从,改革开放后才催生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的头脑成了各种谬误的跑马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名言:“管理是一个江湖骗子盛行的行业。”谬误总是比真理传播得更快,尤其在当今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世界里,商业原本就充满浮躁,于是思想领域就成了重灾区。许多中国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为各种片面的观点所误导,尤如瞎子摸象,将局部片面的真理不分条件地引以为企业学习的圣经。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中国企业热衷于学习的“片面真理吧”!
《基业常青》是很多企业奉为经典的读本,正如十几年前流行的《追求卓越》一样。该书将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与次好的企业进行对照分析,书的作者总结冠军企业所拥有的,但亚军企业所不具备的,得出基业常青企业的几个基本原则,并视之为所有企业成功的宝典。作者把冠军企业和亚军企业放在一起比较,冠军企业所拥有的恰恰是亚军企业不具备的,但亚军企业也是世界优秀的企业。对弱小的中国企业来说,不仅冠军是学习对象,亚军也是学习对象,我们离亚军还有遥远的距离,更何况学习冠军呢?作者把冠军和亚军看成非此即彼的对照组,由此得出的结论怎能指导中国企业?要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并不是最适合我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可能世界二流、三流企业(相对于中国也是一流)反而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
“执行决定成败”论也颇为流行,近几年来到处在谈执行力,颇有不懂执行就不懂管理之势。但什么是执行?与执行相对的概念是什么?各种“大师”、“教授”、“博士”把执行当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比如毛泽东、邓小平成功是因为他们执行力强,张瑞敏、柳传志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执行力强,并有“90%以上的企业败于执行”之说,实在难以想象这些观点会源于严谨的学者!决策决定生死,执行只能决定快慢。老板皆希望下面的员工执行力强,所以“执行决定成败”论迎合了老板的心理,但迎合不代表真理。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是老板,是决策者,过多的强调执行是对中国企业的误导。
序二 向浮躁宣战——中国企业学习大批判(2)
“没有任何借口”论就更迎合中国企业的老板们的想法了,老板们都希望下属变成执行的机器,无条件地敬业、忠诚、服从,哪怕是老板的指令发生了错误,哪怕是这一命令违反了法律,哪怕是……总之,下属要无条件服从。即使是最不愿意花钱进行培训的老板,也会阔绰地要为每一位经理以及员工送上一本。据某报报道,某畅销书的作者竟是“假人”,作者是假的,评语是假的,一切都是中国人自编自导的。该书的出版手法、吹捧手法令人震惊,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一本强调员工绝对顺从、全面调动员工奴性的书在中国竟然如此受欢迎。奴性等同于完美,令人震惊。贴上洋人的标签蒙骗中国人,更是令人心痛。
“细节决定成败”就更玄乎了。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细节”,实在荒唐透顶。要想使这个命题成立,必须偷换“细节”这个概念。严肃的学术争论必然演变为文字游戏之争,这是一种堕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的问题皆可细分,但这些细节必须放到整体中才有意义。细节决定成败一旦被当成行动哲学,必然导致人们只注重具体而不注重原则,只关心局部而不关注整体,只看眼前而忽视长远。一个缺乏系统观的领导,一个执著于细节的领导,必然会给他的下属和他领导的组织带来灾难。
类似以上的立论在舆论界俯拾皆是,限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尽管这些观点错误显而易见,但并非没有启发意义,这些皆是“片面的真理”。我们并不反对“片面真理”的存在,问题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观点,更可怕的是一些企业视之为行动的指南,因此它的危害性不可小视。
其二,热衷于对经营管理之“术”的学习,忽略对经营管理智慧本源之“道”的学习。
什么营销大师的诀窍,成功经理人的必备秘诀,管理者的72种技巧,哈佛的经营管理技巧,管理赢家技巧100则,以及围绕各种大师,如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李嘉诚等的各种成功秘诀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对象。其实,做企业哪里有这么多成功秘诀。所谓的这些成功秘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的环境下结合自己的感悟而得出的权宜之计。所谓的成功秘诀只不过是一种智慧之形,智慧之术,是智慧表象,是雕虫小技,而不是智慧之本源,智慧之正道。时过境迁,别人所谓的成功秘诀无法复制于你,中国古代轮扁论读书的寓言故事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众多的成功技巧、秘诀之所以能畅销,这一方面反映读者的浮躁,急功近利,天真幼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读者对智慧本源认识过于肤浅。
热衷于新概念、新名词。什么新概念、新名词一经炒作,似乎就成为包治企业百病的良药。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6西格玛管理在西方一走红,突然一夜之间,国内很多企业就宣称自己正进行流程再造、正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正引进6西格玛管理,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各种洋概念、洋名词满天飞。什么5S管理、JIT、ERP、CRM、KPI、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等洋名词被时不时挂在嘴边。其实,许多企业甚至连概念都没有领会,将西方的一套生吞活剥,流行什么就追什么。同样,做企业哪里会有这么多新概念、新名词,许多概念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热衷于概念炒作,热衷于知识表象的学习,没有从新概念、新名词中蕴含的智慧本源去学习,这是中国企业学习的又一大通病。
中国企业现阶段究竟应当学什么?如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探索中国企业智慧之源,破解中国智慧之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企业“应走自己的路”,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学习西方经验”, 有人认为要学习“中华民族古代经典思想”,有人则赞成百年前洋务运动时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有人认为应当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治国方略,更有人认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总之,关于“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向谁学习”的争论,随着近年来产、学界日益涌起的“管理中国造”思潮而越加激烈,至今莫衷一是。
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不忍目睹中国企业学习之现状,深为中国企业而忧虑,有感而发,这是写作本书的根本动因。基于这一动因,我们写作本书的立意就显而易见,即批判中国企业学习的误区,探索中国企业智慧之源,破解智慧之谜,我们期望在中国企业的学习问题上作一些探索和发现。
对中国企业智慧的来源及密码,笔者作一家之言,期望我们的一点努力能引发更多企业界、学术界的关注,引发百家争鸣,共同努力探索发现中国企业学习的真经,进而为促进中国企业的成长而奉献微薄之力。
序二 向浮躁宣战——中国企业学习大批判(3)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关键在决策,尤其是企业的三大核心决策,即产业决策、制度决策、人才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于是我们将对中国企业的关注聚焦于经营管理者素质,特别是其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聚焦探索,我们发现影响企业决策智慧的五大密码,即信息流、价值观、思维方式、方法、心态,这五大密码构成企业的根本智慧,是做好企业的智慧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应当学习如何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的“道”与“神韵”。如何破译企业智慧的五大密码呢?必须进一步探索发现构成五大密码的本源,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解开这五大密码有五把钥匙,即品中古华韵、辨西方智慧、学党的智慧、借他山之石、悟自己实践,我们将这五把钥匙称之为企业经营管理智慧的五大源泉。
本书的逻辑框架和风格
本书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中国企业的学习问题。我们又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问题,中国企业应当学什么?如何学?从哪里学?我们试图为中国企业的学习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框架。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围绕三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探索企业智慧的五大密码;第二条主线是企业经营管理智慧的五大源泉;第三条主线是重点分析企业三大核心决策。
本书在选材上遵循四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古今对比分析;二是空间维度,即中外对比分析;三是内外维度,即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分析;四是知行维度,即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分析。
本书追求两个特色。一是本土化特色,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学习问题,选用的案例绝大多数为中国企业案例,选用的故事也绝大多数是中国的故事,所用的语汇追求民族化,书中的论点也是针对本土化企业而言,因而所有结论只适用本土化企业。二是比较分析的方法,我们力求透过各种比较揭示事物的内在共性。如比较分析儒家、道家价值观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启示;比较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对企业制度建设的启示;比较分析西方科学精神对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启示;比较分析党经营组织的智慧对经营好企业的启示;比较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党的思维方式对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方式的启示;比较人类工商业文明经典模式对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等等。我们之所以追求比较分析这一特色,是因为我们坚信:企业经营者要学会跳出管理看企业。世界最成功的组织不是企业,而是宗教、军队和学校。宗教是基业常青的组织,学校的寿命很长,军队执行力最强,企业学习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个视角呢?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的思路,提出并试图回答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五大智慧源泉,每一智慧源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笔者只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管窥”这五大智慧源,试图为读者建立一种学习框架。企业经营管理的这五大智慧宝藏还有待更多的人去探索、发现、发展和运用。限于作者的水平,本书只是“抛砖引玉”,我们静静地等待并期盼着读者的批评,并请将您的高见邮至ydbhd@vip.sina.com 。
总论 企业智慧之源
中国企业过去靠什么成功,现在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中国企业的差距在哪里,中国企业差距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是什么?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说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三大核心决策——产业决策、人才决策、制度决策?为什么说信息流、价值观、思维方式、方法、心态是构成企业决策智慧的五大密码? 五大密码又源于何处呢? 笔者发现五大源头:一是中国古代文化,此乃民族繁衍之根,天地万物皆有根,没有民族文化智慧,我们就缺少立足之本;二是西方管理科学,没有西方管理科学,我们就难于快速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党的智慧,这是中国企业所处的国情决定的;四是他人的实践,我们称之为“借他山之石”;五是悟自己实践,实践出真知。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