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十一五”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共计23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江西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一、“四个推进”
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四个基本”
(一)基本构想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基本思路
“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
1.“四个三”
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改革开放使福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其对外开放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福建投资不多,闽货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
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跃升阶段、平稳发展阶段。
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十一五”是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2.“四个二”
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
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3.“八项举措”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4.“九大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5.“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四)基本格局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三、“四个关键”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
海岸经济区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共计23市。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概况
铁路包括: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浙赣铁路、沪昆铁路、鹰厦铁路、龙厦铁路、京福铁路、京九铁路等。
高速公路包括:沿海高速公路等。
未来海峡西岸还将陆续修建沟通区内的多条铁路干道:京台高铁、杭广高铁、向莆快铁、昆台高铁、景宁快铁、建武铁路等,届时海峡西岸各城市将实现无缝对接,交通瓶颈将被打破,区内交流将更加活跃。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
温家宝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 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5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过去的5年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编辑本段]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支持加快建设海西意见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会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会议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会议决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编辑本段]温总理考察海西
5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厦华电子公司考察。2009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凝聚方方面面力量,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温家宝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见》的出台饱含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心血,也饱含着国家有关部门作出的很大努力。希望福建干部群众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把《意见》贯彻落实好。
温家宝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根本上讲要靠改革,就是建立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要靠开放,不仅要向台港澳地区开放、向国际开放,也要向全国开放;要靠创新,就是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技术。为此,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直接贸易,两岸携手共渡难关。特别要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培育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提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推进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沿海能源生产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第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机制要争创新优势、对外开放要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要实现新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在金厦海滩上
温家宝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各有关地区要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支持力度,认真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共同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本段]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西若干意见(全文)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9〕24号
【发布日期】2009-05-06
【生效日期】2009-05-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十一五”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共计23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江西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一、“四个推进”
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四个基本”
(一)基本构想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基本思路
“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
1.“四个三”
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改革开放使福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其对外开放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福建投资不多,闽货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
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跃升阶段、平稳发展阶段。
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十一五”是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2.“四个二”
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
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3.“八项举措”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4.“九大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5.“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四)基本格局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三、“四个关键”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
海岸经济区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共计23市。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概况
铁路包括: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浙赣铁路、沪昆铁路、鹰厦铁路、龙厦铁路、京福铁路、京九铁路等。
高速公路包括:沿海高速公路等。
未来海峡西岸还将陆续修建沟通区内的多条铁路干道:京台高铁、杭广高铁、向莆快铁、昆台高铁、景宁快铁、建武铁路等,届时海峡西岸各城市将实现无缝对接,交通瓶颈将被打破,区内交流将更加活跃。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
温家宝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 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5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过去的5年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编辑本段]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支持加快建设海西意见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会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会议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会议决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编辑本段]温总理考察海西
5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厦华电子公司考察。2009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凝聚方方面面力量,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温家宝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见》的出台饱含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心血,也饱含着国家有关部门作出的很大努力。希望福建干部群众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把《意见》贯彻落实好。
温家宝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根本上讲要靠改革,就是建立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要靠开放,不仅要向台港澳地区开放、向国际开放,也要向全国开放;要靠创新,就是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技术。为此,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直接贸易,两岸携手共渡难关。特别要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培育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提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推进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沿海能源生产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第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机制要争创新优势、对外开放要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要实现新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在金厦海滩上
温家宝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各有关地区要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支持力度,认真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共同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本段]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西若干意见(全文)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9〕24号
【发布日期】2009-05-06
【生效日期】2009-05-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