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企业集群(enterprises cluster)
什么是企业集群编辑本段回目录
企业集群的定义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不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定义:
(1)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2)韦伯在企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集聚因素,强调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3)德瑞奇和特克拉认为企业集群是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能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4)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
(5)罗森菲尔德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企业集群的活力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企业集群是相似的、相关联的或互补的众多中小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聚集;有着通畅的销售渠道、积极的交流及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
(6)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他给出了垂直企业集群与水平企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企业集群是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水平的企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及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7)杰克伯斯和戴蒙把水平和垂直企业集群的定义拓展到用来识别集群的关键的衡量因素上。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群过程、产业间不同部门的水平和垂直联系、共享技术的使用、中心活动主体(如大企业、研究中心等)的产生以及企业网络和企业合作的特点等。
对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概念关系的不同见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 同一论
即认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是同一概念。从中文期刊网检索情况看,不少作者在有关集群问题研究的论文中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并不加以区分,甚至在同一篇论文中,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词汇也不时存在交替使用现象。
- 角度论
顾强、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是一回事,只是观察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企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企业地理集聚特征。
- 差异论
中山大学教授符正平认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含义是有差异的,企业集群有地理接近的要求,而产业集群可以是地理接近型的,也可以是地理分散型的,甚至跨越了国界。
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概念的主要区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前面的讨论和这两个概念目前使用的实际,可以发现它们尽管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 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例如:人们通常所说的荷兰花卉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就是以国家为基准的;有些产业集群甚至是跨国界的,波特认为考察加拿大汽车产业集群就需要和美国相联系。企业集群概念不仅强调企业间产业联系,而且更强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地方的“产业空气”以及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因而对企业地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
- 产业范围上的区别
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概念中尽管都有“企业间的产业联系”,但这里产业联系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产业集群概念中“产业”跨度有时比较宽广,而企业集群内不同企业经营的产业较为集中,“产业”跨度一般比较狭窄。例如:波特所讲的加利福尼亚酒业产业集群就横跨了三次产业,包括葡萄种植业、为葡萄种植服务的产业、机械制造业、酿酒业、为酿酒服务的产业、酒类销售业等;而我国浙江温州和广西柳州低压电器企业集群,不同企业主要是围绕低压电器零部件生产进行分工合作的,产业仅仅集中于电器产业中低压电器这一子产业范围内。
- 构成主体上的区别
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是一元化的,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为企业集群企业整体利益服务的,如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建立的行业协会。企业集群由于地理位置集中,而且大多位于农村和小城镇地区,大学这些公益面相当宽的机构和组织很难成为企业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
- 数量规模上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一国(地)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如果企业规模很大,那么该国(地)这一产业生产规模就可能很高,根据波特产业集群的界定办法,该国(地)这一产业就存在显著集群现象。而企业集群是企业的地理集中,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因而企业集群既强调企业数量,也强调企业规模。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分析[2]编辑本段回目录
- 一、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同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都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复合经济组织,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
1.从组织特性上看,二者都是中间性组织,本质上是相同的
由威廉姆森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理论可知,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都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糅合了层级组织权威机制的有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的优点,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按照不同排列方式构成的网络化组织。它摆脱了企业内部资源专用的局限性,通过一定的联系纽带形成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拓展了企业可利用资源的覆盖面。企业通过多样化的联系和交互式的合作,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所以,它们都属于中间性组织,没有质的区别。
2.从经济性上看,二者都显出较强的四大经济效应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都具有获得四大经济效应的作用,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联结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之间由于地理集聚或联系加强实现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外部范围经济是指通过企业数量增多,生产范围扩大以垂直联系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以水平联系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等。速度经济是指依靠加速交易过程而得到的流通成本的节约。联结经济是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建立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经济效应,这种效应能带来低成本和乘数效应。企业依靠自身资源的积累来获得上述四大经济效应是极其困难的,而通过集群化或集团化的方法,在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在技术、产品、资金或市场等环节上的分工、合作、交流或授权,则能实现上述效应,提高企业自身及整体实力。
3.从内部企业间关系来看,都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
企业集团虽然存在行政协调部门,但其内部的企业大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其独立的企业利益,它不可能无偿地将其利益转移给企业集团的其他企业,集团内各企业间仍然遵循一种市场交易规则,与集团外的企业一样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但是由于它是集团内的一员,必须要遵循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此目标企业间展开协作,共同生产和经营。而企业集群是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间的交易主要通过市场进行,在市场中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都要遵从市场规则,但是由于企业集群给群内企业带来了各种健全的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维持这种优势,企业间必然会相互合作,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来共同维护企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协作机制。
- 二、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异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不仅存在同质性,而且还存在许多异质性,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组织演化路径。
1.企业组织形式不同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二者对空间区位和产业关联性的要求不同。企业集团不要求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与之相反,其战略在于生产和销售的分散化,在于对外扩张,在各个地区建立分部或分厂,控制当地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且集团内部企业由于实力雄厚,经常涉及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进行多元化生产,以分享多行业的利润,分散企业风险。企业集群则强调地域关联和产业关联,群内企业要求在特定地域内实现较强的集聚,集群一旦形成就对某一地域产生了根植性,它无法搬迁或复制。此外群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大多从事某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形成众多企业从事同类生产的图景。由此也形成了一种现象,即企业集团在各个地区和行业遍地开花,而企业集群却是星罗棋布,在某一行业多是一枝独秀,难有匹敌者。
另一方面,二者的内部联结纽带和组织结构也存在差异。企业集团往往是以资本或其他契约方式为联结纽带,内部企业间相互持股,联系紧密,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组织结构,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它在企业与市场间的位图中较靠近等级组织一边。而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主要是靠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方式联系的,企业间主要是一种市场化关系,相互间联系较松散,缺乏共同的、固定的层级组织结构。
2.二者的组建方式不同
企业集团的组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成熟的、规范的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运作组建;二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撮合组建;三是由政府引导、协调,通过市场运作组建。它多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协作的结果。而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由大企业改造或分拆而成(如克罗地亚大型造船厂的改造);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组织(如台湾民间标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以大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包制度形成(如日本的家电企业集群);以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如美国的“硅谷”);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如温州模式);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如美国电子通讯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而形成的电子元件集群),等等,它多是市场自发演化的结果。
3.运行机制不同
从监督机制来看,企业集团由于存在多层次组织结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层级的关系,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有强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监督效果比较好。而企业集群由于没有很紧密的联系纽带,其监督机制较为薄弱,往往借助于行会、群内企业的自发监督,监督效果比较差,监督成本比较大,因而集群企业的非集群行为往往比较突出。从企业发展与经营策略的统一性程度来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多是通过相互参股或优势资源相互渗透形成利益的关联性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其经营战略和目标具有统一性。而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很难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和目标。
- 三、分包制——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演化共生演化的一种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成为企业组织演化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互相渗透、交叉影响的。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会彼此吸收对方的优点,摒除自身的劣势,实现共生发展,其中分包制就是二者共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企业集群的资源及竞争优势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 1.构成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对战略性资源的描述,可以将企业集群中构成其竞争优势的资源归纳为三种: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
(1)创新资源。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集群突破了知识外溢使得群内企业普遍受益。二是企业集群形成一种创新压力机制,增加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三是企业集群有充足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为群内企业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2)交易资源是指更好的交易对象、更优的交易方式或更畅通的交易渠道。企业集群可以通过内部协作的外部化来增强专业能力,从而降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最终降低交易成本,获得优越的交易资源。
(3)客户资源是指企业集群可以更好锁定和开拓目标客户,通过建立专业、细分、通畅的群内交易渠道,更好地获得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变化。很明显,企业集群的客户资源可以更好地增加其市场竞争优势。
- 2.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增加的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不难看出,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出技术创新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1)中小企业集群获得的技术创新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出技术创新优势:一是完整的行业信息与丰富的人才资源可直接转化为创新优势,提高生产力。二是系统内竞争压力机制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三是企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四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共同创新环境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
(2)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可以综合构建企业的成本优势。一是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可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降低物流和信息流费用。二是通过群内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形成内部规模经济。三是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了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客户资源和交易资源将突显集群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 “区位品牌”,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二是企业集群可通过市场规模、区域进入障碍、技术变革,以及产品差异化等取得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垄断优势。三是通过专业市场建设及行业标准等,提高集群的议价能力。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 1.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资源的影响分析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群所在地产业政策变化所影响到的集群资源变化,二是其他地区产业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具体如下:
(1)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影响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地政府产业调整政策主要从人才与资金两方面来体现。即政府对扶持产业的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奖励和补助,对相应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和资助。当企业集群地的政府对产业扶持力度远低于另一区域时,群内的人才和部分项目便可能转向另一区域,分流创新资源,外流的项目和人才却可共享原企业集群的竞争压力机制。
(2)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的客户资源存在一定影响。国内大部分企业集群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客户源和市场需求是稳定的,不会因为产业调整而发生重大变化。但对于从事工业中间产品加工或服务贸易类企业集群(尤其是能源供应与服务类),产业政策的调整则极有可能引起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集群原有的客户资源。
(3)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的交易资源影响甚微。不论产业政策发生何种变化,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所面对的主要交易对象、采用的交易方式、利用的交易渠道,在短期内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长期看,只有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如原聚集地对交易渠道设置障碍,另一区域有通畅的交易渠道,群外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群内企业时,企业集群才可能迁移或衰落。
- 2.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从产业调整对集群资源的影响不难看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受产业调整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但从长期看,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和成本优势都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发生变化,市场竞争优势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集群所受到的影响是皆然不同的。
(1) 不同类型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会在产业调整下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其中,高新技术类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则会越来越明显,群内企业在政策扶持下,能获得更多科研人才和研发资金,创新动机与动力更强。而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和自然资源依存型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会越来越弱,甚至于整个集群走向衰落。
(2)企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逐渐减弱。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部分区域的企业集群都已经达一定的规模,规模效应已经显现。而我国产业调整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员工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企业集群对劳动力、能源及土地资源集中需求,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使得原始的、简单的人员规模经济可能变成规模不经济。
(3) 市场竞争优势短期内不会受产业调整影响,甚至形成集群降低产业调整不利影响的工具。因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影响较小,企业集群市场优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改变。与之相反,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集群,已经形成的专业市场及销售渠道等都是难以复制,构建起来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利于加强集群凝聚力,增加群内企业退出集群的障碍,减少产业调整给企业集群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企业集群 三次产业 专业市场 中小企业 中山大学 乘数效应 亚当斯密 交易成本 产业关联 产业政策 产业集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