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新文化运动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新文化运动目录[隐藏]

总纲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总纲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编辑本段]总纲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
  精神:打倒孔家店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
  1915年~1923年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这也是儒家在近代所面临的一个危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不足之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还试作白话诗。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他对学生打比方说:你们用古文说对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务。结果学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说。可他却用“干不了,谢谢”五个字就搞定了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现代公文语言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应用写作》1997年第5期)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编辑本段]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论述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好像得名自孙文(中山),其思想主导是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大概,我记不太清楚了)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毛泽东当时深受胡适影响,其创导的《湘江评论》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当时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这4个途径开展文学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扣住了这4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眼见为实,当时毛泽东为响应还准备成立问题研究会,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