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资产管理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早期商业银行家认为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银行对此没有决定权,是被动的。
  而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资金运用,合理安排资产结构,通过资产业务获得尽量高的利润,并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银行管理关键在资产管理,在既定负债所决定的资产规模前提下,实现资产结构的最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如果存款人在需要资金时无法从银行提出所需的自己的存款,那么就会造成挤兑,银行倒闭。因此,为了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存款,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者进行长期投资。银行一般采用票据贴现的方式,或者票据抵押贷款,因为票据本身是购买商品和流通商品的证据,具有自偿性。
  可转换理论于20世纪初提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在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证券顺利转让以达到保持流动性的预期目的。
  预期收入理论指称现代银行承作多种放款,且借款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也相当普遍,故银行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而估算其还债计划,并据以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结构,便能维持银行的流动性。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资产管理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