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顺治通宝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顺治通宝编辑本段回目录

顺治通宝顺治通宝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通宝”,每文重一钱。宝泉局铸钱供全国经费使用;宝源局鼓铸之钱,要按卯(当时以六千二百四十九串二百七十文为一卯)报呈工部,交节慎库验收,然后作为工部所管各项工程经费发放。
[编辑本段]顺治通宝 清钱版别奠基人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在这一年中,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并建立政权,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明旧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进逼北京,闯王不得不率大顺军西撤,满清乘机入京。同年10月,大清定都北京,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满清政权百废待兴,钱财匮乏,流通货币仍为明钱。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设置中央直属的铸钱机构——户部宝泉局及工部宝源局,始铸仿明钱式“顺治通宝”,同时颁布:顺治钱与崇祯钱同样通用,其他铜钱一律禁用。
  随着清军在军事上节节取胜,领地日益扩大,钱局也不断开设,铸钱数量大,版别、样式也很多,使得“顺治通宝”版别纷繁复杂。但从制钱的版式来说,顺治钱可分为五大类。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顺治通宝”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