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旧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编辑本段]◆法西斯主义一词的范畴
法西斯主义一词有时候(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也被用以称呼其它同时期的独裁主义政权,例如东条英机时期的大日本帝国、恩格尔伯特·多尔夫斯(Engelbert Dollfuss)时期的奥地利、胡安·贝隆时期的阿根廷等。这一词也被用以称呼一些较为长期的政权例如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萨拉查时期的葡萄牙,但这经常引起争议。近年来法西斯主义一词逐渐成为负面的用词,某些政权(如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都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虽然如果放宽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所有独裁主义国家都包含了其中一些特征,但大多数理论家倾向于较严格的区分其中的差异。法西斯主义在1920年代的意大利崛起,混合了工团主义的概念与反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后者已经与极端的民族主义相连结。一些人将法西斯主义视为是针对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崛起的反动,无论是在哲学上或政治上,不过法西斯主义也反对民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点上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张,正是因为德国自经济大恐慌以来诉诸的社会主义政策,诉诸以政府手段解决所有面临的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最后导致经济计算问题的恶性循环,在民主议会无能掌控经济的情况下,要求绝对独裁者掌权的声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国。
法西斯主义视国家为一种拥有积极权利的组织实体,而非一种设计用以保护群体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法西斯主义也不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监督。法西斯主义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等级的概念,并且普遍反对阶级斗争的概念,而改强调种族间的斗争、和青壮族群推翻年迈族群的斗争。这表示法西斯主义对于民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信念,以及认同权力和力量即为正当性的概念,赞扬以战争和胜利来决定真理和价值。这些概念也可以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里发现。这些概念都直接的与人道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征对立,这也是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浮现主要差异的地方。
法西斯主义的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法西斯主义将民族、国家、或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或组织之上,法西斯主义使用明确的民粹主义用词;呼唤英雄式的群众力量恢复过往的光辉;并要求对单一的领袖效忠—通常到达个人崇拜的程度。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以诉诸利他主义的宣传方式来正当化对于个体的压迫。举例而言,阿道夫·希特勒便曾说过:“由于个人已经完全将他的自我屈服于共同体的生命上,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于是便能发挥至极限,并且能在必要时替共同体牺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不同层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大企业、农夫、地主、民族主义者、心存不满的一战老兵、卡尔·施米特和马丁·海德格尔等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和保守派,以及一些允诺将给予工作和面包的贫穷人口。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及一些其它国家),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工人阶级和极端贫穷的自耕农。支持者的层面广泛使法西斯主义与其它的极权主义国家产生差异。
在轴心国于二战失败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政治光谱上的贬抑词,在1945年后便非常少有政治团体会以此自称,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也常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旧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编辑本段]◆法西斯主义一词的范畴
法西斯主义一词有时候(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也被用以称呼其它同时期的独裁主义政权,例如东条英机时期的大日本帝国、恩格尔伯特·多尔夫斯(Engelbert Dollfuss)时期的奥地利、胡安·贝隆时期的阿根廷等。这一词也被用以称呼一些较为长期的政权例如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萨拉查时期的葡萄牙,但这经常引起争议。近年来法西斯主义一词逐渐成为负面的用词,某些政权(如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都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虽然如果放宽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所有独裁主义国家都包含了其中一些特征,但大多数理论家倾向于较严格的区分其中的差异。法西斯主义在1920年代的意大利崛起,混合了工团主义的概念与反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后者已经与极端的民族主义相连结。一些人将法西斯主义视为是针对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崛起的反动,无论是在哲学上或政治上,不过法西斯主义也反对民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点上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张,正是因为德国自经济大恐慌以来诉诸的社会主义政策,诉诸以政府手段解决所有面临的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最后导致经济计算问题的恶性循环,在民主议会无能掌控经济的情况下,要求绝对独裁者掌权的声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国。
法西斯主义视国家为一种拥有积极权利的组织实体,而非一种设计用以保护群体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法西斯主义也不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监督。法西斯主义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等级的概念,并且普遍反对阶级斗争的概念,而改强调种族间的斗争、和青壮族群推翻年迈族群的斗争。这表示法西斯主义对于民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信念,以及认同权力和力量即为正当性的概念,赞扬以战争和胜利来决定真理和价值。这些概念也可以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里发现。这些概念都直接的与人道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征对立,这也是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浮现主要差异的地方。
法西斯主义的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法西斯主义将民族、国家、或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或组织之上,法西斯主义使用明确的民粹主义用词;呼唤英雄式的群众力量恢复过往的光辉;并要求对单一的领袖效忠—通常到达个人崇拜的程度。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以诉诸利他主义的宣传方式来正当化对于个体的压迫。举例而言,阿道夫·希特勒便曾说过:“由于个人已经完全将他的自我屈服于共同体的生命上,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于是便能发挥至极限,并且能在必要时替共同体牺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不同层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大企业、农夫、地主、民族主义者、心存不满的一战老兵、卡尔·施米特和马丁·海德格尔等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和保守派,以及一些允诺将给予工作和面包的贫穷人口。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及一些其它国家),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工人阶级和极端贫穷的自耕农。支持者的层面广泛使法西斯主义与其它的极权主义国家产生差异。
在轴心国于二战失败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政治光谱上的贬抑词,在1945年后便非常少有政治团体会以此自称,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也常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