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展望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特沃斯基(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也作前景理论)是决策论的期望理论之一,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利用展望理论可以对对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此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1970年代,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理论内涵
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即,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 500 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 500 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 500 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展望(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100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此理论是为取代博奕论中的期望效用假说(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is)而被建立。它比较符合心理学观察结果,能比较写实地描述一个人,在风险决策(如金融投资)之时的心理。

传统的经济学是规范性经济学,教人们该怎样做;而行为经济学是描述性经济学,描述人事实上是怎样做的。




[编辑] 数学模型
假设一个人衡量决策得失的数学函数(PT 函数)为: 当中 是各个可能结果, 是这些结果发生的或然率。 v 是所谓“价值函数 (value function)”,表示不同可能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相对价值。根据本理论,价值函数的线,应当会穿过中间的“参考点 (reference point)”,并形成一个如下的 s 型曲线:



它的不对称性表明,一个损失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比获利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更大,也就是人有所谓的“损失厌恶性 (loss aversion)”。与期望效用假说不同,本理论衡量获利与损失的方法,并不考虑所的“绝对所得 (absolute wealth)”。函式 w 是为“可能性比重函数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用以表达一般人对机率的反应 —— 一般而言,人对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会反应过敏 (over-react),而对中度、高度可能发生的事,会反应不足 (under-react)。

让我们看看本理论的实际运作 —— 假设一个人打算买保险,他的决策会怎么做呢?假设投保所保障项目,有 1% 的机会遇险;若果遇险,投保人的损失为 $1,000 ;而保费为 $15。我们引用展望理论前,先要设一个“参考点”,而它可能是 (1) 现有的财富状况,或者 (2) 最坏的情况,即损失 $1,000。

若我们用“现有的财富状况”作参考点,投保人可以付保费 $15,则“PT 效用值 (PT utility) ”为 v( − 15) ,而他的可能所得 $0 (可能性 99%),或者 -$1,000 (可能性 1%)。整体 PT 效用值将为:我们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效用值的数值。若套用一般的函数,由于 v 在损失时员有凸面性 (convexity) ,所以公式的第一项的绝对值会比较大,令整体 PT 效用值得远小于 v( − 15),而令买保险的回报看起来,较不买小得多。这表示该位投保人不会买保险。

相反情况,若果我们用“损失 $1,000”作为参考点,由于 v 在获利时具有凹面性 (concavity) ,会令 PT 效用值增加,结果大于 v( − 15),致令买保险看起来,比不买更吸引。

[编辑] 此理论引申的三个基本结论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展望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