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姜立夫(1890—1978)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苍南县)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祖父所设的家馆读书,祖父去世后,入平阳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次年9月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
学成回国后,姜立夫就是始终不懈地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事业的中心环节的。
1920年,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建系之初的4年中,只有他一位教师,他一面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面每学期同时开几门课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射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此外还要承担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初等和高等微积分),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
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姜立夫在这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课室光线来自左方,除了在黑板上书写公式或作图外,他总是站在教室左前方,让开黑板,面向学生讲解,便于学生耳目并用,手脑并用。他在黑板上书写或作图时,并不中断解说,连每个数学记号都边写边念,从不出现哑场。他十分注意节约黑板空间,只写公式及少数名词、人名和绘图,板书及绘图整洁简练。擦黑板时总要保留尚须参考的公式。他作图时,一般是徒手,只有图形必须十分准确,如射影几何中的复杂图形时,才用直尺,而且总是使有关交点落在黑板范围内。他使用颜色粉笔,系统而不滥,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对象。他讲课有时有教材,没有教材时,常常只在一两张废日历纸上记下简略的提纲。但他永远是离开教材或提纲讲解,教材、提纲只起备忘作用。
姜立夫这种课堂讲授方式,需要讲者透彻驾驭讲授内容,精神高度集中,有坚实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优点是能带动学生也聚精会神,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同步的逻辑思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他经常把几何直观和严格的形式推理相结合,把内容讲得生动活泼。他讲课不疾不徐,口齿清楚,听者不感吃力。这样的讲授,学生的收益远远不限于本课程的知识,在姜立夫言传身教中,他们能得到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的严格训练,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姜立夫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仅在他早年的学生中就出现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陈省身、孙本旺等优秀数学家。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姜立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姜立夫另一项倾注心血较多,持续时间也较长的工作是数学名词的审定。事实上,由姜立夫领导审定的,虽然只限于纯粹数学方面最基本的名词,但已构成今日整个数学名词的基础。
姜立夫深知,教学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水平;而在青年中发现优秀人才,使之负担重任,在工作中成长,尤其重要。姜立夫对苏步青的大力推荐正是表现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
姜立夫深知图书资料对开展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数学所筹备之初,他对此就反复加以强调,并尽一切努力进行积累。姜立夫一贯重视外国教材和专著的翻译工作,因他有很高的数学水平,又有坚实的中外文修养,在他领导下的中译本数学书,质量都是很高的。姜立夫积极主张数学的国际交流,除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国外优秀数学图书外,还力促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
为使中国数学尽快进入世界数学主流,姜立夫总是想方设法支持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访问,其中尤以促成华罗庚出访苏联、美国一事最为人称许。
姜立夫的学术生涯开始于综合几何的研究。从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阶对称方阵作为圆的坐标,以二阶埃尔米特方阵作为球的坐标的新方法。
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洁自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之初,他毅然退回了丰厚的筹备处主任薪金,并建议“主任与秘书均定为不支薪之名誉职,其余事务员等一切从简,所省经费全为购书之用。1950年,他还向中国科学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一笔鲜为人知的外汇余款。
由于长期从事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开创和领导工作,姜立夫长期搁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早在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他曾说过:“前此数年,我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教学生,此后我也要继续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后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他始终是教人先于“教己”。在中山大学时,他年事已高,但晚上为学生补课却风雨无阻。1955年冬在一次讲课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晕倒,从此学校不再安排他课堂教学,但他很快就在家里挂起黑板,组织讨论班,与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一起,边读书边研究,还从事数学图书的翻译,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解放后,姜立夫除继续从事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外,还在科联、科普、科协和数学会等科学团体分别担任领导职务。
姜立夫为人豁达敦厚,凡事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重,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名利,不遗余力地造就和提携数学人才,深为学界所称道。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并留下遗嘱愿,把百余册珍贵图书赠送中山大学。
纵观姜立夫的一生,虽学术著作不多,但他为中国现代数学事业所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将会永留史册。
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谱名培垧,学名蒋佐,字立夫,以字行。麟头村(在凤江乡)人。是我国数学界几何学方面的权威、温州最早的洋博士。
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长,曾深受姨父黄庆澄的影响。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其兄遂送至杭州高等学堂学习。宣统二年(1910),未毕业,就参加留美学生考试,被录取,次年到北京“游美肄业馆”学习英语,半年后,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州立大学专攻数学。民国4年(1915)毕业,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8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9年初,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建立数学系,任系主任。16年休假期间,到厦门大学讲课。23年游学德国。抗日战争期间,随校南下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29年任中国数学会会长,3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研究员。解放前夕,被迫随所迁往台湾。同年?月返回大陆,任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广州岭南大学创办数率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执教终身。
1954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5年起,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
姜立夫为人谦虚谨慎,光明磊落。留学回国时,乡人尊称为“洋状元”。当时士人出门都坐轿子,他却徒步自提行李;别人恭维他学识渊博,他说:“数学这门学问如一棵大树,我所得不过一张叶子而已。”
在治学上,姜立夫一丝不苟,从不轻易发表著作。早年从事圆的几何研究,写定论文《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解放后,为了教学需要,主持翻译了优秀的外国教材,如穆斯海里什维利《解析几何教程》、诺尔金《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初步》、E·嘉当《利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等,分别于1954年、1956年、1964年出版。
姜立夫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南开大学是私立的,教师薪金比别校微薄,而他毫不介意。在长时间中,是该校数学系的唯一台柱,逐年轮流开设各门主要课程,如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投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以及高等几何等,因之被誉为“一人系”。讲课时只写提纲,不用讲稿,论证严谨,说理透彻。并善于启发提问,逐步引人入胜。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或选读有关文献,在他指导下轮流作报告;或于讲课后使学生按章整理笔记,定期审阅(如微分几何课)。
此外,他还长期从事数学名词的整理与编译、数学文件的搜集与保存等等基础建设,对我国现代数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后辈的奖掖不遗余力。民国9年7月回乡时,即倡议以姜氏族产全部充作学田,创办爱敬小学。以后经常给该校汇款寄书,勉励、督促族人培育好下一代。他说:“我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去留学的,那其实是全国人民辛勤劳动所积累。我应当为全国人民做些好事,把西洋数学搬回来。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中国需要科学,我愿把一生献给它。”在他历年教学中,培养出大批数学人才,有的闻名海外。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平阳县人)留学日本时,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数学论文,姜立夫当时不知苏的中国姓名,更不知是同乡,仅知是个中国留学生。读后大为赞赏,并热情向厦门、北京、清华、燕京等大学推荐为教授,毫无门户之见(当时东洋留学生多被西洋留学生所歧视)。
十年动乱期间,姜立夫情绪抑郁,衰老得很快。1978年2月3日病逝于广州,终年88岁。
为了纪念他生前所创的业绩,鼓励更多的青年从事数学的学习与研究,南开大学从1982年起,设立了姜立夫奖学金。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苍南县)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祖父所设的家馆读书,祖父去世后,入平阳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次年9月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
学成回国后,姜立夫就是始终不懈地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事业的中心环节的。
1920年,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建系之初的4年中,只有他一位教师,他一面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面每学期同时开几门课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射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此外还要承担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初等和高等微积分),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
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姜立夫在这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课室光线来自左方,除了在黑板上书写公式或作图外,他总是站在教室左前方,让开黑板,面向学生讲解,便于学生耳目并用,手脑并用。他在黑板上书写或作图时,并不中断解说,连每个数学记号都边写边念,从不出现哑场。他十分注意节约黑板空间,只写公式及少数名词、人名和绘图,板书及绘图整洁简练。擦黑板时总要保留尚须参考的公式。他作图时,一般是徒手,只有图形必须十分准确,如射影几何中的复杂图形时,才用直尺,而且总是使有关交点落在黑板范围内。他使用颜色粉笔,系统而不滥,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对象。他讲课有时有教材,没有教材时,常常只在一两张废日历纸上记下简略的提纲。但他永远是离开教材或提纲讲解,教材、提纲只起备忘作用。
姜立夫这种课堂讲授方式,需要讲者透彻驾驭讲授内容,精神高度集中,有坚实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优点是能带动学生也聚精会神,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同步的逻辑思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他经常把几何直观和严格的形式推理相结合,把内容讲得生动活泼。他讲课不疾不徐,口齿清楚,听者不感吃力。这样的讲授,学生的收益远远不限于本课程的知识,在姜立夫言传身教中,他们能得到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的严格训练,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姜立夫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仅在他早年的学生中就出现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陈省身、孙本旺等优秀数学家。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姜立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姜立夫另一项倾注心血较多,持续时间也较长的工作是数学名词的审定。事实上,由姜立夫领导审定的,虽然只限于纯粹数学方面最基本的名词,但已构成今日整个数学名词的基础。
姜立夫深知,教学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水平;而在青年中发现优秀人才,使之负担重任,在工作中成长,尤其重要。姜立夫对苏步青的大力推荐正是表现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
姜立夫深知图书资料对开展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数学所筹备之初,他对此就反复加以强调,并尽一切努力进行积累。姜立夫一贯重视外国教材和专著的翻译工作,因他有很高的数学水平,又有坚实的中外文修养,在他领导下的中译本数学书,质量都是很高的。姜立夫积极主张数学的国际交流,除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国外优秀数学图书外,还力促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
为使中国数学尽快进入世界数学主流,姜立夫总是想方设法支持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访问,其中尤以促成华罗庚出访苏联、美国一事最为人称许。
姜立夫的学术生涯开始于综合几何的研究。从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阶对称方阵作为圆的坐标,以二阶埃尔米特方阵作为球的坐标的新方法。
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洁自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之初,他毅然退回了丰厚的筹备处主任薪金,并建议“主任与秘书均定为不支薪之名誉职,其余事务员等一切从简,所省经费全为购书之用。1950年,他还向中国科学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一笔鲜为人知的外汇余款。
由于长期从事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开创和领导工作,姜立夫长期搁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早在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他曾说过:“前此数年,我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教学生,此后我也要继续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后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他始终是教人先于“教己”。在中山大学时,他年事已高,但晚上为学生补课却风雨无阻。1955年冬在一次讲课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晕倒,从此学校不再安排他课堂教学,但他很快就在家里挂起黑板,组织讨论班,与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一起,边读书边研究,还从事数学图书的翻译,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解放后,姜立夫除继续从事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外,还在科联、科普、科协和数学会等科学团体分别担任领导职务。
姜立夫为人豁达敦厚,凡事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重,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名利,不遗余力地造就和提携数学人才,深为学界所称道。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并留下遗嘱愿,把百余册珍贵图书赠送中山大学。
纵观姜立夫的一生,虽学术著作不多,但他为中国现代数学事业所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将会永留史册。
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谱名培垧,学名蒋佐,字立夫,以字行。麟头村(在凤江乡)人。是我国数学界几何学方面的权威、温州最早的洋博士。
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长,曾深受姨父黄庆澄的影响。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其兄遂送至杭州高等学堂学习。宣统二年(1910),未毕业,就参加留美学生考试,被录取,次年到北京“游美肄业馆”学习英语,半年后,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州立大学专攻数学。民国4年(1915)毕业,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8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9年初,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建立数学系,任系主任。16年休假期间,到厦门大学讲课。23年游学德国。抗日战争期间,随校南下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29年任中国数学会会长,3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研究员。解放前夕,被迫随所迁往台湾。同年?月返回大陆,任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广州岭南大学创办数率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执教终身。
1954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5年起,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
姜立夫为人谦虚谨慎,光明磊落。留学回国时,乡人尊称为“洋状元”。当时士人出门都坐轿子,他却徒步自提行李;别人恭维他学识渊博,他说:“数学这门学问如一棵大树,我所得不过一张叶子而已。”
在治学上,姜立夫一丝不苟,从不轻易发表著作。早年从事圆的几何研究,写定论文《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解放后,为了教学需要,主持翻译了优秀的外国教材,如穆斯海里什维利《解析几何教程》、诺尔金《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初步》、E·嘉当《利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等,分别于1954年、1956年、1964年出版。
姜立夫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南开大学是私立的,教师薪金比别校微薄,而他毫不介意。在长时间中,是该校数学系的唯一台柱,逐年轮流开设各门主要课程,如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投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以及高等几何等,因之被誉为“一人系”。讲课时只写提纲,不用讲稿,论证严谨,说理透彻。并善于启发提问,逐步引人入胜。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或选读有关文献,在他指导下轮流作报告;或于讲课后使学生按章整理笔记,定期审阅(如微分几何课)。
此外,他还长期从事数学名词的整理与编译、数学文件的搜集与保存等等基础建设,对我国现代数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后辈的奖掖不遗余力。民国9年7月回乡时,即倡议以姜氏族产全部充作学田,创办爱敬小学。以后经常给该校汇款寄书,勉励、督促族人培育好下一代。他说:“我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去留学的,那其实是全国人民辛勤劳动所积累。我应当为全国人民做些好事,把西洋数学搬回来。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中国需要科学,我愿把一生献给它。”在他历年教学中,培养出大批数学人才,有的闻名海外。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平阳县人)留学日本时,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数学论文,姜立夫当时不知苏的中国姓名,更不知是同乡,仅知是个中国留学生。读后大为赞赏,并热情向厦门、北京、清华、燕京等大学推荐为教授,毫无门户之见(当时东洋留学生多被西洋留学生所歧视)。
十年动乱期间,姜立夫情绪抑郁,衰老得很快。1978年2月3日病逝于广州,终年88岁。
为了纪念他生前所创的业绩,鼓励更多的青年从事数学的学习与研究,南开大学从1982年起,设立了姜立夫奖学金。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