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体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体制是制度的中观层次,具有格局和规则两方面含义。如管理体制,首先是指一定的组织格局(或结构);其次,这个组织格局全部或部分地决定了,或蕴含着、影响着这个组织为实现某种管理功能而进行运作的规则。 体制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是它们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
  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经济体制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在改革之初,“经济体制”概念是从管理角度定义的,当时称为“经济管理体制”,一般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例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建立起符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仍然使用“经济管理体制”概念。直到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及其他大多数政府工作文件中,仍将经济体制理解为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理论界一般从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角度,将经济体制定义为一定社会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黄邦根(2000)对经济体制的定义更加广泛:经济体制就是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本身,它不仅包含生产关系,而且还包含生产关系以外的一些内容。
  有的学者将经济体制视为一些方式、方法、组织体系和秩序制度的总称或总和。杨萍(1996)认为,经济体制是组织、管理、协调、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和规定的总称,是经济运行和调节机制的一种组合方式。赵儒煜(1994)认为,经济体制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经济要素(包括经济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在内)的组合方式及其框架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秩序制度的总和。其中,经济行为的主体要素包括个人、企业、国家以及一体化组织这一跨国性的经济主体,它们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重属性;经济行为的客体主要指经济行为所运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奖金、技术、劳动力等。
  还有学者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定义经济体制。鲍去病(1994)认为经济体制包含的内容要比资源配置方式宽泛得多。他指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经济活动中,经济运行的组织模式;由下述4要素构成:(1)组织结构;(2)产权制度;(3)资源配置方式;(4)经济运行的动力(如对利润的追求)。 笔者认为,经济体制是生产形式的具体表现。生产形式,即在一定社会中劳动交换形式与劳动分配形式,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的运行方式。其中,劳动交换形式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形式,劳动分配形式就是资源配置方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交换形式主要有自发调节的商品生产与自觉调节的产品生产两种表现形态,劳动分配形式形成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两种表现形态。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体制”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