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索斯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索斯比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老牌的拍卖行,历史要算到200多年前。1744年3月11日,英国大书商塞缪尔·贝克在伦敦考文特花园的一家酒店以竞买喊价的形式出售某爵士的一批藏书。这个卖场被认为是现代形态的第一场拍卖。贝克死后,他的侄子约翰·索斯比被指定为遗产继承人,约翰用自己的 姓氏命名了叔叔留下的拍卖公司,“索斯比”诞生了。那时候好画和名贵物品仍多以商人私下交易为主,拍卖的方式并不被看好。这样的状况差不多延续到20世纪 50年代,一个叫做彼得·塞西尔·威尔逊的人在“二战”后执掌索斯比,他决心挑战交易商对名画的垄断。威尔逊推出了“卖方最低保证金”制度,在拍卖前向拍卖委托人提供一笔保证金,以此打消拥有珍品的人对价钱的顾虑。从此索斯比在艺术品市场上获得尊重,直至呼风唤雨。1983年索斯比因经营不善,被美国房地产商陶布曼收购。成为美资公司后这家拍卖行分成了两个总部,一个在伦敦,另一个在纽约。目前他们每年在全球17个国家举行500多场拍卖会。
  1744年苏富比於伦敦设立的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拍卖商之一。该公司原来是由山姆‧贝克Samuel Baker所创设,早年主要经营书籍拍卖,曾为史上杰出人士如拿破仑等人的大规模藏书提供交易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苏富比的拍卖项目便已扩充至相关的版画、勋章与钱币等类别。苏富比也在此时迁往其位於新庞德街上的知名所在地,该址从此成为本公司的伦敦总部。迁移至这条充满流行时尚的大街,同时也宣告苏富比新世纪的来临─画作与其他项艺术品的成交金额终于开始超越书籍和文献类的拍品。迈向更多元的拍卖范畴是一相当审慎的决策,而引领此一变革的要角是大师级画作及素描作品。多元化经营的定调并为本公司日後於1960年代,在彼得‧威尔森 Peter Wilson领导下所展现的爆炸性成长,奠立深厚良好的基础。
  威尔森於1936年加入本公司,是他将苏富比推向了国际舞台。威尔森在做好十足的准备之後,蓄势迎头赶上印象派与现代绘画在当时急速窜升的超人气热潮。在他任内最出名且影响深远的拍卖会,应属1958年的歌尔史密特Goldschmidt拍卖会。在短短廿一分钟之内就卖出七幅画作,成交总金额高达七十八万一千英磅,是当时成交总金额最高的艺术品拍卖会。塞尚的「穿红色背心的男孩」画作以廿二万英磅售予保罗‧美隆 Paul Mellon,足足超越前次卖出纪录的五倍之多。这在当年可是社会版的焦点新闻,而且还可能是该世纪最轰动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
  苏富比远在对手崛起之前就受到市场肯定,并且将艺术推往国际市场,这都得归功於威尔森个人的独到远见。因此,本公司在1955年另辟纽约办事处,而更重要的一举是在1964年买下美国最大的艺术拍卖商:派克–博涅特Parket-Bernet公司。派克–博涅特公司被苏富比买下之後,在印象派与现代画作蓬勃发展的北美市场中,扮演著极为关键性的角色。
  身为美国最大的拍卖商,同时也是苏富比的一份子,派克–博涅特於是开始向外寻求更多的机会,海外办事处便如雨後春笋般地接连开张。﹝朱汤生 Julian Thompson於1973年在香港设立苏富比办事处,成为有史以来拍卖公司首次於亚洲设立的拍卖据点。他并於文华酒店里举办苏富比在亚洲的第一场拍卖会,结果成功极了,从此为香港业务奠定良好根基。朱汤生同时亦见证了多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单一收藏家拍卖盛会,其中包括收藏家赵从衍、仇炎之、保罗‧博纳 Paul Bernat与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等的收藏拍卖。
  至今,许多创纪录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仍然无人超越,譬如(最近的拍卖纪录)张大千的「泼彩朱荷屏风」於2002年十月以二百六十万美元成交,创下现代国画的世界拍卖新高。同样於2002年,一只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超过五百三十万美元的成交价,为苏富比缔造清宫廷官窑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该只花瓶是在前任大使欧格登‧瑞德 Ogden D. Reid位於纽约家里的一间卧室里发现的,当时且被当成灯具使用! 初抵香港时(幸好从未被钻孔),它那贵气逼人的气势可说是轰动一时。一年之後,买主决定将这只橄榄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供世人永久观赏!
  在亚洲地区,东京、新加坡、台北、上海、吉隆坡、马尼拉与曼谷等地办事处随之陆续开张。苏富比在亚洲刚欢渡过卅周年庆,目前在香港与新加坡两地均有常态性的拍卖业务。﹞
  1980年代初是一段对市场与企业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1983年,苏富比被美国企业家艾福瑞‧陶伯曼A. Alfred Taubman与一群投资人买下。在此同时,艺术市场也因为出现一连串对苏富比未来定位极其关键性的拍卖而显得生气勃勃。这些重要拍卖的戏剧性、成交价以及足以左右大众想像力的特质,後来都被写入历史。
  1987年在日内瓦湖畔所举办的温莎公爵夫人珠宝拍卖会,应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拍卖会。当时拍卖现场气氛紧绷,来自纽约透过卫星传送过来的竞投表格、现场名流的竞投、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话竞投,相互较劲喊价。光是拍卖的过程就花费了五千万美元,足足高出苏富比的预算达五倍之多。
  1980年代後期,似乎什麼事都有可能发生。在最後的几年,拍卖成交价节节攀升至难以想像的地步。为此,拍卖业也引发全球媒体史无前例的高度注意力。踏著一路成功的足迹,苏富比在1988年二度公开上市。1989年苏富比在纽约与伦敦两地售出的印象派与现代艺术作品,总值高达十一亿美元。
  到了1990年代初期,全球开始步入经济不景气。苏富比於此时早已懂得如何管理艺术市场的景气循环,并且已见识过好几轮的潮起潮落。事实上,苏富比在接下来的十年,成长相当显著,位於伦敦与纽约的两个主要据点都曾经历过大规模扩展。为分摊本公司在新庞德街总部应接不暇的生意,伦敦苏富比在2001年於奥林匹亚另辟拍卖据点。另外,苏富比也在纽约进行一项令人兴奋的扩展计划。完工於2000年春季,纽约苏富比在位於约克大道上的总部另外增加六个楼层,让苏富比可以将纽约的办公场地及储藏室加以整合,并且让各个专家部门拥有独立的展示空间。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果应属位於十楼的艺廊,它被称为「纽约最生动丰富的展示空间之一……,一个足以与纽约市任何博物馆媲美的地方」。
  苏富比在2000年成为第一家在网路上举办拍卖会的国际级拍卖公司。在Sotheby’s.com网站上举办过的一些拍卖曾经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例如一份美国独立宣言的首版印刷品就以八百万的高价顺利成交。另外,还有廿一片来自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波士顿花园的地板镶片,以及佛雷德利克‧利顿公爵 Lord Frederick Leighton的大作等。之外,苏富比也透过eBay网站的即时拍卖服务,将传统的现场拍卖在网路上开放竞投。虽然苏富比的网站目前已不具有拍卖功能,不过仍然扮演著提供本公司於世界各拍卖据点相关资料与讯息的重要角色,并且选择性的开放部分拍卖供网路竞投。
  不论苏富比是否计画进一步扩展其内部组织,或是深入探索网际网路的运用,苏富比将继续展现创新的精神,秉持其一贯活泼弹性的行事作风与坚持专业的态度,并且随著客户的需求与收藏品味的演变,努力服务全球各地仍然持续增加中的顾客,引领我们迈向美好的廿一世纪。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索斯比”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