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学校概况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1]是武汉理工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东院(马房山)。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创办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
[编辑本段]沿革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原管理工程(工程经济)专业始建于1964年,是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步最早的院系之一。
1965年招收工程经济专业本科生;1977年在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得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管理工程专业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1991年开始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技术经济及管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MBA授予权;199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通过国家重点学科部门预审;1998年获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获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4月27日,经校党委批准,分属于原武汉工业大学的管理与经济学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管理学院三院的管理类教职工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并于当年6月18日成功地举行了合并组建大会。
2001年3月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开始招收MBA留学生;2003年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留学生;2004年获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技术经济及管理;2005年企业管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申报成功了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交通部复合型财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2006年获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院发展的目标是经过5至10年的不懈努力,把管理学院建成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的基地,国内管理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流研究中心、教育中心,为企业提供决策与管理咨询中心的国内一流管理学院。
[编辑本段]师生队伍
2008年,管理学院有教职工203人:其中,教授 41人(含院士 1 人、博士生导师 18人);副教授 77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68人、获硕士学位的77人。
管理学院有全日制本科生2426人、全日制硕士生500人、全日制MBA外国留学生120人、全日制博士生102人。2008年本科毕业生为630人、硕士生授学位人数为101人、外国留学生授学位人数为16人、博士生授学位人数为21人。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8个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学系、财务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技术经济与公共管理系。学院设有17个研究所、中心,并设有 MBA 教育中心、实验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5个办公室。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成立于1982年,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个硕士点。2008年有教师25名,其中外聘院士1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有博导5人,硕导9人。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承担全院公共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该系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硕士点和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有博导1人、硕导6人。
该系以计算机应用为工具与手段,运用现代管理技术,采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高级管理与工程人才。
工商管理系
该系合并组建于2001年,有企业管理硕士点和工商管理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有博导5人,硕导9人。
工商管理专业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从事各项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创新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市场营销系
该系有企业管理硕士点和市场营销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有硕导8人。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营销机构从事市场营销实务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会计学系
该系有会计学和金融工程与管理两个硕士点和会计学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导1人、硕导5人。
会计学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系
该系有会计学、金融工程与管理和财务管理三个硕士点以及财务管理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有博导1人、硕导15人。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技术经济与公共管理系
该系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创新工程与管理两个硕士点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有博导5人、硕导8人。杨青教授任系主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系
该系成立于2005年,有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本科专业。2008年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硕导2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科研合作
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2008年科研到款经费5528万元。有3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911 余篇,其中进入国际四大检索有448篇,出版专著和教材97部。
学院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成功举办了五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2006年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被国际ISIP的ISSHP整体收录。2007年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被国际ISTP整体收录。2004年、2006年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来武汉理工大学讲学,并聘请为荣誉教授。学院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法国建立五国管理教育联盟,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2004年以来有50名教师到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和作为访问学者;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
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
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金融工程与管理、创新工程与管理、工程与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系统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会计学、金融工程与管理、创新工程与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MBA、技术经济及管理、MPM。
7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交通部复合型财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2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介绍
管理科学与工程:
该学科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长期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抓学科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教学培养体系,以及从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到现代的系统集成管理的较齐全的学科研究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学科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各项指标。
1、该学科2003年至2008年间共获各类研究项目101项,总经费506.89万元,结题、验收或鉴定项目74项,其中6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师生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为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稳定本科规模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才,5年累计招收博士生135人,硕士生843人,MBA365人,博士后流动人员5人。
在新形成的各学术梯队中,其学术带头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下,且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经历,梯队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在该学科93位教师中教授21人(占教师总数22%,下同),副教授32人(40%)、讲师34人(36%),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6%),具有硕士学位的51人(55%),教师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
2、该学科点在创新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突出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该学科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力及时调整学科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将生产组织理论提升为系统集成理论;将经营管理发展为市场营销理论;新增企业风险与预警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工程与项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研究方向,满足了社会新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科研促进研究生教学,以研究生教学带动本科教学的良性机制。学校和学院已陆续颁布政策和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修或攻读学位,2007年至2008年派出2批近20名青年教师脱产进修外语,为公派出国交流创造条件。学院还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扩大对外交流、跟踪国际前沿,学习借鉴国内外学科建设的经验。在提高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方面,学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以脱产或在职的方式攻读各种学位,另一方面正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在实验设备、教学硬件设施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已与武钢,湖北省洪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科人才培养综合教研基地。
3、该学科点在全省、全国的状况分析。
该学科点无论是从本科招生、硕士点、博士点的获得,还是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在全国同类学校中都取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据广东科学研究院所做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在全国100所大学中排名27名。随着武汉理工大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校的品牌建立,该学科将会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技术经济及管理:
技术经济与管理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自1998年经湖北省教委批准建设为重点学科以来,学校和管理学院领导对该学科的建设非常重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以管理学院院长为牵头人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五年多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学科建设规划所要求的任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以及经费投入和使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的添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1)人才培养方面
2001年至2006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257人,本科生158人。其中已有42名博士、106名硕士已获得相应学位并走上了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至2002年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共480篇,鉴定的科研项目7项。
(2)教学及教学设施建设方面
教学方面,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在学校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在原管理工程博士点和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研究,完善了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2000年申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并准备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从而使该学科在发展方面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总之,在学科的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专业学科点拥有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其中1998年以后增加240平方米;仪器设备投资总额345.7万元,其中1998年以后投资304.7万。
(3)科学研究方面
1998年至2002年,该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大学与工业协作项目等在内的58项纵向课题和52项横向课题的研究项目,科研总经费382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60篇,出版专著7部,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4)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方面
该学科在三校合并以后,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2002年,该学科的学术队伍共5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讲师21人(前述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28人),在校博士生48人,在校硕士生165人。与1998年相比,教授增加了11人、副教授增加了20人、讲师增加了9人、在校博士生增加了38人,在校硕士研究生增加了152人。
在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培养方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他们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至2005年,出国进修、合作科研8人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34人次;国外来点进修学习10人;国内进修、合作科研26人次,国内讲学3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8人次;另外,国内来点进修、合作科研10人次,主办或协助主办国内学术会议18人次。通过交流与合作,使该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梯队的培养建设日益加强。
(5)学科的资金投入和使用
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来自于学校配套经费和学科点自筹等两个方面。1998年至2002年,学科点共投入专项经费379.7万元,其中学校投入182.5万元、学科自筹197.2万元。从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的年度分布看,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
从学科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看,1998年以来,用于购置仪器设备的经费为345.7万元;用于购置图书资料的经费新增34万元,另外,为了加强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还投入了专门作为考察调研经费。
2、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学院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具体如下:
(1)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科学研究能力。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研究,本科生教学大纲的完善面,从课程设置到论文选题均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3)必须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此,该学科一直非常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除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外,老教师的带头作用、言传身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
学院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求实、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实行了四个平台建设,目的是培养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科平台:指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平台。形成一站(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多点(多个博士点)、两基地(两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的学科平台。
学术平台:指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包括“两坛、一刊、二集”,即:系列化的面向全院师生的“管理论坛”,面向企业的“博导论坛”,每年一整期的面向管理学院教师的学术期刊论文(校信息与管理或校学报自然版),每年二集:⑴ 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⑵ 产品创新管理国际论坛论文集。
国际平台:指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平台。包括“二会”和“两项目”。“二会”指管理学院一年一度的“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产品创新管理国际论坛会议”;两项目指以全英语教学为特色的留学生教育项目,多样化的教师出国交流与国外专家来访项目。
校友平台:指为校友提供服务、为学院发展整合资源的校友社会网络。其主体是“三会”,即:武汉理工大学校友会管理学院分会、管理学院理事会、武汉理工大学MBA联合会。
自2001年至2008年,学院共培养博士毕业生(统招)227人、同等学历博士生116人、国际外国留学博士毕业生4人,硕士毕业生(统招)1158人, MBA双证毕业生(统招)493人、单证毕业生791人、高校教师261人、国际MBA留学毕业生64人,本科毕业生(统招)5520人。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