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受影响国家编辑本段回目录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中国在此次金融风暴前实行宏观调控,并因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使损失得到减少),而台湾在表面上没受影响,但伤害是被延后,因此台湾在2001前后面临“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但是日本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经过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4年底,人民币大幅贬值45%,各国资金开始涌入中国投资,东亚诸国资金开始失血。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George Soros)主导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1997年10月,当索罗斯利用资金横扫东南亚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炒家将目光投向了香港。虽然香港基本没有当时泰国那么糟糕,但是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不少,最后琼斯及索罗斯选定香港作为第二波冲击的主战场,他们认为维持住联系汇率制度的成本高昂,认定香港特区政府挺不过去,所以便开始积极研究,很快便发动攻势。1997年11月,对冲基金开始了对港币长达十几个月的进攻。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造市,全方位发动对港元的立体式袭击: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但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抵抗下,三次进攻均未摧毁港元。
1997年,香港政府在狙击索罗斯的金融攻击时,首先动用了900亿储备中的150亿美金,导致索罗斯在香港战场直接损失超过20亿美元,间接损失约150亿美元。
1998年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开始对港元发动第四次冲击。一场几乎使香港金融市场和联系汇率制度陷于崩溃的战役就此打响。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发动攻势,开始炒卖港元,首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在市场上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前者会使利率急升,导致股市下跌,从而在期货市场获利;同时一旦港元下跌,他们也可以同时在外汇市场获利,可谓一石二鸟。香港特区政府把息率大幅调高,隔夜拆息一度高达300%,并动用外汇储备近120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结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货结算日被迫以高价平仓,损失严重,加上在俄国和马来西亚同时受挫,最终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将有可能崩溃。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
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数据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 | 1997年6月 | 1998年7月 | 涨跌幅 |
24.5 |
41 |
-40.2% | |
2,380 |
14,150 |
-83.2% | |
26.3 |
42 |
-37.4% | |
2.5 |
4.1 |
-39.0% | |
850 |
1,290 |
-34.1% |
对1美元汇率
国家 | 1997年6月 | 1998年7月 | 涨跌幅 |
170 |
102 |
-40.0% | |
205 |
34 |
-83.4% | |
75 |
47 |
-37.3% | |
90 |
55 |
-38.9% | |
430 |
283 |
-34.2% |
GNP(10亿美元)
- 资料来源:Cheetham, R. 1998. Asia Crisi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U.S.-ASEAN-Japan policy Dialogu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une 7-9, Washingtion, D.C.
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鹏翔)
五月上旬亚细安10国财长于泰国清迈举行会议,会中日本提倡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以备亚洲各国货币守卫战不时之用,这一治标不治本的馊主意,竟然得到无心进行经济改革的亚洲各国青睬有加,如获至宝,大力吹捧为可以力挽金融狂澜于既倒的镇亚洲货币汇市之宝。
此举也说明了亚洲各国并没有真正吸引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仍然把对冲基金视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与其他区域金融危机一样,罪魁祸首恰恰是政府本身违法犯规、错误百出的经济政策,其失败的苦果,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经济危机。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 Sachs)及其同僚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爆发后,22个发展中国家货币都受过抛售狂潮攻击,结论是整个攻击过程并非事出无因,受攻击目标的国家无一是真正无辜的受害者,所有这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经济政策上不求自律,难逃其咎。
货币政策或财务政策不求自律,致使外汇储备金远远低于外债,以政治手段指导投资,致使股市泡沫及房地产泡沫出现。尽管投机性的货币袭击带来了痛苦的经济成本,但一年后,由于这些袭击的痛苦教训提醒这些国家加强自律,各种负面影响大多全然消失。金融市场去伪存真的簸筛过程确实冷酷无情,代价十分惨重,然而,目前似乎并无其他更好的替代机制。
热钱并非来自对冲基金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触发亚洲经济危机的,是国际银行,而非货币投机炒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为马丁贝利(Martin Baily)及麦肯锡顾问公司两名职员戴安娜、法雷尔(Diana Farell)与苏珊、伦德(Susan Lund)一致认为;热钱并非来自对冲基金或互惠基金,而是来自国际银行短期贷款。90年代期间流入泰国的255亿美元(约439亿新元)之中,其中有75%来自国际银行的贷款。一听到形势不妙的风吹草动,首先闻风而逃正是外资银行。
泰国于97年首季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第2季即刻变成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相反的,在97年次季与第3季度之间货币危机宣告爆发之际,组合基金投资反而增加70%,之后至98年期间,仍然保持有所增长。整个亚洲都不外如此,上演着情节同样的故事。大马、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获得478亿美元(约822亿新元)的外资银行贷款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98年国基会发表《对冲基金与金融市场动力》的研究报告,经过仔细分析94、95年墨西哥披索危机之后,结果发现在危机中扮演主导角色的竟然是墨西哥本地人,而非国际投资者。国基会认为,这是由于外国投资者管理遍布全球各地的投资组合,难以跟得上这许多国家情况的千变万化,结果造成;获取与分析本国内情占尽优势的本地居民,率先发难进攻固定汇率。
换句话说,恰恰正是墨西哥本地投资者、印尼本地投机炒家、泰国本地银行家自己首先发难,在债券与证券市场上抛空本地货币资产,掀起资金外逃的恐慌潮。其他的电子交易群(包括对冲基金)则尾随其后,与波作浪。
据佛利曼的透露;一位政经风险分析家李察麦利(Richard Medley)向他表示;早于亚洲经济危机前5个月,他已开始警告许多客户国际银行及对冲基金;亚洲货币与证券市场可能走向衰退。他的先知先觉,并非来自天才,而是来自本地交易群的风声。
固定汇率被证明行不通
李察麦利说:“我首先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本地金融机构坚持只贷外币不贷本地货币。如果一家泰国银行不肯贷泰铢只肯贷外币予泰国商人,这就意味着泰铢不稳而可能贬值,他强调他之所以必须依赖这类奇闻逸事,是由于亚洲经济资讯十分透明。而在亚洲这一类经济高度个人关系化的国家里,他经常都假定本地人比他消息灵通得多。
亚洲经此金融危机一役之后,固定汇率已被证明此路不通。然而,日本日前提倡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的馊主意,目的在于支持亚洲各国恢复变相的固定汇率,支持亚洲各国走回引致危机爆发的老路,重弹固定汇率可取的老调,说明了日本与亚洲各国并没有经一事长一智。
正如美国前联邦储备局副主席布连德(Alan Blinder)在去年9、10月号《外交事务》期刊上指出;总结全球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千条万条,最至关重要的第一条就是;固定汇率危害国家经济健康,必须加以避免。连索罗斯也承认;如果没有固定汇率作为目标,货币投机者也就没有货币可以攻击。(寄自加拿大温哥华)
(联合早报 29/05/2000)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kmyc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同义词: 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