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和其他经济管制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须压抑其它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因此,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从理论上建,按战后法国家的要素禀赋时间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比如保护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保护私营工商业,通过不同经济成分的竞争,推动生产条件的改进和生活的改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当时会对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并在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坚决地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呢?
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
显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不是个单纯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中央领导人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价值评估后的取舍。但只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论怎样的社会制度,要素短缺的国家都容易内牲畜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也不例外。
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初始投注规模庞大,资本密集;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三是建设周期长,回报缓慢。这些特征决定了发展重工业必须要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与供给,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启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种需求与当时的资源禀赋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建设周期和资本禀赋的矛盾;重工业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重工业的高技术含量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为了保证经济剩余的积累流向重工业部门,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需要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并通过对企业的国有化改造和农业集体化构建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即只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按照中国的自然禀赋,就会内生出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自然就要逐步淘汰市场机制。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高度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合作化进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为了增强经济动员能力,为了强化对经济剩余的争取运用政策手段人为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压低利率水平,压低汇率水平,压低轻工业物价,实行统一的低工资政策,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实行外贸外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重要物资的统一供给,实行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与此相适应,农业也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农业集体化体制。
如何对中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进行评价呢?应该说他为中国积累了经验也付出了代价。
从有利方面来说,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们用和平的手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和发射了卫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迅速建立起来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配套能力和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积累了丰富的大工业建设经验,对工业化认识大大加深,为后来的工业项目引进及与国际化先进国家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多年的沉痛代价:其一,农、轻、重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难以解决,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分治问题趋于僵化,三农问题代价沉重;其二,非公有经济在与国有经济的竞争中不可避免的衰退;其三,由于没有市场竞争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缺失,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效率低下,没有竞争力;其四,在国家要素禀赋不具备的情况下长期发展重工业战略,经济的停滞和恶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