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心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计划》、贯彻高校科研机构改革的精神、采取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合作建设、合作研究的方式、于2000年2月组建成立的具有新型机制的实体性科研机构,其前身为成立于1986年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2000年9月正式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的研究力量为主,邀请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组织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术委员会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
名誉主席:黄 达(中国人民大学)
主 席: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
副主席:
谢 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何泽荣(西南财经大学)
委 员:(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
白钦先(辽宁大学)
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
宋逢明(清华大学)
李 扬(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野华(西南财经大学)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
唐 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夏 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
中心领导 编辑本段回目录
曾康霖,四川泸县人,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解放后从事过几年税务工作。一九五六年考入四川财经学院财政与信贷专业深造,一九六零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金融系主任,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货币银行学博士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金融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的专著有:《金融理论问题探索》(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货币流通论》(1987年出版,获人民银行总行优秀著作奖)、《资金论》(1990年出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利息论》(1991年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信用论》(1993年出版,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金融实际问题探索》(1994出版)、《银行论》(1997年出版)、《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1997年出版)、《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年出版)。此外,主编全国高校金融类本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为我国金融教育,金融学科建设及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连续三年被四川省成都市评选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二十三卷)。
主任:刘锡良 教授
刘锡良,1956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78年至1985年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原四川财经学院),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起执教于西南财经大学,破格晋升副教授及教授职称。曾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现任中共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在金融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刘教授擅长于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尤其是中央银行理论、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等。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有多项成果获奖,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10多部。1988年获国家教委青年教师基金,1997年首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教顾问,四川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应用经济学组成员。
副主任:倪克勤 教授
倪克勤,1952年1月出生,教授,200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授课程: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管理,金融专业英语,中外货币政策比较研究等。研究方向: 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与外国金融理论和实务,国际理论和政策,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国际金融英语》,《金融英语》,《跨国公司财务》,《期货与期权》,在国外的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曾赴美讲学,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短期讲学。
副主任:曹廷贵 教授
曹廷贵,男,1978年2月进入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年1月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货币之谜》作为优秀硕士论文在《南开学报》发表。同年到四川财经学院金融系任教。现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92年到1994年,受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系邀请,由国家教委派遣,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研究西方金融及金融教学。从1997年到1998年受美国杜肯大学商学院邀请,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研究衍生金融工具。2000年受德国柏林经济学院邀请、DAAD资助、作为客座教授前往德国,研究德国金融及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应邀到波兰波兹南银行学院讲学。在德国发表了有关中国银行体系、中国的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中国的通货紧缩等方面的论文。
承担的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中外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比较研究等。主编和参与主编和翻译的教材有:《货币银行学》、《西方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金融期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金融学》等。
近年来,发表论文《WTO与我国的银行改革》、《中国社会信用的历史沉思》、《中国社会信用的现实思考》、《我国金融改革理念与方式的误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理念的误区及其启示》等。现主要致力于金融教学的改革,以及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改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及其改革的研究。
硕博招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0年9月被正式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作为教育部唯一的国家级金融研究基地,中心依托国内一流的金融学科实力和建设水平,组成了一支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金融研究队伍,中心现有教授和副教授在内的专兼职教师19名,多以学术特长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专业设有:金融学前沿研究、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研究方向。
中心在金融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国内一流的水平,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心是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单位,培养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眼光、通晓中国实际的金融高层次人才。作为教育部的改革示范基地,中心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并根据金融研究和实践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实施新的硕士生培养方法,在硕士生培养中形成了三个显著的特色:1、强化科研训练,中心的硕士生都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培养把握学科前沿和独立研究的能力;2、倡导学科交叉,中心的人才培养有法学和统计学科参与,涵盖了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中心还与金融机构建立了各类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为硕士生提供各种直接实践的机会。
中心还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外国专家来校授课、实地调研等各类形式的学术活动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中心不断加深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先后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规局(研究局)、日本冈三证券有限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英国雷丁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各种人才培养的合作。
中心的硕士生培养现已形成了为国内实际部门认可的影响,研究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生在国内主要就业去向为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基金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实业公司,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从学校实行二级管理以来,中心硕士、博士生年度就业率高达100%,其中,30%—50%在银行就业,包括招商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中信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浙商银行总行及银行各地区分行等;30%在证券公司就业,包括广发证券、安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银河证券、平安证券、国信证券、华西证券等证券公司。还有部分毕业生在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公司及政府机构就业。
选择中心,为明天的腾飞插上翅膀!
硕士生复试参考书目:
《金融学》 王松奇 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学》 兹维博迪 罗伯特莫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联络我们编辑本段回目录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楼1806房间(610074)
电话: 028-87352784
传真: 028-87352781
电邮: zgjr@swufe.edu.cn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li>
- dongjinpeng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