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悖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学和财务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它是研究人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如何使期望收益最大化,或者是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如何使期望风险最小化。塞万提斯说:“……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未雨绸缪,并且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马克吐温却认为:“愚蠢的人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聪明的人却说,把你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看管好那个篮子。”塞万提斯和马克吐温无疑都是伟大作家,但两人相比,塞万提斯被认为是一个好的投资者,其所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是多元投资组合的最佳比喻,这似乎已成为现代金融世界中的一条真理,掌握着数十万亿美金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经理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资产组合。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悖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悖论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确实是这样的吗?人们在规避风险时是在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吗?如果不是的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这一行为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拟采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检验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其具体过程如下:

    现假定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S,目前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考研,二是就业;在毕业前S拥有的时间为T,如果把时间t(0≤t≤T)用在考研上,他成功的概率为w1,期望收益率为E(R1);如果把时间t(0≤t≤T)用在选择就业上,他成功的概率为w2,期望收益率为E(R2),那么,按照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在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的情况下,他应该把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分配到两种选择上,并且获得的期望收益率应该为:

E(R)=w1*E(R1)+w2*E(R2)     (1)

     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S并没有这样做!大学生S只要认定选择考研的期望收益率大于选择就业的期望收益率(或者选择就业的期望收益率大于选择考研的收益率),那么他就会把所有的时间T用在考研(或就业)上,而不是把时间T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分配到两种选择上。因为这样做的话,理性的投资者S知道这不是在分散风险,而是在增加风险。因为对一个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智力有限的大学生S而言,他不可能在选择考研的同时又选择了就业,除非他是一个非理性的投资者。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学生S的期望收益率应该为:

E(R)=w1*E(R1)   或者

E(R)=w2*E(R2)                    (2)

   显然,表达式(1)和(2)完全不同,那么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是说,大学生S在哪种情况下才算是真正的理性投资者?

……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当现实中的现象不能用理论很好的解释的时候,我们说放弃的应该是理论而不该是现象。Markowitz凭借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获得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严密的数理推导过程无可厚非。然而,另一方面现实中活生生的现象又难以解释,难道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成了悖论?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悖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投资组合原理 金融学;财务理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