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新兴服务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新兴服务业的涵义
  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按其属性划分,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本次所要调查研究的主要是指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服务领域。
  新兴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衢州市来说,它的作用十分突出: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施长三角发展战略、打造浙闽赣边界中心城市。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衢州经济和社会的科学、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促进财政状况的改善。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丰富和拓展衢州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新兴服务业的类别
  新兴服务业按照类别分包括计算机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业、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社会福利业、体育业、娱乐业、仓储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等等。这些服务行业,更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安置了大量的城镇富余劳动力。他们的出现,是与社会的需要密不可分的。现代化的进程使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也是对“术业有专攻”这句古语的最好注解。
  社会的需求,催生了众多新行业的诞生。许多行业创设时间很短,却解决了许多人的现实需求。在这些服务业中,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收入就相对较高。同时一些个人的或规模较小的公司,有关部门的管理还是不够到位,例如家教业,每小时收费50到100元很常见。一些个人已属高收入群体,在纳税等方面还是空白,服务标准也不明确,经常产生一些纠纷。
  新兴服务业呼唤各职能部门尽快出台办法,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使之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信息技术催生新兴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专业化分工需求,在这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和服务产品的创新、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成熟度、政府监管等都会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对传统服务业的变革产生着深远影响。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信息技术的突破也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形式,从而催生和引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也直接推动和影响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方式的完善。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该领域的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比重逐步上升。在美国,IT设备的投资占现代服务行业设备总投资的75%以上,信息技术已成为“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先导力量;由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服务科学与技术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全球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热点。
  我国现代服务业作为正式的政策阐述,其概念最早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兴起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一定的阶段超前性,是依托信息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有别于传统服务业,其突出的特点是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源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在满足人民大众最终需求的供应环节中不断细分并通过市场进行服务交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其整体水平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偏低,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1%,仍低于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在全球服务业容纳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之时,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不仅远低于OECD国家的64.1%%的平均就业水平,甚至还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40%以上的水平;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结构性缺陷。
  造成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支撑现代服务业的技术自主创新不够。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我国在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服务领域集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我国经济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抓住全球经济转型和我国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机遇期,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潮流,加快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兴服务业增长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十分突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投融资与收入的贡献作用也将十分显著。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消费的迅猛扩张。现代物流业将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大大拉动收入和投资的增长。此外,房地产业将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社区服务业在拉动就业和消费方面潜力巨大。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是第三产业中资本与知识高度密集的特殊行业,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极大地影响着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从未来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十分突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投融资与收入的贡献作用也将十分显著。我们对此应当有充分的分析与估价。
  金融保险业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从国际上来看,金融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地位和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据世界500强的统计,2000年银行业继续保持其营业额与利润额双第一的地位。从营业额看,2000年银行业有56家企业上榜,其营业额达14361亿美元,占世界500家大企业营业总额的10.2%,企业上榜数和营业额仍居各行业首位。从利润额看,2000年银行业的利润额达988亿美元,占世界500家大企业利润总额的14.8%,继续居各行业首位。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和股东权益也分别居世界首位。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企业并购热潮的形成,大大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拉动了金融保险业的经济迅猛增长。以保险业为例,2000年全年保费收入为1596亿元(含外资机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比上年增长14.5%。在"十五"规划中,深圳提出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使深圳成为全国最安全、服务最优良、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化水平最高、开放度最大的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O%。上海提出要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机遇,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5%左右,2OO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
  金融保险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金融保险业不同于其他第三产业的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高素质的、经过专门训练过的劳动者来说,将形成有效的就业需求。从国际上来看,1988年至1998年在OECD国家服务业分部门就业的平均份额中,所有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类,就业份额由1988年的9.4%上升到1998年的11.0%。可见,在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以四大专业银行为核心,股份制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补充的庞大的银行体系,形成了几十万家服务网点,2000年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60万人。与此同时,2000年我国共有保险公司28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15家,保险中介机构也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7家。2000年我国保险业从业人员达41万人,与"九五"初期1996年的20.4万人相比,增长了85.5%。从未来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外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引进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大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规模与速度还会有所增加。
  金融保险业对消费增长的贡献。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消费的扩张。一是金融商品营销规模将扩张。200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比1995年增加4.9万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4.5%,各项存款余额12.4万亿元,比1995年增加7万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8.1%。存贷款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证券商品的营销规模将扩张。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超过一千家,市价总值已超过48000亿元,相当于1995年市价总值的13.8倍。1999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在境内共筹集资金约897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9.5倍。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预言,到2010年,实际GDP保持7%-8%增长的前提下,证券市场的市价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市值占GDP比重达到 50%。中国上市公司将超过2 000家,上证综合指数超6000点,深圳成份指数逾18 000点。证券投资基金市值将占股票市值的25%。
  金融保险业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截止1999年底,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82家营业性金融机构,其中有32家外资银行已获准在上海、深圳经营人民币业务,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州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抓紧组建人寿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主体、规范竞争秩序、积极发展保险代理、经纪、评估等中介机构。上海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来沪设立机构,促进证券经纪、咨询、评估、投资等金融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深圳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发展信托、租赁、基金、财务、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业。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明显增强,超级投资大户将出现。在对证券经营机构再次重组之后(估计在2005年前后),将出现5家左右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总资产超过5 000亿元的国际性投资银行(或综合性证券公司);随着资本市场财富积聚速度的加快,中国资本市场上将出现证券资产达到100亿元以上的若干超级(自然人)。
  旅游业
   旅游业拉动收入的效应分析。在旅游业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1999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141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以其多元文化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到2020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示着其特有的旺盛活力。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放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将拉动全行业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增长。2000年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为451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0%。预计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6.1%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10.4%左右。可见,旅游业不仅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收入大户,而且成为拉动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旅游业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分析。随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消费的迅猛扩张。一方面,旅游消费人数将大幅增长。2000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000万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11200万人次。2000年过夜旅游消费人数达到3124万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4800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50%多。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4亿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11.5亿人次,比2000年增加60%。2000年出境人数为1000万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1200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了20%。可见,旅游业是吸引消费者人数最多的行业。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支出将大幅增长。据统计,个人消费者旅游支出1998年为2550.7亿元,占全国消费支出的份额为6.8%;预计2010年将达到13260.4亿元,占全国消费支出的份额为7.2%。此外,企业商业旅游的支出也将有很大增长。预计全国的商业旅游将由1998年的570.8亿元上升至2820.3亿元。
  旅游业对拉动就业增长的贡献。旅游业具有拉动相关产业就业增长的巨大功效。预计未来我国旅游业将会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旅行社等各个方面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按照全国"八五"期间0.2左右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计算,若旅游业今后保持10%的增长速度,其吸纳的就业量每5年将至少增加13%。据国际权威部门测算,我国1998年旅游行业就业职位数为1350万人,占全国份额1.9%;预计2010年,将达到1900万人,占全国份额将达到2.4%;1998年我国旅游经济就业职位数4720万人,占全国份额6.7%。预计2010年将达到6890万人,占全国份额将达到8.5%。
  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将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其辐射力、渗透力、覆盖力和带动力都将是前所未有的。目前,现代物流业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区已纷纷投入竞争,并将其作为自己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业可以大大拉动收入增长。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与地区贸易交流的空间大大拓宽,现代物流业增长的潜力将逐步释放出来,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从全国几个主要物流产业聚集地区来看,对物流业的拉动收入增长普遍呈现乐观预期。天津市预测,2005年,争取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上海提出200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现代物流业可以大大拉动投资增长。配合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必须搞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造完善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设海港、空港国际物流基地,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专业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现代物流业有拉动投资增长的巨大空间。一是拉动公路运输网络的投资。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抓好沿海公路等重要公路的建设,完善镇村公路网络,提高道路等级。二是拉动铁路运输网络的投资。"十五"期间还应设法加快建设铁路建设,并连接到主要港口,打通港口的对外干线通道,以便于大宗货物的进出。这也是现代物流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现代物流中心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三是拉动航空运输网络的投资。以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为中心,拓展航空货运代理的服务功能,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深圳航线,建立基地和货运分支机构。四是拉动管道运输网络的投资。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
  房地产增长点拉动收入分析。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镇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进程的加快,1999年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总收入3026亿元,是1995的1.8倍,"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九五"期间,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国住房旧体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设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预计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房地产增长点拉动投资分析。"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19014亿元,其中2001年完成投资额4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九五"期间我国商品房住宅平均每年竣工住宅面积超过了4亿平方米,大大高于"九五"计划提出的年竣工住宅2.4亿平方米的目标。1998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有9平方米,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十五"期间,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国住房旧体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设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将有力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增长点拉动消费分析。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全国15万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户均家庭人口3.5人,户均居住面积54.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3平方米。单从居住面积看,数字已不算低,但其真正的居住情况还需具体分析。从居民家庭的住房样式看,住单元房两居室、单元房三居室、普通楼房和平房的比例分别为37.2%、18.7%、10.9%和19.4%。从居民家庭的住房产权看,已购买了房改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分别为45.5%和5.3%,仍租住公房和私房的比例分别为28.6%和6.1%,已购买商品房的家庭比例不大,而没有产权房的家庭比例仍较大。因此,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各类住房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仍很大,房地产业仍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拉动消费的分析。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家庭目前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和青岛这七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家庭需要各种服务,其中有近240万户居民目前得不到家电维修的服务,127万户居民得不到房屋维修的服务。从便民利民类服务来讲,居民家庭收入中能够或愿意用于这类服务的支出,是决定社区就业量大小的关键指标。据2000年3-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联合进行的社区服务需求状况抽样调查(样本总量1624份),目前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总计为34.1%,其中只有16.7%的家庭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社区服务,还有17.4%的家庭处于等待状态。对于社区服务从业者的来源要求以本市为主,希望来源于本市的比例为53%;希望来源于外地的比例只有4%。调查还发现目前对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比例大致如下:社区清洁为27%,家电维修为24%,上门送报为24%,社区保安为19%,房屋维修为18%,家庭教师为14%,家务小时工为14%,看护小孩为8%,陪伴老人为6%,看护病老为4%,学生送饭为4%,接送小孩为3%,净菜服务为2%,洗衣上门为2%,代人购物为2%,送早餐为2%,送午餐为1%,其他为3%。
  社区服务业拉动就业的分析。全社会社区就业容量到底有多大,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一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未来社区就业发展的空间和再就业工程后劲的大小。由于第三产业落后,我国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也存在不足。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而我国只有3.9%。此外,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还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生活方式的取向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不仅近期发展社区服务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而且对社区服务发展进而对城镇下岗职工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累计可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而目前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了1100万个。这次调查显示四城市中各项服务累计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大约200万个,尚空缺100万个。以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的需求,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192个中等城市和400多个小城市,社区就业需求潜力就更为巨大。
  新兴服务业成行业方向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初见成效。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变化正朝着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资料显示,2001年末,在中国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31.9万个,占18.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3.6万个,占18.8%;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85.6万个,占12.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42.9万个,占20.2%。上述四个门类行业集中了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三分之二以上。
  近年来,中国相继对纺织、煤炭、冶金、石化等行业进行了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通过压缩淘汰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取缔乱采乱挖和严重污染企业等,使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企业数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与1996年相比,采掘业产业活动单位减少3.2万个、下降28.8%;制造业减少6.1万个、下降4.4%;建筑业减少0.2万个、下降1.3%。
  除上述行业之外,其它行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均呈上升态势,特别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增幅都在50%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增幅已超过和接近100%。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新兴服务业”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新兴服务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