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粮食安全概念诠释编辑本段回目录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范围粮价迅速上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粮食问题的广泛关注。搞好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需妥善解决的问题。
粮食安全现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现在的工业大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余粮,但是更广大的地区像非洲大陆、西亚的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产生严重冲击。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由于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与我国相比均 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农村受大量农业人口的约束,粮食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之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国内粮食价格下降的空间很小。这样,在粮食进口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将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另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国外优质低价粮的涌入,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冲击巨大。国内粮食将因生产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农民会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从而降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结局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WTO框架下我国粮食安全模式选择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给自足”与“贸易自由化”引结合。
粮食安全的“自给自足”模式是指一国粮食的需求完全通过国内粮食生产来满足,即粮食自给率为100%。粮食安全的“贸易自由化”模式,是指一国完全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进口或是国内生产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也就是说根据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和国内自产价格的高低来随时调整粮食自给率。只要前者低于后者,就完全通过对外贸易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粮食自给率随着价格因素的变化而随时变化。
“自给自足”模式过分强调安全目标的重要性,忽视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能否具备经济高效地满足粮食自给的可能性,极有可能造成该国农业整体效率的损失。况且,要维持高度的粮食自给率,需要对国内粮食生产实行高度保护和强制,这都是不适应WTO规则和为其所不允许的。而“贸易自由化”模式似乎也不可行。因为它过分强调市场和贸易的作用,却忽视了单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安排粮食生产和贸易会给一国粮食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在现实中,完全绝对的“自给自足”或“贸易自由化”模式其实并不存在。我国粮食安全模式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均衡模式,即“自给自足”与“贸易自由化”相结合。
粮食安全线
从理论上讲,国内至少应该维持多大的粮食产量,才算满足粮食安全需求,这需要进行客观 的计算和预测。
WTO框架下我国粮食安全对策编辑本段回目录
(2)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4)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边协议的有效保护。
(5)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安全的三个阶段编辑本段回目录
综合我国国情,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不同时期对粮食安全所作的不同定义,笔者在此提出我国粮食安全三个阶段的框架,并提出三个阶段的衡量尺度,三个阶段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 衡量这三个阶段的天然尺度有两个,一是粮食的商品量比例;另一个是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
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典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整个社会不遗余力地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 一般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30%左右,城镇人口比例未达到总人口的50%。这一阶段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简言之,就是人人有饭吃,整个社会仅仅是刚刚进入温饱时期。这一阶段粮食安全的重点是总量保障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其他食品种类如水果、蔬菜、肉禽蛋鱼等丰富起来,人们的选择性明显加强,小康社会的种种特征日益明显。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50%以上,城镇人口比例高于总人口的50%。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并买得起粮食,整个社会已进入小康。这一时期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流通保证。
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水平时期。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规模化。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生产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口总量趋于平稳或下降,因而对粮食的消费也趋于平稳。在粮食消费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已不是总量和品种问题。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80%以上,城镇人口比例高于总人口的80%、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在这一阶段,粮食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食物中的比例开始显著下降,其他食物的重要性将逐渐重于粮食的重要性,粮食安全将逐渐让位于食品安全或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食品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li>
- shajain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