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品牌依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品牌依恋植根于心理学中经典的依恋理论,表征着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本质。循着早期的消费者心理研究文献,对品牌依恋的概念进行历史的考察,对科学把握品牌依恋的概念内涵十分必要。
       研究表明,虽然依恋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进入营销学研究领地,但消费心理领域早期的依恋研究与Bowlby等人关于依恋本质的认识略有不同。较早研究依恋理论的营销学者Schultz、Kleine和Kerman从哲学层面对依恋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概括,指出自我和所有物(possessions)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恋,所有物用来界定自我边界和满足控制环境需要,所有物是自我发展的符号和自我的外部延伸,因此,依恋整合了社会结构和自我过程。基于此,Schultz等学者将依恋定义为:依恋是所有物具有的多维特性,反映所有物在多大程度上将自我和特定物品整合起来,依恋具有整合(integration)、个性(individuation)和时间取向(temporal orientation)3个维度。Ball和Tasaki在《消费者行为中依恋的作用与测量》一文中认为,依恋是消费者利用占有的、期望占有的或曾经占有的消费对象来支撑其自我概念的程度。可见,营销学中早期的依恋定义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自我概念理论,将依恋视为表征个体用以发展和维护自我认知结构的程度。
       营销学者早期提出的依恋定义与心理学中依恋定义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营销学者对依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这种定义上的差异源于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学科差异,对依恋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还是基本一致的。尽管Schultz等学者从社会认知及自我概念角度定义依恋,但也指出,依恋在本质上不是消费者个人或消费对象所具有的特性,而是两者的交叉(intersection)或联合(jointing)。这种将依恋本质视为一种“交叉或联合”的观点与心理学中一贯将依恋定义为“个人与特定对象之间富有情感的纽带关系”是类似的。
相比之下,Thomson,Macinnis和Park对品牌依恋的认识更为贴近心理学中的依恋本义[23]。他们将依恋定义为:个人与品牌之间一种富有情感的独特纽带关系[17]。他们认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依恋与人际之间的依恋具有相似之处。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依恋能预知某个人对他人的承诺、投资和付出一样,品牌依恋也能预知消费者对品牌的承诺和为获得品牌乐于付出货币(如溢价购买)等特定消费行为[17]。在这一类比基础上,Thomson,Macinnis和Park[17]通过实证研究将品牌依恋区分为3个维度:感情(affection)、热情(passion)和关联(connection),并形成了专门用于测量消费者品牌情感依恋的量表。美国盖洛普(Gallup)公司的Mcewen提出了类似的定义,认为品牌依恋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形成的一种总体性情感联系,包括信心(confidence)、诚实(integrity)、自豪(pride)和热情(passion)4个维度,这些维度由下至上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信心和诚实位于金字塔的底层,反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质量及其承诺持有的信念;自豪和热情位于金字塔的顶层,是更重要的层面,是形成真正的品牌关系的关键所在[24]。
       法国学者对品牌依恋理论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Critau认为品牌依恋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和依赖[25]。Heilbrunn提出,品牌依恋还可以描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情感关系的不同方面,比如关系持久、价值观升华、身份表达等,具体包括6个构面:享乐、认知、交往、怀旧、自我表达和关系持久。Lacoeuilhe则强调了品牌依恋形成的心理过程,认为它是对产品属性的一种整体反映,不能分割;一旦品牌依恋中断,就会产生对品牌的一系列心理疏远。品牌依恋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态度,表现为心理贴近并导向一种持久关系。
Thach和Olsen将品牌依恋定义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的形成源于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是建构在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的基础上的,而非对产品属性的描述。消费者常常将人类的个性赋予给品牌。例如,消费者可能认为某一个品牌是有趣的、傲慢的、忧郁的、沉静的或是冒险的。通过将人类的特质赋予到品牌上,消费者就会像和他人交往一样与品牌形成个性化关系。
Park等学者认为,品牌依恋是联结消费者自身和品牌之间的认知和情感纽带的强度,它包括2个特定要素:(1)品牌和消费者自身之间的关联程度(brand-self connectedness);(2)联结消费者与品牌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纽带,其强度能够决定消费者是否乐于将经“头脑加工”的资源(processing resource)分配给该品牌。该研究指出,品牌接触伴生的个性化经历和自传体记忆会激发丰富的认知图式,并使品牌与自我中的个性化要素关联起来。当品牌与自我相关联时,这种情感就成为一种“热切的情感(hot affect)”,它会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渴望,以及得到的满足、不能得到的沮丧、可能失去的悲伤,并期望再次得到它。
       从上述品牌依恋的定义来看,学术界对品牌依恋概念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分歧,主要表现是对品牌依恋的本质及成分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品牌依恋究竟是一个仅涉及情感的单维度概念,还是包容认知、情感和意向等多种成分的多维度概念呢?Lacoeuilhe通过对法语文献中3种测量品牌依恋量表的相关特性的比较研究,指出品牌依恋是一个单维的情感性概念,并开发了包含6个题项的品牌依恋测量量表[26]。但是,该研究聚焦法国文化情境,且仅针对3种品牌依恋测量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尚需探讨。而且,从现有研究来看,虽然都强调品牌依恋蕴含情感成分,但多数学者认为品牌依恋是一个多维概念。如,Heilbrunn将品牌依恋区分为享乐、认知、交往、怀旧、自我表达和关系持久6个构面[26],其中除了“享乐”和“怀旧情结”涉及情感成分外,其它构面已蕴含认知、意向(如“关系持久”构面)成分。

       依恋理论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之后,营销学者对消费者依恋的形成机理非常关注。Belk认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对消费者对所有物依恋的内涵有所认识,就不要期望能够理解消费者行为。”Schultz等学者也指出:“勿庸置疑,消费者对所拥有的消费对象具有或强或弱的依恋。但是,依恋是什么,依恋从哪里来还不完全清楚。”

       从已有对品牌依恋形成机理的研究看,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品牌依恋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依恋对象成为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时,它就与消费者自身关联起来。消费者会对满足自我(体验性消费)、实现自我(功能性消费)和丰富自我(象征性消费)需要的品牌产生依恋。但是,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满足与消费者自我关联的需要。仅仅当某个品牌与自我建立了一种较强的联系时,依恋才会形成[9]。当建立了最强烈的联结时,品牌就成为消费者自我的一种延伸。

         大量心理学研究为依恋与各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支持[34]。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与依恋相关的4种独特的行为方式:(1)寻求亲近(proximity seeking);(2)“安全基地”行为(secure-base behavior);(3)“避风港”行为(safe haven);(4)分离悲伤(separation distress)。在借鉴Hazan和Shaver的多维依恋量表基础上,Thomson,Macinnis和Park对品牌依恋量表的幅合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品牌依恋同样具有上述4种行为特性。通过对母婴依恋相关的行为方式特别是聚焦于分离悲伤,依恋文献中提出了普适化的依恋与行为关系模式。具体来说,人们会采取“超活化依恋策略(hyperactivating attachment strategy)”来回避与依恋对象分别带来的伤害,形成自我防御性动机,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信号提高警惕性。Park等学者指出,与心理学中人际依恋产生的行为相似,在营销情境中,消费者对品牌的强烈依恋同样会产生一些相关的行为后果。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显著关联时,依恋就会产生各种强烈的行为,并通过产品线及品牌延伸实现企业的有效增长,提升品牌资产,形成竞争优势。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品牌依恋”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依恋理论 品牌依恋;品牌态度;品牌关系;品牌承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