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战略绩效管理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一、 战略绩效管理定义

  战略绩效管理即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系统,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求企业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所有管理活动发生联系。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牵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始终以战略为中心来展开;二是依据业绩管理制度对上一个业绩循环周期进行检查,对经营团队或责任人进行绩效评价,并据此进行价值分配和权力分配。

二、战略绩效管理的依据及体系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在确立预算后,建立企业公司级、部门级和员工级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战略绩效管理各层指标之间进行关联和平衡。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员工个人的业绩考核紧密相联,最终解决企业战略目标的平衡、各部门的绩效关联和战略落地执行的三大问题。

三、战略绩效管理策略的制订

  (1)针对不同的战略选择,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要素,或者说,赢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才是我们制订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对于上规模、跨区域发展的房地产公司,关注业务模式的形成、资源的储备以及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业绩管理的三大核心环节。
  对于房地产公司,或者说依靠运营力、整合力为核心的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的使命是截然不同的,相应地,其业绩管理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总部更多地扮演战略管理中心的角色,它的主要职能包括:资金的筹措和安排,土地资源的获取和管理,项目的评估,产品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关键招标和采购,下属企业项目运作的宏观控制,人才培养,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审计与监控,等等,因此,其目标是多元化的,各个部门更多地扮演专业化管理的角色,企业的策略性发展目标更多地通过总部各专业部门的调控来实现。
  区域分公司或项目公司是利润中心,更多地扮演策略执行者的角色,其主要目标是完成经营任务,同时接受总部对于业务方向、发展模式、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指导,确保与企业的整体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分公司的考核应当更多地集中在业务目标的完成,而对于总部各中心、各部门的考核应当更多地集中在战略性任务的完成、战略性优势的形成、战略性资源的管理,等等。
  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如何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复制竞争优势,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风格来看,适合采用宽严相济的考核体系,对于分公司,量化指标应占多数;而对于总部,应当以战略目标的分解为目的,不必过分追求数量化。从行业的特点来看,考核周期应偏中长(例如:季度、半年)。

(2)对于IT咨询服务企业,例如:IBM、神州数码等,其盈利模式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IT解决方案,并通过软件和硬件的集成来实现。由于这是一个专业化非常强的领域,系统集成企业能否提出针对客户的、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就成为这类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因此,系统集成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应围绕如何强化和表现专业化能力展开。具体来说:
  第一,关注业务模式,即:如何把自身的专业化能力与客户的需求对接,形成有效的业务订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业务发展;
  第二,关注人才,对于上述类型的企业来说,主要是通过专家提供服务,因此,人才专业化是业务专业化的基础;
  第三,关注知识管理,专业化服务的基础是知识、案例、经验的积累,如何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是专业化公司持续生存的关键;
  从业务链条来看,系统集成企业主要分为市场销售、项目实施、后台支持、综合管控四大类部门,其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一般以项目为核心,销售、实施、支持、服务都以项目为单位进行;
  二、主要针对大客户服务,应高度关注客户的满意程度;
  三、强调灵活的、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四、淡化职能管理的色彩,强调业务流程在公司运营中的作用;
  基于上述特点,系统集成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公司层面,由研发、市场、实施、支持、管控、服务等环节构成;运作层面,以项目为核心进行管理。公司层面的业绩管理以市场、实施为核心;项目层面重点考核实施质量、成本、周期、客户满意度,等等。
  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如何建立和保持持久的专业化优势,通过专业化服务客户,创造价值,存在和发展。
  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风格来看,比较适合采用宽松的考核体系,以适应IT企业的人才特点。公司层面的考核可以定期化,项目考核应当以项目或项目节点为周期,考核周期宜偏长(例如:半年、一年)。

四、策略落实四大关键

 一、决策层的决心。战略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关注战略,而战略与现实之间可能是存在差距的,为了战略的实现,可能要舍弃某些收益,可能要改变既得利益结构,这些对于企业都是巨大的变革,在这个时候,决策层能否下定决心,愿意付出成本,是战略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
  二、绩效管理链条的构建。战略绩效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事,而是企业整体的责任,因此,能否通过科学的方法把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层级、个人,自上而下形成链条,人人承担责任,也是战略绩效管理能够发挥系统作用的重要条件。
  三、过程胜于结果。绩效目标的确定、分解、辅导、实现、回顾、审核、沟通,融合于整个战略管理和日常工作过程中,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其对于公司运作过程的指导意义远远大于了结果本身。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战略绩效管理的结果不仅要应用于对被考核人的激励,还要系统应用于人才梯队建设、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发展等若干方面,唯有如此,大家才能高度关注战略绩效管理的作用,并自觉地与自身的努力方向结合起来。
  战略绩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地,需要一套系统、严谨的方法,策略性思维,是解决战略绩效管理从“形似”到“神似”的关键。通过策略思维,战略与绩效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体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有组织的战略努力”。
战略性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
实践中应用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有两个:关键业绩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法
1、关键业绩指标法
KPI(Key Performance Index)的核心观念是:设定与企业流程相关的标准值,定出一系列的对企业发展、经营有提示、警告和监控作用的指标,然后把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实际值与设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对企业的流程做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使未来实际绩效指标值达到令企业满意的程度。
  KPI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Key”的含义是指在一定阶段企业战略上要实现的最主要目标或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江淮集团针对本企业刚刚引入丰田管理体系、员工道德素质较低的现实,在起初阶段(2-3年)将绩效管理的核心置于对员工道德和行为等指标的考评上,迅速提升了员工素质,如今,随着企业目标改变,又将与质量相关的指标置于了重要位置。每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都会遇到制约其成长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该阶段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绩效管理体系必须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设计关键指标。
2、平衡计分卡法
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提出了BSC(Balanced Score Card)方法。BSC既强调了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紧密关系,又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指标框架体系,包括:(1)学习与成长;(2)内部管理;(3)客户价值;(4)财务。学习与成长关注员工素质提升、企业长期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客户的满意导致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科学的BSC不仅仅是重要绩效指标和重要战略驱动要素的集合,也是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目标和方法,体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短期绩效目标的整合。BSC不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又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在关系的描述来体现企业发展和当前状况的契合。在绩效管理中,财务性指标是结果性指标,而非财务性指标是决定结果性指标的驱动指标。BSC既强调指标的确定必须包含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也强调了对非财务性指标的管理。
3、员工素质导向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ESPM模型
战略性绩效管理要求充分考虑企业人员素质、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企业发展历程较短,由于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欠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尚未建立起来,接受真正市场经济洗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不成熟。从这个角度讲,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决定作用的员工素质在大部分企业都处于较低水平,无法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为迎合战略性绩效管理发展的需要和我国企业持续成长的需要,建立员工素质导向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具有实际意义。
五、战略与绩效管理脱节的原因

1.观念上的误区
  首先,战略总让人感觉高不可攀,在许多企业里它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员工往往认为这是企业高层“一把手”的事,自己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手中的事做好就行了,造成高层清楚、中层模糊、基层不知道或根本不想知道“战略是什么?”的局面。其次,很多企业管理当局往往把绩效管理等同于业绩考核,认为考核就是为发奖金提供依据,因此只注重对战略目标的结果的考核,并把它简化为对几个单一的财务指标的考核。事实上绩效管理尤其是战略性绩效管理它不仅仅涉及业绩考核与激励,更侧重于对整个战略制定及实施过程的考核评价与管理,考核的指标也不仅仅是一两个财务指标,还涉及很多非财务指标方面的内容,如客户方面指标、创新方面指标、员工学习与发展方面指标等。
  2.战略自身的空洞性
  有些企业把战略当成是句口号,盲目提出“冲击世界500强”“产值翻番”等战略性口号。他们根本不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也不考虑所处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情况,更不注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他们制定的战略本身非常空洞,严重脱离实际,缺乏实施的可行性,这也形成了员工认为战略高不可攀的观念,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导致战略成“一纸空文”,绩效管理也就无法落实。
  3.部门间的目标冲突
  企业的考核导向所引起的部门间战略目标冲突是造成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无法实现的又一重要原因。传统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是全透明的,旨在突出其导向作用,每个部门都清楚知道考核自己的主要指标及其权重,这就使各部门都努力使考核自身的主要指标达到最优,导致各部门的工作方向不一致,部门间目标发生冲突,整体战略得不到聚焦。
总结:
战略绩效管理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在确立预算后,建立企业公司级、部门级和员工级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战略绩效管理各层指标之间进行关联和平衡。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员工个人的业绩考核紧密相联,最终解决企业战略目标的平衡、各部门的绩效关联和战略落地执行的三大问题。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战略绩效管理”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战略绩效 管理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