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索罗残差法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索洛残差法最早由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1957) 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
  索洛残差法的应用
  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总量生产函数为:
  Yt = Ω(t)F(Xt) (1)
  其中,Yt为产出, 为要素投入向量, xnt为第n 种投入要素。假设Ω(t) 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意味着技术进步不影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进一步,假设F(·)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各投入要素的产出份额δn 往往需要通过估算总量生产函数加以测算。具体估算中,常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的C - D 生产函数:,其中Yt 为现实产出,Lt 为劳动投入, Kt 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索罗残差法”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索罗残差法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函数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