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国际劳务合作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什么是国际劳务合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某种形式向另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机构提供劳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提供劳务的一方称为劳务输出方,也叫受聘方;接受劳务的一方称为劳务输入方,也叫聘请方。

国际劳务合作的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国际间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形式。特别近20年业,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国际分工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各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劳务合作作为一种广泛的、经常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合作方式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其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据粗略统计,1960至1970年间,世界劳务贸易额翻了一番,1970至1975年间又翻了一番。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约有2000万临时国际迁移工人,其中1200万人来自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劳务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国际劳务合作的方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其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单纯派出劳务人员为聘请方服务。这种形式输出方除提供劳务外,不投入任何费用,不承担任何风险。

  另一类是通过承包对方工程项目的形式向聘请方提供劳务,输出方要对工程的部分费用和工程负责,承担风险。

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一种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在于:

  (1)加深了生产的国际化

  (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加速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变化

  (4)促进了劳务输出国与劳务输入国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迁移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劳务合作的优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劳务合作的益处:

  1、提供劳务的一方

  (1)解决人员就业;

  (2)带动产品出口;

  (3)增加外汇收入。

  2、接受国际劳务的一方

  (1)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2)获得某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当代国际劳务合作的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代国际劳务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行为。相互尊重主权、坚持平等互利是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理。所以在主权国家间进行劳务合作是当代国际劳务合作的根本特征,也是判断是否是真正国际劳务合作的主要标志。从时间上讲,当代国际劳务合作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同历史上的劳动力国际流动相比,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当代国际劳务合作,以实现合作双方自身的经济目的为动力,即通过双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配置、优势互补,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具有自主性的国际劳务合作,是建立在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基础上,是派出国劳动力自觉自愿又自主的行为。这种合作对劳务人员本人而言,或者为外出就业谋生,以求生活得更好;或为学到管理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或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等等。而二战前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套着殖民主义枷锁,流动的目的服从于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和殖民统治的需要。流动的方向、规模、方式等完全由资本殖民主义者支配和控制,而作为流动主体的劳动力,却始终处于被强制的服从地位,这是一种建立在残酷剥削与掠夺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第二、当代国际劳务合作,双方以短期雇佣或提供劳动力为主。

  二战前的劳动力国际流动主要以移民定居为主要形式,如17、18世纪英国到北美的劳动力,被贩卖到北美的黑人奴隶,以及19世纪中叶后流落至南洋群岛、美洲、澳洲的中国劳动力等,大部分定居下来。但也有短期滞留的,如17、18世纪,在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漫长边境线上,每逢农忙生产季节,大批墨西哥人跨越边境到美国农场做临时工,待农忙季节结束,就自动返回国内。战后近三、四十年,以移民形式而进行的劳动力国际流动从未停止过,一般是从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对外来移民的政策也在变化。例如美国“移民国籍法案”规定,在“配额制度”的前提下,不能象过去那样让移民来选择美国,而是由美国来选择所需要的移民。其移民政策主要是吸收外国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因此。在美国移民总数中,各种专业人才、科学家、技术人员占了90%。这样一来,移民定居在许多国家受到很大限制,数额减少。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合作形式的发展,短期滞留提供劳动服务的形式盛行,即劳动者通过办理有关手续临时出国数月,一般为2~3年,工作期满后返回祖国。全世界该部分劳动力总数达4000万人之多,远远超过移民定居者数量,成为当代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第三、当代国际劳务合作呈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

  历史上的劳动力国际流动,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主义扩张,其流向较为单一,基本是从非洲、亚洲和欧洲流向美洲、大洋洲。而当代国际劳务合作已涉足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和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更为频繁,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和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也日趋多元化,由过去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的单向流动,发展到双向流动,许多国家既有劳务流出也有流入。劳务合作由低向高与由高向低多种走向并存,呈多层次交叉流动。但在当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异悬殊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在国际间的流动,仍然遵循趋利避害、人往高处走的原则,主流由低至高。国际劳务流向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人才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

当代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劳务市场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经济资源分布和需求变化所导致的国际间人力资源的流动。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需求行业也不断发生变化,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环保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金融保险、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建筑、纺织、土木工程等产业,另外,医务人员、律师、教师、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当代国际劳务市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普通劳务需求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劳务需求普遍提高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业已完成,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密集型项目已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项目所取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劳务市场陷入不景气。实际上国际劳务需求的减少主要是对普通劳务需求的下降,大批被裁减下来的外籍劳务人员主要是从事普通劳务的非熟练工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奉行的保护主义政策主要也是针对普通劳务人员流入的限制,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而智力和技术劳务市场的繁荣发展趋势是当代世界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更为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西德这一比例达到70%,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倾向。普通劳务比重下降,技术劳务比重上升,这种趋势已经和正在促进国际劳务市场结构的变化,逐步形成以高层次劳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行业的劳务市场结构。

  2、脏、累、险岗位缺口日趋增加,服务型劳务呈明显增长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巨大进步,一方面推动劳务市场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同时又带来了脏、累、险岗位的大量空缺和第三产业服务型劳务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脏、累、险工作由于无人问津,而呈现供给不足现象,只好雇佣外籍劳务去填补,如清洁工、搬运工、矿工、渔工、钢铁厂和化工厂的一些工种等等。

  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服务业劳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例如,社区及公共事务服务行业在很多国家存在短缺,韩国短缺50%公共交通服务人员,英国和香港缺乏家政服务人员、厨师等等。另外,在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和咨询服务等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劳务需求。因此,今后外籍劳务在服务业中的就业范围将越来越广,就业率也将越来越高。

  3、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全球经济和人口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呈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像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经济规模巨大,对劳务的需求强劲;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使得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得不到改善。据统计,1987年美国16~24岁就业人数为2340万,到上世纪末降至2000万。欧共体12国的人口1993年为3.21亿,估计2025年降至3.15亿,但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将由4310万增至6410万,其他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东欧各国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今后随着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外籍保姆、医生和护士在这方面的就业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如美国2003年的护士空缺达到15%,沙特阿拉伯卫生部极其所属医院雇佣了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

  4、对外籍劳务特别是智力型和技术劳务的限制将逐渐趋于松动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着普通劳工尤其是智力型和技术型劳务短缺的状况。西方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许多社会地位底、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欧盟有300万人,美国有近千万人,他们专门在那里拾遗补缺,从事当地人不愿做的工作。发达国家和东欧、独联体国家人口下降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专业技术性劳务的短缺更为突出。同时由于国内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又影响了产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放宽移民管制,2004年初,美国总统宣布推动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开放劳工市场,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国劳工提供临时、短期的就业机会。这项法案如获国会通过,将给目前在美的近千万非法移民3年临时工作和居留许可。日本政府多年来,通过“研修生”方式变相扩大了对外籍劳务的吸收,2003年,日本雇佣外国劳工27.4万,比往年增加4.6万,其中熟练工4.4万,技能实习生5万,日本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每年需补充60万劳力,因此开放劳务市场只是个时间和方式问题。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劳工输入实行配额政策,但为吸收更多的外籍劳务人才,2004年的配额已增加到5.2万,预计在有效控制非法移民潮后,西班牙的劳工配额将大幅度增加,每年会超过25万。另外,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结构性劳务短缺的情况下,也相继放松了对外籍人员入境的限制。

  总的说来,尽管目前国际劳务市场还存在对外籍劳务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对劳务的工种需求不尽相同,发展的潜力各不一样,劳务竞争十分激烈,但国际劳务市场的总体趋势仍在继续稳定地发展,前景广阔。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国际劳务合作”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国际劳务合作 世界银行 产业 产业结构 产品 价值 供给 保险 信息产业 劳务市场 劳动力流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