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刘志彪教授简介
刘志彪,男,1959年7月生,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另一人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与王国刚教授为师兄弟,导师为人大经济学家卫兴华老先生。)
【荣誉】在2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刘志彪教授曾获得过如下几个重要的“首批”荣誉:
1、1992年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
2、1997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及其基金获得者(人文社会科学类);
3、2004年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2004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
5、江苏省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07)。刘志彪教授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
【主要职务】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学术顾问、江苏省经济学会、江苏省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江苏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学报编委、南京市政府咨询委员,是国内数家大型企业的高级顾问和独立董事。曾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课。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国民经济
【教学方向】产业经济学、中国经济
【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5-83595171(O) ,电子信箱:zbliu@nju.edu.cn.
所获科研奖励
1、刘志彪、姜宁、郑江淮等: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国家教育部。
2、刘志彪:2007,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人民政府。
3、刘志彪、郑江淮、姜宁等:2007,江苏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4、刘志彪、吴福象:2006,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励金委员会。
5、刘志彪:2005,国家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 教育部。
6、汪德华、刘志彪:2005, 2005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Finance Best paper Award, Tsinghua University,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MIT.
7、沈坤荣、安同良、范从来、刘志彪、洪银兴:2005,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8、刘志彪:2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9、刘志彪:2004,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人民政府。
10、刘志彪:2004,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
11、刘志彪:2003,《现代产业经济学》入选获国务院学位办2002~2003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
12、刘志彪:1998,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
13、刘志彪:1997,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及其基金获得者(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部。
14、刘志彪:199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江苏省人民政府。
15、刘志彪:199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16、洪银兴、刘志彪、王国刚、范从来,1993,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17、刘志彪,1992,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刘志彪:2006-2008,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路径与政策研究,教育部。
2、刘志彪:2005-2008,提高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水平和质量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3、洪银兴、刘志彪:2005-2008,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经济重大项目。
4、刘志彪:2001-2002,20世纪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5、刘志彪:2000-200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教育部。
6、洪银兴、刘志彪:2000-2002,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教育部。
7、刘志彪:1999-2003,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
8、刘志彪:1999-2001,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科学系统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刘志彪:1997-200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产业组织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
10、刘志彪:1997-1999,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江苏的经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1、刘志彪:1996-1998,乡镇企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刘志彪:1995-1997,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组织政策,教育部。
出版著作
1、刘志彪等:2010年3月,《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志彪、郑江淮等:2010年1月,《和谐与冲突: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志彪、安同良等:2009年6月,《现代产业经济分析(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4、刘志彪:2009年5月,《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5、刘志彪、张杰等:2009年12月,《全球化中中国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理论分析和战略调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王立平、刘志彪、郑江淮等:2009年12月,《基于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7、刘志彪、江静等:2009,《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机制和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
8、刘志彪、郑江淮等:2008,《服务业驱动长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刘志彪、郑江淮等著:2007年,《长三角经济增长新引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罗志军、洪银兴、许慧玲、刘志彪:2007,《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
11、刘志彪、多和田真:2007,《中国长三角与日本东海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2、刘志彪、郑江淮、姜宁:2006,《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江苏省哲学社会社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
13、刘志彪等:2004,《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4、洪银兴、刘志彪:200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5、刘志彪等:2003,《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
16、刘志彪:2003,《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2005年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7、洪银兴、刘志彪、范从来:2002,《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8、刘志彪、安同良、王国生:2001,《现代产业经济分析》,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刘志彪、姜宁、邬士忠:1996,《现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刘志彪等:1996,《产权、市场与发展:乡镇企业制度的经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
21、刘志彪:1996,《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2、刘志彪:1994,《中国产业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3、刘志彪:199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论》,人民出版社 1994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4、刘志彪、王国刚:1990,《产业经济管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5、王国刚、刘志彪:1990,《经济政策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6、周振华、刘志彪等:1988,《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公开发表论文
1、吴福象、刘志彪:2009年,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中国社会科学》 第1期 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09年第5期转载。
2、刘志彪、吴福象:2006,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80-9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3-14;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索引。
3、刘志彪:199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2期。
4、刘志彪:1995, 以产业原则规范市场和完善宏观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刘志彪、张杰:2009,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巫强、刘志彪:2009,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奇迹的发生机制分析,《经济研究》 2009年06期。
7、吴福象、刘志彪:2008,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8、刘志彪、陈柳:2006,论创业型雇员的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9、刘志彪、姜付秀:2003,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0、刘志彪、王国生:2000,论买方市场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1、刘志彪 鲁明泓:1992,部门内贸易:动因、形成与中国现状,《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12、周振华、刘志彪:1986,当前企业行为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1986第10期。
13、张杰、李勇、刘志彪:2009,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么?,《管理世界》2009年12期。
14、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管理世界》第11期。
15、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2008,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基于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第2期。
16、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7,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巫强、刘志彪:2007, 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
17、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5,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18、刘志彪、姜付秀:2003,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19、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世界经济》第10期。
20、姜付秀、张敏、刘志彪:2008, 并购还是自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扩张方式选择研究,《世界经济》第8期。
2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22、姜付秀、刘志彪、李焰:2008,不同行业内公司之间资本结构差异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金融研究》第5期。
23、张杰、刘志彪、季新野:2008,转型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创新——基于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第6期。
24、陈爱贞、刘志彪:2008,FDI制约本土设备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重视角,《财贸经济》第1期。
25、张少军、刘志彪:2009,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1期。
26、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7,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27、刘志彪、张杰:2007,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28、黄德春、刘志彪:2006,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
29、于明超、刘志彪 江静:2006,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30、刘志彪:2006,《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评介,《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31、刘志彪 吴福象:2005,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32、张杰 刘志彪:2007年,《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4期。
33、ZHANG Jie、LIU Zhibiao、ZHENG Jianghuai, 2009,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evidence form Jiangsu province,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3.Number1.March2009.
34、LIU Zhibiao, 2009, Service outsourcing:A new way to shrink regional gaps, China Economist No.23 November-December 2009.
35、Zhibiao Liu and Mingchao Yu,2008, 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 China, Int. J. Service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 1,No. 2
36、Zhibiao Liu Fuxiang Wu Makoto Tawada, 2007, Dispers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37,No.2,2007.
37、Dechun Huang Zhibiao Liu Andrew F. Thompson and Jie Chen, 2007, DOMESTIC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COST AND STRATEGIC CHO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 (2007) 8(2): 49-67 (2007) 8(2): 49-67.
38、Jiang jing Liu Zhibiao, 2007, Bussiness Cost Tncreases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Economist No.7,2007 1673-8837.
39、Liu Zhibiao, 2006,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6):2 1673-3444 .
40、Liu Zhibiao,1998,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Business Review,Jan.1998.
41、Liu Zhibiao,1986,Impact of Investment, depreciation on joint venture taxes,JPRS-CEA-86-038(USA) April,1986.
42、刘志彪:2007,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将付全球性代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6月7日。
43、刘志彪:2007,奥运有利于打响“中国服务”品牌,《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5月22日。
44、刘志彪:2006,中国制造何时不再贴牌生产?,《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11月3日。
45、刘志彪:2005,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和决定因素,《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9日第15版。
46、刘志彪、郑江淮:2007, 经济转型与经济学教育模式变革,《光明日报》2007-09-04。
47、刘志彪:2006, 重新审视沿海地区的国际代工模式,《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5月23日。
48、刘志彪:2005, 创业型职员的市场进入与竞争的新特点,《光明日报》2005年8月16日。
49、刘志彪:200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5年5月24日理论版摘登;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复印。
50、刘志彪:2005,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宏观经济观察》2005年第7期。
51、刘志彪、吴福象:2009,新中国60年江苏工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经验,《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52、侯赟慧、刘志彪:200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期。
53、陈柳、于明超、刘志彪:2009,长三角的区域文化融合与经济一体化,《中国软科学》2009年11期。
54、江静、刘志彪,2009,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南方经济》2009年11期。
55、江静、刘志彪:2009,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经济学家》2009年09期。
56、刘志彪、张杰:2009,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57、刘志彪、张少军:2009,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8、刘志彪、于明超:2009,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学海》2009年05期。
59、刘志彪:2009,全球化时代发展经验的系统思考与创新——评高波新著《发展经济学:要素、路径与战略》,《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0、周彩霞、刘志彪:2009,基于官民关系视角的环境要素供求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3期。
61、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9,外包、创新与工资不平等,《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2期。
62、张杰、刘志彪:2009,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与中国企业升级,经济管理 2009年02期。
63、刘志彪:2009,国际外包视角下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09年01期。
64、陈柳、刘志彪:2009,转型期核心员工的离职创业行为与家族制企业,《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65、张杰、刘志彪:2009,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述评,《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1期。
66、江静、刘志彪:2009,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华文摘》2009年22期。
67、刘志彪:2008年5月2日,冷静思考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复杂形势,《中国教育报》 2008年5月2日第3版。
68、刘志彪:2008,生产着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
69、刘志彪、张晔:2008,苏温模式的未来命运,《中国经济报告》第7期。
70、张杰、刘志彪:2008,收入分配机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州学刊》第1期。
71、高煜、刘志彪:2008,“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价值链视角的深度解析,《中国国情国力》第1期。
72、高峰、刘志彪:2008,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河北学刊》第1期。
73、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8,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74、张杰、刘志彪:2008,需求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基于收入分配视角,《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
75、高煜、刘志彪:2008,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FDI升级的困境与突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76、刘志彪:2008,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77、高煜、刘志彪:2008,改革30年我国产业发展演进的历史回顾与前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8、刘志彪:2008,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方式的转换——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为例,《产业经济研究》第4期。
79、刘志彪、张少军:2008,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学术月刊》第5期。
80、张杰、刘志彪:2008,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当代财经》第9期。
81、陈柳、刘志彪:2008,人力资本型员工的创业行为与产业集聚生成机制,《产业经济评论》第3期。
82、高煜、刘志彪:2008,产业承接背景下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问题、机理、对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83、张晔、刘志彪:2008,外资代工型增长模式——以中国苏州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0期。
84、高煜、刘志彪:2008,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改革》第1期。
85、高煜、刘志彪:2007,《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经济管理》2007年第15期。
86、刘志彪:2007,《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依附经济”趋势》,《中国经济报告》第4期。
87、江静、刘志彪:2007,《提升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88、江静、刘志彪:2007,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商品价值链视角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
89、陈爱贞、刘志彪:2007,中国行政垄断: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载体的泛化趋势,《经济评论》第6期。
90、刘志彪:2007,《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评介,《江海学刊》第5期
91、刘志彪:2007,欧共体一体化对长三角的启示,《今日浙江》第3期。
92、刘志彪:2007年,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
93、刘志彪、吴福象:2007,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型企业竞争战略,《学习与实践》第1期。
94、刘志彪:2007,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
95、刘志彪:2007,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96、刘志彪:2007,全球价值链中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97、江静、刘志彪:2007,服务业外包:深度开放中的产业新选择,《学海》2007年第5期。
98、刘志彪:2007,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学术月刊 2007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99、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7,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00、张杰、刘志彪:2007,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转载。
101、刘志彪、江静:2007,以产业分析为基点 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102、刘志彪、张晔:2006,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比较与升级的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03、刘志彪:2006,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4、刘志彪:2006,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与技术政策,《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第3期。
105、刘志彪:2006,从代工到品牌创新战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年第3期。
106、刘志彪:2006,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7、黄德春、刘志彪:2006,开放型产业集群形成中跨国公司的作用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08、刘志彪:2006, 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被《新华文摘》2006年的期全文转摘。
109、周彩霞、刘志彪:2006,利益与风险偏好差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及对策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10、陈柳、刘志彪:2006,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11、刘志彪:2006,经济全球化中的城市功能变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机遇,《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12、陈柳、刘志彪:2006,代工生产、自主品牌与内生激励,《财经论丛》2006年第5期。
113、陈柳、刘志彪:2006,国外科技型员工创业行为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6期。
114、江静、刘志彪:2006,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115、陈柳、刘志彪:2006,市场竞争、竞争阶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
116、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1期。
117、刘志彪:2005,长三角与珠三角大比拼 拼出新格局,《投资中国(台湾)》2005年大陆经济趋势报告。
118、刘志彪、高传胜、吴福象:2005,南京工业二元结构与国际化突破战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19、刘志彪、张晔:2005,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的案例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120、刘志彪:2005,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21、张晔、刘志彪:2005,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
122、刘志彪:2005,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23、高传胜、刘志彪:2005,“林杨之争”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学海》2005年第5期。
124、刘志彪:2005,省际竞争、制度改进与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5、刘志彪:2005,对开发沿海经济带的若干战略剖析,《宏观经济观察》2005年第3/4期。
126、刘志彪:2005,国际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必由之路,《文汇报》2005年3月29日第5版。
127、高传胜、刘志彪:2005,以国民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观,《南京大学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摘登。
128、刘志彪:2005,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理论与政策取向,《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分别全文复印。
129、刘志彪:2005,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国际制造中心的制度设计,《南京大学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刘志彪,男,1959年7月生,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另一人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与王国刚教授为师兄弟,导师为人大经济学家卫兴华老先生。)
【荣誉】在2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刘志彪教授曾获得过如下几个重要的“首批”荣誉:
1、1992年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
2、1997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及其基金获得者(人文社会科学类);
3、2004年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2004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
5、江苏省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07)。刘志彪教授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
【主要职务】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学术顾问、江苏省经济学会、江苏省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江苏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学报编委、南京市政府咨询委员,是国内数家大型企业的高级顾问和独立董事。曾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课。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国民经济
【教学方向】产业经济学、中国经济
【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5-83595171(O) ,电子信箱:zbliu@nju.edu.cn.
所获科研奖励
1、刘志彪、姜宁、郑江淮等: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国家教育部。
2、刘志彪:2007,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人民政府。
3、刘志彪、郑江淮、姜宁等:2007,江苏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4、刘志彪、吴福象:2006,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励金委员会。
5、刘志彪:2005,国家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 教育部。
6、汪德华、刘志彪:2005, 2005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Finance Best paper Award, Tsinghua University,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MIT.
7、沈坤荣、安同良、范从来、刘志彪、洪银兴:2005,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8、刘志彪:2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9、刘志彪:2004,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人民政府。
10、刘志彪:2004,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
11、刘志彪:2003,《现代产业经济学》入选获国务院学位办2002~2003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
12、刘志彪:1998,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
13、刘志彪:1997,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及其基金获得者(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部。
14、刘志彪:199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江苏省人民政府。
15、刘志彪:199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
16、洪银兴、刘志彪、王国刚、范从来,1993,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17、刘志彪,1992,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刘志彪:2006-2008,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路径与政策研究,教育部。
2、刘志彪:2005-2008,提高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水平和质量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3、洪银兴、刘志彪:2005-2008,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经济重大项目。
4、刘志彪:2001-2002,20世纪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5、刘志彪:2000-200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教育部。
6、洪银兴、刘志彪:2000-2002,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教育部。
7、刘志彪:1999-2003,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
8、刘志彪:1999-2001,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科学系统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刘志彪:1997-200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产业组织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
10、刘志彪:1997-1999,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江苏的经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1、刘志彪:1996-1998,乡镇企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刘志彪:1995-1997,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组织政策,教育部。
出版著作
1、刘志彪等:2010年3月,《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志彪、郑江淮等:2010年1月,《和谐与冲突: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志彪、安同良等:2009年6月,《现代产业经济分析(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4、刘志彪:2009年5月,《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5、刘志彪、张杰等:2009年12月,《全球化中中国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理论分析和战略调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王立平、刘志彪、郑江淮等:2009年12月,《基于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7、刘志彪、江静等:2009,《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机制和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
8、刘志彪、郑江淮等:2008,《服务业驱动长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刘志彪、郑江淮等著:2007年,《长三角经济增长新引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罗志军、洪银兴、许慧玲、刘志彪:2007,《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
11、刘志彪、多和田真:2007,《中国长三角与日本东海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2、刘志彪、郑江淮、姜宁:2006,《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江苏省哲学社会社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
13、刘志彪等:2004,《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4、洪银兴、刘志彪:200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5、刘志彪等:2003,《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
16、刘志彪:2003,《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2005年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7、洪银兴、刘志彪、范从来:2002,《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8、刘志彪、安同良、王国生:2001,《现代产业经济分析》,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刘志彪、姜宁、邬士忠:1996,《现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刘志彪等:1996,《产权、市场与发展:乡镇企业制度的经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
21、刘志彪:1996,《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2、刘志彪:1994,《中国产业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3、刘志彪:199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论》,人民出版社 1994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4、刘志彪、王国刚:1990,《产业经济管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5、王国刚、刘志彪:1990,《经济政策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6、周振华、刘志彪等:1988,《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公开发表论文
1、吴福象、刘志彪:2009年,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中国社会科学》 第1期 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09年第5期转载。
2、刘志彪、吴福象:2006,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80-9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3-14;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索引。
3、刘志彪:199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2期。
4、刘志彪:1995, 以产业原则规范市场和完善宏观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刘志彪、张杰:2009,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巫强、刘志彪:2009,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奇迹的发生机制分析,《经济研究》 2009年06期。
7、吴福象、刘志彪:2008,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8、刘志彪、陈柳:2006,论创业型雇员的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9、刘志彪、姜付秀:2003,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0、刘志彪、王国生:2000,论买方市场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1、刘志彪 鲁明泓:1992,部门内贸易:动因、形成与中国现状,《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12、周振华、刘志彪:1986,当前企业行为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1986第10期。
13、张杰、李勇、刘志彪:2009,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么?,《管理世界》2009年12期。
14、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管理世界》第11期。
15、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2008,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基于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第2期。
16、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7,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巫强、刘志彪:2007, 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
17、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5,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18、刘志彪、姜付秀:2003,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19、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世界经济》第10期。
20、姜付秀、张敏、刘志彪:2008, 并购还是自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扩张方式选择研究,《世界经济》第8期。
2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22、姜付秀、刘志彪、李焰:2008,不同行业内公司之间资本结构差异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金融研究》第5期。
23、张杰、刘志彪、季新野:2008,转型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创新——基于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第6期。
24、陈爱贞、刘志彪:2008,FDI制约本土设备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重视角,《财贸经济》第1期。
25、张少军、刘志彪:2009,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1期。
26、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7,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27、刘志彪、张杰:2007,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28、黄德春、刘志彪:2006,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
29、于明超、刘志彪 江静:2006,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30、刘志彪:2006,《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评介,《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31、刘志彪 吴福象:2005,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32、张杰 刘志彪:2007年,《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4期。
33、ZHANG Jie、LIU Zhibiao、ZHENG Jianghuai, 2009,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evidence form Jiangsu province,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3.Number1.March2009.
34、LIU Zhibiao, 2009, Service outsourcing:A new way to shrink regional gaps, China Economist No.23 November-December 2009.
35、Zhibiao Liu and Mingchao Yu,2008, 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 China, Int. J. Service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 1,No. 2
36、Zhibiao Liu Fuxiang Wu Makoto Tawada, 2007, Dispers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37,No.2,2007.
37、Dechun Huang Zhibiao Liu Andrew F. Thompson and Jie Chen, 2007, DOMESTIC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COST AND STRATEGIC CHO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 (2007) 8(2): 49-67 (2007) 8(2): 49-67.
38、Jiang jing Liu Zhibiao, 2007, Bussiness Cost Tncreases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Economist No.7,2007 1673-8837.
39、Liu Zhibiao, 2006,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6):2 1673-3444 .
40、Liu Zhibiao,1998,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Business Review,Jan.1998.
41、Liu Zhibiao,1986,Impact of Investment, depreciation on joint venture taxes,JPRS-CEA-86-038(USA) April,1986.
42、刘志彪:2007,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将付全球性代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6月7日。
43、刘志彪:2007,奥运有利于打响“中国服务”品牌,《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5月22日。
44、刘志彪:2006,中国制造何时不再贴牌生产?,《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11月3日。
45、刘志彪:2005,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和决定因素,《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9日第15版。
46、刘志彪、郑江淮:2007, 经济转型与经济学教育模式变革,《光明日报》2007-09-04。
47、刘志彪:2006, 重新审视沿海地区的国际代工模式,《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5月23日。
48、刘志彪:2005, 创业型职员的市场进入与竞争的新特点,《光明日报》2005年8月16日。
49、刘志彪:200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5年5月24日理论版摘登;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复印。
50、刘志彪:2005,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宏观经济观察》2005年第7期。
51、刘志彪、吴福象:2009,新中国60年江苏工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经验,《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52、侯赟慧、刘志彪:200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期。
53、陈柳、于明超、刘志彪:2009,长三角的区域文化融合与经济一体化,《中国软科学》2009年11期。
54、江静、刘志彪,2009,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南方经济》2009年11期。
55、江静、刘志彪:2009,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经济学家》2009年09期。
56、刘志彪、张杰:2009,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57、刘志彪、张少军:2009,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8、刘志彪、于明超:2009,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学海》2009年05期。
59、刘志彪:2009,全球化时代发展经验的系统思考与创新——评高波新著《发展经济学:要素、路径与战略》,《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0、周彩霞、刘志彪:2009,基于官民关系视角的环境要素供求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3期。
61、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9,外包、创新与工资不平等,《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2期。
62、张杰、刘志彪:2009,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与中国企业升级,经济管理 2009年02期。
63、刘志彪:2009,国际外包视角下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09年01期。
64、陈柳、刘志彪:2009,转型期核心员工的离职创业行为与家族制企业,《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65、张杰、刘志彪:2009,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述评,《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1期。
66、江静、刘志彪:2009,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华文摘》2009年22期。
67、刘志彪:2008年5月2日,冷静思考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复杂形势,《中国教育报》 2008年5月2日第3版。
68、刘志彪:2008,生产着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
69、刘志彪、张晔:2008,苏温模式的未来命运,《中国经济报告》第7期。
70、张杰、刘志彪:2008,收入分配机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州学刊》第1期。
71、高煜、刘志彪:2008,“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价值链视角的深度解析,《中国国情国力》第1期。
72、高峰、刘志彪:2008,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河北学刊》第1期。
73、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8,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74、张杰、刘志彪:2008,需求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基于收入分配视角,《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
75、高煜、刘志彪:2008,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FDI升级的困境与突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76、刘志彪:2008,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77、高煜、刘志彪:2008,改革30年我国产业发展演进的历史回顾与前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8、刘志彪:2008,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方式的转换——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为例,《产业经济研究》第4期。
79、刘志彪、张少军:2008,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学术月刊》第5期。
80、张杰、刘志彪:2008,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当代财经》第9期。
81、陈柳、刘志彪:2008,人力资本型员工的创业行为与产业集聚生成机制,《产业经济评论》第3期。
82、高煜、刘志彪:2008,产业承接背景下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问题、机理、对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83、张晔、刘志彪:2008,外资代工型增长模式——以中国苏州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0期。
84、高煜、刘志彪:2008,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改革》第1期。
85、高煜、刘志彪:2007,《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经济管理》2007年第15期。
86、刘志彪:2007,《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依附经济”趋势》,《中国经济报告》第4期。
87、江静、刘志彪:2007,《提升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88、江静、刘志彪:2007,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商品价值链视角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
89、陈爱贞、刘志彪:2007,中国行政垄断: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载体的泛化趋势,《经济评论》第6期。
90、刘志彪:2007,《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评介,《江海学刊》第5期
91、刘志彪:2007,欧共体一体化对长三角的启示,《今日浙江》第3期。
92、刘志彪:2007年,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
93、刘志彪、吴福象:2007,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型企业竞争战略,《学习与实践》第1期。
94、刘志彪:2007,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
95、刘志彪:2007,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96、刘志彪:2007,全球价值链中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97、江静、刘志彪:2007,服务业外包:深度开放中的产业新选择,《学海》2007年第5期。
98、刘志彪:2007,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学术月刊 2007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99、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7,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00、张杰、刘志彪:2007,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转载。
101、刘志彪、江静:2007,以产业分析为基点 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102、刘志彪、张晔:2006,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比较与升级的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03、刘志彪:2006,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4、刘志彪:2006,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与技术政策,《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第3期。
105、刘志彪:2006,从代工到品牌创新战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年第3期。
106、刘志彪:2006,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7、黄德春、刘志彪:2006,开放型产业集群形成中跨国公司的作用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08、刘志彪:2006, 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被《新华文摘》2006年的期全文转摘。
109、周彩霞、刘志彪:2006,利益与风险偏好差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及对策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10、陈柳、刘志彪:2006,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11、刘志彪:2006,经济全球化中的城市功能变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机遇,《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12、陈柳、刘志彪:2006,代工生产、自主品牌与内生激励,《财经论丛》2006年第5期。
113、陈柳、刘志彪:2006,国外科技型员工创业行为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6期。
114、江静、刘志彪:2006,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115、陈柳、刘志彪:2006,市场竞争、竞争阶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
116、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1期。
117、刘志彪:2005,长三角与珠三角大比拼 拼出新格局,《投资中国(台湾)》2005年大陆经济趋势报告。
118、刘志彪、高传胜、吴福象:2005,南京工业二元结构与国际化突破战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19、刘志彪、张晔:2005,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的案例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120、刘志彪:2005,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21、张晔、刘志彪:2005,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
122、刘志彪:2005,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23、高传胜、刘志彪:2005,“林杨之争”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学海》2005年第5期。
124、刘志彪:2005,省际竞争、制度改进与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5、刘志彪:2005,对开发沿海经济带的若干战略剖析,《宏观经济观察》2005年第3/4期。
126、刘志彪:2005,国际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必由之路,《文汇报》2005年3月29日第5版。
127、高传胜、刘志彪:2005,以国民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观,《南京大学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摘登。
128、刘志彪:2005,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理论与政策取向,《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分别全文复印。
129、刘志彪:2005,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国际制造中心的制度设计,《南京大学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zhonghuaqin li>
- mengyan11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南京大学 产业经济学 刘志彪教授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