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经济增长方式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1]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增长方式。由于不依赖技术进步,表现在投入产出比上的效益指标没有明显的提高;集约型增长方式指的是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老实现的增长方式,表现为投入产出指标的不断提高。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 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这种转变是渐进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全局性的,不排斥某些地区、城市企业在某些条件下实行粗放型增长。各地区和城市受其所处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就业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步调一致。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2]编辑本段回目录

   那么,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各国的经验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物资利用率,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同时,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含量,节约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科技进步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因此,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前提。当今业已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都具有了较高的科技水平,并且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1956年,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提出了把发展科技作为经济集约化增长的重要战略方针。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达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充分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这正是日本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1955—196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近10%,其中,56%源于设备更新、改造所实现的效率增长,44%则是由于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所致。

  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它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较高。据统计,当时,美国的小学、中学入学率为80%;德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入学率分别为69%、69%、6.1%;日本的这一数字分别为99%、86%、4.7%;新加坡分别为107%、55%、8%;韩国分别为108%、86%、38%。正是这种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保证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

  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因而完善市场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市场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竞争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可见,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2] 编辑本段回目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原油需求大幅增加,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并持续保持高位,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使我国经济面临不稳定的发展环境。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也在增大。面对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要实现我国经济安全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的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出口增幅迅速提升,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国际分工位置和产品附加值,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发展道路,否则能源、资源将加速枯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1年,GDP就会增加9%。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他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注意的问题[2] 编辑本段回目录

  1.努力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2.在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同时,在中国要继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便更多地吸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

  3.注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4.协调要素在部门、地区间的配置,以便取得优化产业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宏观效益。

  5.防止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式的波动,使投入产出效益逐步稳定提高。

  6.以体制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回目录

  1. 1.0 1.1 1.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2.0 2.1 2.2 钟芸香.《人民日报》 (2006-05-12 第08版)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银行 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 产出弹性 产品 产品质量 人力资本 企业 劳动生产率 原材料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