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消费主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而消费主义就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来源 编辑本段回目录
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经济因素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
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3)哲学因素
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西方哲学在发轫之初就与东方哲学大异其趣。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
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xiashi1988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