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凹地效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凹地效应凹地效应
凹地效应“凹地效应”,又称“凹地聚集效应”,现在通常所说的“凹地效应”就是指某个地方具有某些特征或优点,从而对某些事物产生一种吸引力,导致这些事物向这个地方聚集。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凹地效应凹地效应

凹地效应凹地的特性是聚势,人生聚势的结局就是处世成功。如果你想拥有好人缘,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聚集一批好朋友,那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片“凹地”。

一个人只要具有“凹地”特征,就能聚集人气,自然有贵人相助。想做一片聚人气的“凹地”当然也要具备几个要素:

一是谦虚。不耻下问、不骄不躁、不矜不伐、深藏若虚、洗耳恭听、虚怀若谷、择善而从……在中华文字中如此表述谦虚的词很多。在现实生活中,谦虚谨慎者往往能够顾全大局,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严以律己。在胜利、顺境、成绩面前,谦虚犹如一个冷静的使者,教人自省自问,与心灵对话。

二是包容。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包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这句话一语中的,让人不得不佩服林肯的胸怀。

对手有时候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能否包容,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

三是聆听。有的人很受人欢迎,人人都喜欢与之结交。这种人往往人缘特别好,凡事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他们非常善于聆听。多听有助于信息的搜集、人事的观察,还可以避免因多说话而造成的差错,是现代人重要的修养之一。学会聆听是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宝,认真地聆听别人,直到他们把话说完。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效果 编辑本段回目录


凹地效应凹地效应
中国投资“凹地效应”凸显

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历时4天,落下了帷幕,大会期间投资和贸易洽谈活跃,各成员单位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1068个,总投资金额216.56亿美元,利用外资150.76亿美元。作为中国惟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其丰硕成果,彰显了“投洽会”独特的魅力。

三支点稳固“投洽会”地位

“招商引资”堪称十年“投洽会”不变的主旋律。在“投洽会”初期,“引进来”是“投洽会”的主要使命。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从第五届“投洽会”起,推动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成为主题之一。到第八届“投洽会”,又首次为“第三方”多向投资搭建平台,参会各国可以在“投洽会”期间与中国以外的第三国或地区签订投资协议。可以说,“引进来”、“走出去”、“第三方”多向投资,如三个支撑点,让“投洽会”可以稳定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而让“投洽会”稳定站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扩大与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而“投洽会”就是投资中国的桥头堡。众多投资者已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依然是外国投资的一片热土,投资中国,就意味着在投资未来。

“投洽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世界各地企业家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建立了一个窗口,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家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座讲坛,开辟了一条渠道,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双向投资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正如本届国际投资论坛的主题所指出的那样:推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成为时代要求。中国将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吸收外资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对外投资也是中国开放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推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不是单向的,中国确实要“引进来”,也必须“走出去”。“投洽会”的两个主题,“引进来”和“走出去”,可以看作是这个通道或者桥梁的两端。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日趋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坚实。

中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的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海峡西岸”已经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新的版块的诞生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新的角色。

从人追钱到钱追人

凹地效应“投洽会”吸引众多投资资本,既体现了其自身的魅力,也悄然反映出一个现实,在今天的中国已出现了
凹地效应凹地效应
资本过度,中国市场正在从资本短缺时的人追钱,向现今的钱追人转变。

本届“投洽会”共有四百多家投资商前往报名“投洽会”,其中,境外投资商达到160多家,包括33家投资基金会。在境外投资商的行列中,人们能够找到掌管有180亿美元的凯雷基金,以及欧洲最大的基金之一的英国3I基金、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等“资本大鳄”的身影。此外,现身对接会现场的还有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银行巨头。

国内投资界的行业“领头羊”,更不会错过这场“家门口”的资本盛宴。本届大会吸引了境内投资商65家、投资基金78家、上市公司60家、品牌连锁55家,以及“走出去”的投资商108家。国内金融业巨子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保险等也在其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际资金已开始涌入中国,目前国外有50亿新募集基金专门投资中国,中国已由资本短缺向资本过度转变。现在是好项目少了,钱多了。好项目的成了香饽饽。

本届“投洽会”项目对接会着力创新、注重实效,成为投资项目孵化的最佳平台。在“引进来”项目对接会上,成功撮合6000多场次,当场签约50项,金额达19.48亿美元和2.9915亿元人民币,达成投资意向643项,金额达235.7亿元人民币;在“走出去”项目对接会上,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92个机构设立洽谈台,324家中国企业入场对接,当场签约9项,达成意向58项,金额达4.9亿美元。

外资眼睛“瞄”上中国金融业

外资眼睛“瞄”上中国金融业并购、产权交易,美国老虎基金“直扑”中国项目“觅食”;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等国际银行巨头则把眼睛“瞄”上了中国金融业。

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金融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经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按时甚至部分提前兑现了金融业的开放承诺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中国银行业正在深化的改革是中国20年来最深刻的一次经济改革。从1998年开始国家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注资,从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到改制、上市,都只是手段,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真正的现代银行。目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上仍然存在“官本位的激励机制”、“出资人存在严重的角色冲突”、“没有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等“软肋”,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产权改革,对推动国有银行彻底改革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有长远意义。国外和国内金融巨头来“投洽会”,正是寻找合作的商机。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中国因素”愈发显著,无论是大宗原材料市场还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世界金融市场影响越来越大,比如中国的宏观调控举措、加息及人民币升值等均引发了全球金融商品市场的波动,中国在钢铁、氧化铝等过热行业施行的紧缩性政策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际相关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而“投洽会”凸显国际性、权威性和实效性,来自五大洲的投资商目的在于掘取“信息之金”,把握国际投资“风向标”。

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积极合理吸收外资,有效弥补了中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走出去”显示了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决心。一个“引进来”,一个“走出去”,“凹地效应”凸显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凹地效应”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