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产生式迁移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产生式迁移理论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1990)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产生式迁移理论的阐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的不同在于,桑代克认为产生迁移是由于两项学习之间共有的S—R联结及数量,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

  而安德森认为产生迁移是由于两项学习之间共有的产生式及数量,如掌握了1/2+1/3的算法,可对解答1/4+1/5起到促进作用,原因是这两个算式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两种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即导致先后两项技能学习时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应用它们共有S—R联结的数量来解释,而应该用它们之间共有产生式数量来解释。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产生式迁移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