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智库外交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智库外交,所谓“智库外交”,是以智库为主体、智库之间的国际交流;是以外国智库为对象与目标的国际交流,包括由本国政府官员到外国重要智库进行专题演讲,向外国智库派出访问学者等。
智库外交-概述
美国华盛顿智库代表团智库外交,所谓“智库外交”,大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智库为主体、智库之间的国际交流;二是以外国智库为对象与目标的国际交流,包括由本国政府官员到外国重要智库进行专题演讲,向外国智库派出访问学者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于2009年的3月20日,呼吁各国开放市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并且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之呼应,2009年7月4日的闭幕式上峰会发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北京倡议》,提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谋求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各个国家都会以自己的法律制度,在框架下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要经济全球化继续,这种摩擦就会继续出现,而通过智库间交流被视作消弭此类摩擦的一种新尝试。对反贸易保护主义倡议的另一种解读,是中国政府着眼未来新的全球金融秩序,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努力。

智库外交-重要意义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主要智库的集中地,智库又称思想库,不仅是美国政策思想与对外战略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美国社会与政府(包含行政与立法)之间的纽带与旋转门。专家学者在智库与政府之间来回穿梭,今天的政府官员与政策制定者,往往就是昨天的智库专家;而今天的智库专家,很可能明天就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执行者。美国的智库为数众多、机制成熟,对政府决策与公众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在美对外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因此,有关国家与地区相当重视对美智库的研究与交往,有意识地把“智库外交”纳入对美外交之中,长期经营,以图影响美相关决策。

美国智库的国际化与全球化程度很高,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智库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外交舞台,有时甚至还是外交斗争与较量的阵地。在智库举行演说、作报告,及时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或中国研究机构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听众,给外界留下深刻与良好的印象,有助于主动塑造与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加中国政府及其政策的透明度、亲和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也有助于增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尊重。

智库外交-中国因素 对美国智库业的兴旺发达印象深刻,但也强烈地感受到,与“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照,在美国智库中的“中国声音”、即来自中国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的声音仍然相当有限,与日本、韩国等邻国相比,这一情况很是突出,值得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谓来自中国的声音不大、不响、不够,主要指由中国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来美国智库作报告、进行主题发言、担任主讲人的非常少,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候、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凸显时,难以及时与充分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与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实际发挥的国际作用相比,的确很不相称。就近期而言,似乎只有中央外宣办蔡武主任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作过一次关于我和平发展道路的主题演讲。
智库外交-存在问题 1、相关实力与水平的相对欠缺,尤其是比较缺乏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听力、快速反应、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国际问题本身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准确把握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智库代表团

2、主观认识上对智库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放在与政府打交道上,缺乏“智库外交”的意识与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缺乏必要而充分的投入与扶持;

3、思想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行胜于言”,“沉默是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仍然不太习惯于对外“推销”自我;

4、体制机制制约与交往渠道不畅的原因,包括在人员与项目申请、审批、派出、接收等方面有待加强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欠缺与美国智库的对接交流,国内智库运作模式的封闭陈旧,国内智库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还很不够;

5、对外交流无的放失、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得要领、事倍功半,不少项目停留于低水平重复上,收效有限。

智库外交-巨大潜力 “智库外交”不仅是大外交的重要环节,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也是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多方搜集情报、准确研判形势、及时制定有效对策的重要渠道,更是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锻炼队伍的重要方式。面对“中国因素”日益突出与“中国声音”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有关部门应增强“智库外交”、尤其是对美“智库外交”的战略意识,将其纳入大外事、大外交、大外宣之中,有的放矢、加大投入、长期经营,以尽快跟上去、见成效。

1、加大对中国对外智库及其人才的资助支持,建立与完善从事“智库外交”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机制,对中国智库外派人员增加经费补助;
智库外交

2、作为中国开展“智库外交”的主力军,国内相关智库应完善与美国主要智库之间的交流机制,包括相互派中短期访问学者、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研讨等,进一步增强合作实效;

3、国内各有关部门应及时与定期、不定期地派高级官员来美国重要智库进行专题演讲、“作报告”,就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外交、中国政治经济的重要举措等,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朝核”问题等,主动对外阐述,不仅及时沟通、有效增信释疑,而且不断改善中国在外界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增加“中国声音”,准确发送中国的观点与主张,增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效减少对华疑虑与担忧。

4、国内相关政府官员对美国智库演讲,不能光停留在我大政方针与大原则上,还应更多触及中国面临或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加重视对方听众的感受,增加演说、研讨的现实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大而化之,从而改进与增强“智库外交”的成效。
智库外交-峰会议题 峰会的主要议题是全球如何走出金融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之策。应邀人员中不仅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等各国前政要,还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桑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努斯、蒙代尔等国际知名经济学者人。

峰会是它首次在全球范围内亮相,人们更习惯于将其称为“国经中心”,前者被看作民间智库,而后者被认为是官方智库的代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还被赋予更多“经济外交”的使命,它把30多家国际顶级智库、100多名各国前政要、诺贝尔奖得主、全球500强CEO请到了北京。 智库外交-主要职能 与社科院、国研中心等长于经济理论、国内经济研究不同,国经中心显然更注重国际经济,结合国内经济走向展开对策性研究,而众多在部委担任要职的官员则可以把握火候将研究成果直接报送中央高层。 新成立的国经中心在资金来源上,除财政拨款500万元开办费外,还以基金董事会的形式吸收国企、民企、外企等资金,以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尽量使“研究成果不受任何赞助方的影响,也不会为哪家企业说话”。

一个现象颇具意味,为突显这一“民间”色彩,此次峰会的举办地点既不是传统的国务院大礼堂,也不是“老面孔”钓鱼台国宾馆,而是在更具商务与外交色彩的中国大饭店。长期对智库研究,同时也是一家民间智库负责人的仲大军认为新亮相的国经中心依旧 “官方”色彩浓厚,“筹集的大多是国有资产,从人员到模式和社科院并无区别。”仲大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峰会上声音众多,但是中国民间的智库却整体缺席。

智库外交-智库类别 根据资金来源,当前中国的智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专门成立的机构;第二类是独立经营的民间智库;第三类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第四类是挂在大学名下,由国外资金资助的智库。独立性是每一家智库所追求的,但资金却决定了智库所能提出的观点。
智库外交

智库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可言,在智囊团你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但实际上你不是完全独立的,因为智囊团也经常受制于某些利益集团。但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可以保持较高程度的独立性。民间智库很弱小,影响力也小。人员比较少,设备也比较差,虽然有时候研究成果不错,但是没有市场模式,研究出来的东西没人买。 国经中心试图做一些新的尝新。美国政府很多高级官员来自于智库,卸任后又重新返回智库。基辛格进入白宫前曾任职于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而离任后又回到智库工作。这种政要与研究者之间变换这种模式如同‘旋转门’,使智库真正游刃于政界、商界和学界,对政府决策、公共舆论有直接影响力。

智库的声音有时更具说服力,而中国多年来缺少政府之外的智库与国际智库沟通,急需建立这一全新的公关渠道,塑造中国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的未来角色不会局限于智囊团,“交流”二字透露出的是更多的经济外交信号。仲大军认为,“向外推销中国模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北京倡议》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智库外交”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