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摘要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论是中高考的送考大军,还是新生上大学的“送学团”,都成为我国的一大特色。虽然现在入学程序越来越简单,但是“送学团”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每年各高校开学之际,几千名新生连同比他们数量还要庞大的陪送队伍,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送学团-背景 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生报名在央视《东方时空》最近的一份调查中,在“你送孩子报到的原因”一项中,“想去孩子读书的学校看一下,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环境”的家长,占到73%。“如果不是上大学,而是孩子第一次出门远行”,有一半以上的家长不会送。另外有85%的家长认为,上大学和成家一样,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此看来,送考、送学与现代家庭的特点,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关系密切。
多数家长都表示,送孩子上大学并非骄宠他们的表现,也不能说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太弱,只是有些不放心他(她)一人远行。学生周桓的妈妈说:“孩子上大学意味着她已成年,以后该怎么走,就靠她自己了,我们只能送到这里。”
有一位家长说,国外,当家长被邀请参加孩子的入学典礼或毕业典礼时,荡漾在他们心中的,一定是强烈的自豪感。孩子感谢父母,父母备感欣慰。中国虽然没有这样的仪式,但是“送学”在一些家长心中,相当于一个神圣的典礼,一个标志着孩子成人的典礼。
送学团-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年来,高校相继采取了银行卡缴学费、派专人专车去车站迎新、校内设立被褥售卖点等措施,新生几乎只用带一张银行卡和一箱衣物便能直接到校报到。可报到形式简便后,送孩子报到的家长却一年比一年多,甚至“送学团”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每年各高校开学之际,“送学团”现象俨然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送学团”前呼后拥的背后,许多十七八岁、不敢独自出门远行的大学生的面孔和身影,也看到许多越来越扭曲的“父母心”。在“七位亲人携十箱行李护送大学新生入学”之类的“送学团”中,虽然有家庭庆贺的因素,也有家庭旅游的原因,但从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扛着行李跑前跑后的情形来看,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极致。
送学团-家长心声 编辑本段回目录
住在校方免费提供的室内大地铺上的学生家长每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中,学校都会建议新生自己来报到,不要家长陪同,但是在现场,新生自己来报到的几乎没有。当家长被问到为什么非要陪孩子来报到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出这么远的门,我们不放心。”
除了为孩子的安全着想,一些家长也怕学校报到手续繁杂,而自己的孩子又没出过门,担心孩子自己来连话都问不上。还有的家长也表示知道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这是孩子大学期间自己最后一次为孩子忙前跑后,怎么能够不尽心?
送学团-评价 编辑本段回目录
送学团西方有句谚语,“独立飞翔的鹰才能搏击风浪”。正是对于这种理念的崇尚,家长轰轰烈烈送子女入学的景象在西方国家根本看不到;而在我国,古人年近弱冠就可以独自远行。与此相比,今天我国的家长们信奉的却是“百般呵护”和“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关于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做”却被爱子心切的父母们遗忘了。
诚然,爱护子女没有错,但是爱过头了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当家长后退一小步,孩子便会前进一大步。如果家长们永远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唯恐其受到风吹雨打,到头来恐怕只能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发出“教育很失败”的感慨了。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