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湖北大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湖大名片 编辑本段回目录

湖北大学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地处华中重镇、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属一类重点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历史溯源于1931年创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先后历经了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1984年改制为湖北大学。

 

 

 

 

 

 

中文名:湖北大学                                  外文名:Hubei University
 简 称: 湖大 校 训: 日思日睿、笃志笃行  
 创办时间: 1984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吴传喜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硕士点:125个 博士点:9个
 院 士: 2人  主要院系: 文学、历史文化、商学、政法与公共管理、生命科学


     

     

    

    

学校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3个校区,占地2300亩。武昌主校区位于武汉市内环线沙湖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湖北大学        湖大校徽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3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9人,“楚天学者”29人,正、副教授659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47人。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有全国模范教师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63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现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5个学科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0个(覆盖6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0个,26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107个硕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学校在新型材料、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精细化工、基础数学、专门史、伦理学、教师教育、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6年,生命科学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早稻新品种“两优287”被农业部评定为超级稻,填补了我国杂交早稻无国标一级优质米的空白。2007年,“楚天学者”李代芹教授有关蜘蛛行为的论文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实现了湖北省属高校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有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学校的五人制足球队自2003年以来连续7次获得全国冠军。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训秋,湖北省副省长李宪生、张岱梨、赵斌,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原广州军区副政委、空军中将朱永清,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著名雕塑家、韶山毛主席铜像作者程允贤,著名歌唱家、《康定情歌》首唱者喻宜萱,著名剧作家、《洪湖水浪打浪》作者张敬安,“长江学者”谈胜利、刘昌胜、武利民、陈佺,“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范春歌、刘枫等都是湖大校友。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常年互派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互派学生进修和攻读学位。学校现分别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是湖北省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最早、也是最多的省属高校。
湖北大学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先后三次为学校亲笔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中国工程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等一批领导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新的历史时期,湖大人将秉承“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和以“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为基本特征的“习坎”精神,继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走内涵发展道路,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学。目前,湖大在湖北省省属重点大学中排名居于首位。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二,湖北省第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三。

科系设置 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湖北大学拥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历史文化、商学、政法与公共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教育、体育、艺术、外国语、哲学等15个院,另设有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知行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2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以及3个工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金融学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翻译硕士),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哲学),拥有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覆盖6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10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6个。
  

湖北大学二级院系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校本部(武昌学院路)设有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另设有
  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培训学院
  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
所办独立学院(位于汉口)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本部师资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湖北大学(本部)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8人,校内特聘教授3人,“琴园学者”特聘教授50人,正、副教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近300人。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10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7人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 28人和14人分别入选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30人曾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8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

重点学科(省部级)编辑本段回目录

专门史(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是“八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有成员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名。该学科坚持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积极服务于湖北经济文化建设,在整体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研究、湖北区域文化研究、电视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企业文化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已成为国内文化史研究的重镇,在海外也有较大影响。其代表性成果《中华文化史》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一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代表了当前文化史研究的前沿水平。《中国社会史论》被专家评价为“是一部继往开来的跨世纪的著作”,《光明日报》社为其出版专门举办了座谈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也发表了有关信息。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八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学科共有教师31名,其中教授(研究员)1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名,讲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4名。该学科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聚合物试剂及其应用研究、应用有机化学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在聚合物试剂和昆虫性信息素的合成研究和聚合物乳液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在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该学科承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在深入进行各专业方向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其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精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领域成功地开发出WHP03自交联型粘合剂,WH-904丙烯酸酯阻燃灌封胶,DK-880系列低温胶,DK-883印花胶,高速卷烟胶、净水剂、纺织染料、高强度多功能鞋用胶粘剂等产品,通过技术转让,搞活并扶持了一些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学
  生态学是“八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有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55岁以上的1人,46-55岁3人,36-45岁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6-55岁3人,36-45岁3人,36岁以下2人。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动物 生态、植物生态、环境生态、区域生态及数学生态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先后 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省计委省农业区划委农业资源区划成果 一等奖及二等奖、省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部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其在蜘蛛生态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联合的优势,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应用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八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另有1人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0岁以上的教师5人,40-50岁的教师6人,40岁以下的教师3人;担任博士生导师者1人,被评聘为校内特聘教授者3人,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1人,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该学科在唐宋诗词、先秦汉魏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及辞赋学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湖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曾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该学科拥有丰富的人才优势,为国家文科基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有的学术队伍人员年龄较轻,大多数成员在40岁以下,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年龄在36-45之间有4人、45-55岁之间有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5岁以下1人、36-45岁之间有10人、45-55岁之间有4人。该学科在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自1991年以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级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近几年来,该学科人员共出版专著6部,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7篇、国内核心期刊34篇,通过省级鉴定成果8项,其中4项在国内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累计新增产值近亿元,为我省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是“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包括微分几何与数学物理、另形与小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分析及其应用、代数学5个主要研究方向。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博士与博士后10人,在职博士生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111”人才工程的1人,国家及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二、三梯队学术带头人5人。该学科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代数学、几何学、函数论、分形与小波、概率统计与微分方程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获得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八五”以来,基础数学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含合作项目),国家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委基金项目1项,“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1项,省教委重点资助项目多项,省科委基金项目7项,武汉市“晨光”基金项目2项,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杂志和全国性学术刊物上的高质量论文被SIC收录10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撰写出版书籍10多部。多次荣获各级各类奖励。
材料学(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学科是“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结合我省高分子材料工业的特点,选定了精细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金、聚合物乳液三个主攻研究方向,并将精细高分子材料放在重要地位。该学科现有科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8人,助教和助工4人。“八五”期间,该学科在3个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4本,鉴定转让成果12项,有10项成果17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一大批新的精细高分子材料如多种胶粘剂、柔软剂、防水剂、净水剂通过鉴定、转让,部分 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聚合物乳液研究成果为国际、国内同行所瞩目,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该学科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是中南地区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于权的单位。
世界经济
  该学科是“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在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与投资4个研究方向有一定实力且相对稳定。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5人,教师4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名,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成果颇丰;出版各类著作、译著、教材共50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项。目前该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衡建模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王少平6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另外该学科点还与美国曼菲斯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世界银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外教研机构建立了固定的协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已形成了马恩列斯思 想与实践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 研究方向。该学科共有教师39多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学科带头人俞良早教授多 年来从事列宁理论与实践研究。该学科承担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课题2项,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4项。该学科获 湖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等多次。近年来,共出版专著、著作、论文集和高校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摘要。此外,该学科多次获得各类奖励。同时该学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关人员有目的、经常性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多次出席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
材料物理与化学
  该学科是“十五”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及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经历。现有成员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毕业生7人,硕士毕业生8人。该学科在硅酸盐材料与化学、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功能陶瓷薄膜、凝聚态理论4个稳定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该学科硅酸盐材料与化学中新型、特种水泥,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特种混凝土材料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铁电压电材料中大功率压电陶瓷材料、大功率压电陶瓷变压器、压电超声马达、压电变压器系列高压电源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领先或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功能陶瓷薄膜中金属醇盐原料的制备、KTN、PT、BT铁电薄膜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材料物理中孤子理论研究已进入国际研究前沿水平。该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重点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40余篇,有1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学科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是“十五”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成员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 师5人,博士毕业生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该学科在随机分析及其应 用、分形几何、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优化与控制、代数密码、微分方程及其在金融、生物中 的应用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随机分析、分形几 何、微分方程与算子半群等方向在同类学科中有一定的影响,有其特色。在大偏差、分形、 算子半群等方面有出色成果。在金融数学研究方面亦有一定基础。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被SCI:、ISTP收录论文10篇。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该校“十五”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教师35人,其中教授3人、副 教授5人,讲师1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省、市政府专项津贴3人,省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该学科起步早,基础好,已形成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合金、聚合反 应与聚合方法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轿车转动轴“EP/DM/PP ”热塑性弹性的应用开发、聚合物乳液合成的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显著特色,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人才基金,省基金、省市攻关课题10余项,省内外企业委托实践课题3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市级大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
遗传学
  遗传学是“十五”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学科成员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博士毕业生2人。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已经形成植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在国内外居先进水平,水稻新品种选育居于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果蝇细胞及分子遗传研究居于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九五”攻关项目、国际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省重大攻关项目1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十五”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成员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博士毕业生4人,硕士毕业生10人。该学科在尔雅研究及辞书编纂、湖北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典籍文化诸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在同类大专院校中处在领先地位,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全国高校古委会大、中型古籍整理规划、研究项目10余项,整理出版了《尔雅诂林》、《汉语大字典》、《汉语成语大字典》等重大文献著作,开创性地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北魏佚书考》、《注释学纲要》、《词典学论文集》、《中国古籍书名考释》等。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国家古籍整理简报等二十余家报刊对该学科的建设及其成果有介绍和评论。省内几家电视台、广播台多次宣传报道过本学科的研究工作者。
伦理学
  伦理学是“十五”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毕业 生9人,硕士毕业生3人。该学科在理论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文艺理论学诸方向有显著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其中西方价值理论和西方价值观念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基金2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价值论与伦理学丛刊》等专著20余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学术团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水浒》学会
  中国《水浒》学会于1987年11月成立,多会长吴晓铃,副会长刘世德、张国光、袁世硕、郭豫适,秘书长李悔吾。次组织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型学术讨论会出版了《水浒争鸣》5辑,约300万字。积极探索学会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中国《水浒》学会创办了武汉水浒文化发展公司,并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等共同联合开发筹建中华水浒城。。学会挂靠在湖北大学,学会下设秘书处(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文学院),处理日常事务。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即以原由湖北省《水浒》研究会主办的《水浒争鸣》作为自己的学术刊物。
  中国辞书学会
  自1992年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北京、广州分别举行了中国辞书学语言词典专业委员会、辞书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双语辞典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成立了中国辞书奖首届评委会、中国辞书奖励资金集资委员会,草拟了《中国辞书奖励资金条例(草稿)》和《中国辞书奖评奖条例(草稿)》。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文学院。
  全国地方综合大学宣传思想工作协作会
  中国拉美史研究会
  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是由北大、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和我校等单位倡议,于1979年12月正式成立的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有会员400余人。1992年10月,由该会联合其它5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在京共同主办的“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盛况空前,反响强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曾对此作过专题新闻报道。研究会编辑出版会刊《拉美史研究通讯》,共编印了28期,其中许多文章和资料被国内的其它刊物引用和介绍,为学术界注目。设学会秘书处设在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
  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的前身是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湖北分会,1992年,学会改名为“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并在省社联和省民政厅注册登记。学会自成立以来,举办了4次大型学术会议,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三国演义〉与荆州》论文集,并校注了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学会还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参加了蒲圻修建赤壁陈列馆的论证和江陵三国公园建设的论证;担任了《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3组、第4节说明撰写工作,并考证了各枚邮票故事发生的地点;参加了《三国演义》电影剧本研讨会和电视连续剧的评论活动以及全国其他 省举办的《三国演义》研讨活动。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文学院。
  湖北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
  湖北省国际共运史学会于1980年成立,主要组织有关国际共运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活动,举办和参与举办了数次重要的学术理论研讨会。1993年底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举办了“国际共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几年来,学会共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法学院。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5月,是一个全国性的二级学会,包括4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全国各地会员200多人。该学会每年开展一次全国性活动,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教育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增强全民 族的生态环境意识,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为了在学校加强生态经济教育,并将这种教育向社会普及,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城乡应建成由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该学会秘书处设在商学院。
  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
  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8年3月,隶属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自成立以来已召开了8届学术年会。学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和繁荣领导科学、如何提高领导水平、如何加强领导科学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后组织出版专著近20部。研究会是全国唯一一家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有会员单位70余家,主办有会刊《领导 科学论坛》。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湖北大学。
  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是研究中小学体育卫生的全省性群 众学术团体,受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湖北省教育学会的双重领导、并为其团体会员。该会宗旨是:团结全省广大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体育、卫生工作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讨中小学体育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校体育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作出贡献。该学会秘书处设在体育学院。
  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5月,是湖北省教育学会领导下进行书法教育研究的一个专业学会,是书法教育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旨在团结全省书法教 育工作者为普及书法教育、促进书法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书法教学质量和民族文化素质。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教育学院。
  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
  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于1991年4月。该会的宗旨是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高全省人民的心理素质。协会充分利用我省新闻机构覆盖面广的优势,除了与国内同仁进行切磋之外,还同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心理卫生学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协会下设9个专业委员会,一个咨询所。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教育学院。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环境地貌研究会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环境地貌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会员包括来自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教授和科学工作者。研究会的任务是组织学术活动,交流研究成果与经验,为发展和提高我国城市与环境地貌科研与教育做出贡献。该学会秘书处设在商学院。
  武汉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武汉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其特点是科技人员多,包括水利水电、钢 铁设计、铁路设计、建筑设计、医疗卫生等百余名专家学者。曾两次举行全国性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哲学问题讨论会”,与武汉钢铁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三峡石岸一期工程接力技术操作方案研讨会”,具有很大影响。该学会秘书处设在哲学系。
  武汉粘接学会
  武汉粘接学会成立于1983年,共举办了4届学术年会,并开展了大量咨询培训活动,建立了学会科研生产联合体。学会在湖北、山东等地举办了13期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达600余人。该学会秘书处设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湖北省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术活动,交流科研与教学经验,为提高湖北地区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作贡献。该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发表了大量论文,仅湖北大学会员发表的论文就近50篇。有的会员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湖北地区经济发 展贡献力量。该学会秘书处设在商学院。
  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会
  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会是在省民政厅注册,受省社联指导和湖北省政治学会领导的独立的社会学术团体,学会由湖北地区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的理论工作者 和实际工作者组成,年龄在45岁以下,以中级职称为主,部分具有高级职称。学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本着务实、创新的态度,开展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每年开展一次学术年会,曾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若干项,取得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法学院。
  中国逻辑学会符号专业委员会
  挂靠我校的中国符号学会专业委员会(原名“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10月,现有会员240多人,分布于全国各高校或研究单位,他们大部分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要从事逻辑符号学的研究,1992年主办过东亚符号学研讨会第一次大会。几年来,该会除会员个人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论文外,学会也组织出版了一批论文集和译文集,例如,《逻辑符号学论集》、《语用学与自然逻辑》(译文集)、《逻辑语用学和语义学》等等。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文学院。
  湖北省数学情报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数学情报学会湖北省分会
  湖北省数学情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6月,两会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实践工作,编制数学二次文献、进行情报服务等工作。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研究会
  湖北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研究会成立于1978年,该研究会是在我省其他有关的马克思主义学会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研究会,成员多为上述其他学会的领导同志和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研究会显著特点是:成员中领导同志、知名学者较多,年龄普 遍偏大。目前,研究会拥有成员52人,其组织机构是:会员大会、干事会。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法学院。
  湖北省高师成人教育协作会
  湖北省高师成人教育协作会(原名为高师函授教育协作会)于1985年11月成立,其成员由全省举办高师成人教育的有关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共26所院校组成。湖北省高师成人教育协作会是一种“半官半民”性质的群众团体。协作会不仅为省教育厅师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咨询、参谋作用,而且还受省教育厅师训处委托,做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如:制定统一的函授教育规章制度;统一制定函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全省统考;编写全省地方规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举办理论研讨班,进行学术交流等等。该学会秘书处设在成教学院。

治学环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湖北大学濒临美丽沙湖,东接十里武钢,西望黄鹤琼楼,南瞰浩淼东湖,北临滔滔长江,校园内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素以“足球、美女、小吃、图书馆”闻名武汉学界。学校拥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95间多媒体教室、17000余台(件)仪器设备、131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65万册,电子图书达53万册。学校是最早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利用教育网与Internet互联,共享网络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国内外影响 湖北大学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文教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国外及港、澳、台的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驻汉部队以及多个省直厅局参加的湖北大学董事会。现有22个全国性或省级学会(研究会)挂靠本校。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体育、毕业生就业、共青团、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学校曾连续几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现在巴西圣保罗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等校设立孔子学院。

教学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湖北大学已有70余年本科教育、30年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经历,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大校本部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100人。学校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个,创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3个,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6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优质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2005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英语、“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等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5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2004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2万余人,有的已成为政界、学术界、科技界、文化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人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训秋,原武汉市市长、现任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赵斌、张岱梨,文化史学大师冯天瑜,著名雕塑家、文职将军程允贤,著名歌唱家、音乐家喻宜萱,“长江学者”谈胜利,刘昌胜,“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范春歌、刘枫,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等都是我校的校友。

专家编辑本段回目录

  各类专家
  一、国家级专家
  邵常贵(1988) 周积明(1996) 吴传喜(1998)
  二、省级专家
  周桃生(1992) 张洪涛(1995) 柴荔英(1995) 吴传喜(1995)
  涂怀章(1995) 周积明(1995) 陈正国(1997) 王升富(1997)
  何晓明(1997) 刘尊明(1999) 顾豪爽(1999) 孙玉文(1999)
  俞良早(1999) 吴 敏 (1999) 王红玲(1999) 蔡得田(2001)
  郭 莹 (2001) 刘合国(2001) 江畅 (2001) 胡曙光(2001)
  蒋 涛(2003) 贺祥林 (2003) 柳剑平 (2003) 卢朝靖(2003)
  肖 德(2005) 覃兆刿 (2005) 汪前元 (2005)
  三、国务院特殊津贴
  邵常贵(1992) 朱祖延(1992) 周桃生(1992) 蔡得田(1992)
  柴荔英(1993) 涂怀章(1993) 何晓明(1993) 张洪涛(1993)
  周积明(1993) 程时远(1994) 江 畅 (1994) 吴传喜(1996)
  俞良早(1996) 娄兆文(1999) 陈 勇(2000) 徐学俊(2000)
  胡曙光(2001) 王世敏(2001) 葛金芳(2001) 刘尊明(2003)
  严学军(2004) 郭康松(2004) 顾豪爽(2006) 马立新(2006)
  四、省政府专项津贴
  李宗荣 (1996) 吴敏 (1996) 蔡仲林(1997) 马 勇 (1997)
  李落清 (1998) 徐祖顺(1999) 田子渝(2002) 刘川鄂(2002)
  黄世强 (2003) 章天金(2004) 宋克夫(2005)
  五、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
  陈正国(1994) 叶楚平 (1995)
  注:以上名单为截至到2007年4月在岗人员,材料由校人事处提供

发展之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走科研强校之路,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成绩。湖北大学现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中试基地,办有《湖北大学学报》、《蛛形学报》、《胶体与聚合物》等多种学术期刊。学校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中药现代化技术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奖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3年学校与复旦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类肝蛋白组计划”中的“人类肝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的建立”专题;200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志》项目,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部分科研成果应用于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三峡等重点工程以及汽车、钢铁、化学化工、育种、旅游开发、航天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治学环境优雅。湖北大学占地2300亩,濒临美丽沙湖,东接十里武钢,西望黄鹤琼楼,南瞰浩淼东湖,北临滔滔长江,校园内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拥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95间多媒体教室、17000余台(件)仪器设备、131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65万册,电子图书达53万册。学校是最早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利用教育网与Internet互联,共享网络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坚持开放办学,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湖北大学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文教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国外及港、澳、台的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驻汉部队以及多个省直厅局参加的湖北大学董事会。现有22个全国性或省级学会(研究会)挂靠本校。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体育、毕业生就业、共青团、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学校曾连续几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湖北大学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为学校亲笔题词,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教育部部长周济等一批领导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回首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程辉煌。经过七十余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的历史时期,湖北大学将秉承“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精神,继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走内涵发展道路,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重点大学。

历任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名称
  主要负责人
  任职时间
 湖北省省立教育学院 (1931秋-1936夏、1941秋-1944春)
  院 长
  黄建中 1931秋-1932.6
  罗 睿 1932.6-1933.7
  罗廷光 1933.8-1935.1
  姜 琦 1935.1-1936夏
  张伯瑾 1941秋-1942秋
  陈友松 1943.7-1943.11
  叶叔良 1943.11-1944秋
 国立湖北教育学院 (1944春-1949.5)
  院 长
  汪奠基 1944秋-1947夏
  王治孚 1947夏-1948.5
  王震寰 1948.9-1949.5 
   湖北教育学院 (1949.8-1952.9)
  院 长
  李 实 1949.8-1952.9 
   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1952.10-1954.8)
  院 长
  史子荣 1952.10-1954.8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1954.9-1957.8)
  校长 
  黄 先 1954.9-1957.8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前) (1956.9-1957.8)
   校 长
  李伯刚 1956.9-1957.8
  副书记
  王立中 1957.4-1957.8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 (1956.9-1957.8)
  校 长
  李伯刚 1957.9-1958.8
  党委书记
  黄先 1957.10-1958.8
 武汉师范学院(1958.9-1984.8) 
  院 长
  王宗东 1962.3-1965.12
  余金堂 1966.1-1979.4
  李成文 1980.5-1983.4
  徐章煌 1983.4-1984.9
  党委书记
  黄 先 1958.9-1959.12
  王宗东 1960.1-1962.3
  李 明 1962.3-1963春
  李春鉴 1963春-文革
  余金堂 1966.1-1977.5
  周斌盛 1977.6-1980.5
  李 珠 1980.5-1981.6
  李成文 1981.6-1985.1
 湖北大学 (1984.9-现在)
  校 长
  徐章煌 1984.9-1993.3
  安明道 1993.3-1998.2
  蔡勖 1998.2-1998.12
  吴传喜 2000.1-现在
  党委书记
  徐善广 1985.1-1987.2
  徐章煌 1987.2-1987.11
  李开蕊 1987.11-1993.3
  安明道 1993.3-2000.1
  胡曙光 2000.1-2002.12.
  罗永根 2003.6-2010.5
  刘建凡2010.6-现在

校史简略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武昌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弱,目睹农村凋敝,主张教育救国,以济时艰。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当时学院设有农业学校、农场和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还在校外举办了民众夜校、民众教育馆,馆内民众乐于静听演讲,勤于练习国术,潜心受教,开创了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民众结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消息传到武汉,爱国学生无不义愤填膺,热血沸腾。12月17日,武汉5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20日,在学联的组织下,l万余人参加了游行。21日游行队伍由武汉大学学生带队,22日即由该院学生带队。游行队伍在武汉关上岸,经江汉路,准备穿过法租界进人日租界示威,受到当局的阻止,改由中山大道前进,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25日,武汉被国民党当局宣布戒严。
  尽管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镇压“一二·九”运动,该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并在武汉大、中学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抗日救亡、不畏强权的光辉一页。
  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成立于恩施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该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经整整中断了5年。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复校后的师院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因陋就简,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厂的旧房权作校舍之用,多为木架板构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搭了几间教室,凑合着开学上课。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该院师生犹抱教育救国、卧薪尝胆之精神,不改其志。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
  在回忆这段校史时,陈友松先生是不可不提的。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家贫,学习刻苦,得教会资助方能上学并走完一段学程,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该院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
  陈先生就任院长后,励精图治,矢志扩大本院规模,学院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解聘了对待学生作风恶劣的原训导长,全校师生员工生气勃勃,全校上下充满生机活力。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复楚贺志走他乡”,这有感而发的诗句,真切反映了陈先生当时的复杂心情。
  尽管在任职期间遭受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辞职后的陈友松先生仍然十分关心该院的建设和发展,回联大后,他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重庆四处奔走,呼吁改组本院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极力支持,亦四处奔走,广为号召。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三、抗命请愿与国师回迁武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荆沙古城往昔的繁华已成烟云,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同时碍于交通不便,图书杂志不易购得,名流学者无法延揽,不少教授纷纷辞职。为“改善生活,保证学习”,1947年春,国师学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命请愿”斗争,要求归迁武汉。从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省府请愿,并得到了武大、中华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声援,迫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长赴汉调处。其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为湖北学运史所罕见。
  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学生先期借住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今湖北教育学院),图书仪器随后陆续运回。9月、10月间,学校整体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国师归迁武汉不久,就发生了“八四”事件。7月31日,院方签发空头支票一张,作为学生8月份的伙食费,致使8月1日全院学生断炊。部分学生前往院长王治孚住宅请求合理解决,工竟匿而不见。一学生见蒋介石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正中,气愤之下将其摔碎。事发后,王治孚报告教育部要求解散国师,严惩25名为首的学生。8月4日,教育部电令解散国师。电令到达,师生群情激昂。8日,国师学生自治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报告事实真相,散发《为反对教育部无理解散湖北师范学院,抗议无耻栽诬二十五位同学敬告社会人士书》。17日,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华大学开会声援国师同学。18日,国师教授会作出严正决议,电请教育部收回解散国师成命。9月4日,教育部任命新院长,变相收回成命。不久,法院亦对王治孚劣迹提起诉讼。至此,“八四”事件取得斗争胜利,国师得以生存。
  国师迁回武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一大批学生在频繁的学运中受到了锻炼,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并投奔革命工作,为武汉、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师停办,进行整理,国师教师,或自行联系工作,或由接管部统一安置和调派。在校学生,或参军参干,或转入他校继续学习。图书仪器等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立,到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受接管,计18年历程。18年中,虽经5年停办,几度迁徙,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却培养各类人才1484人。回首18年的风雨历程,学院不因时乖运蹇而败萎,不因反动摧残而丧志,反而愈挫愈勇,艰难向前。
四、湖北教育学院诞生与教师进修学院成立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学院设有附师,另设有附一小、附二小、附三小,为本院师生实习之用,后改为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工人业余学校各一所。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为落实调整方针,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以解决本省师资极其缺乏的矛盾和适应将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当时的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11科,另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政治班。
五、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
  1953年,中央决定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调整工作。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扩充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有条件、有准备地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根据以上精神,我校适时呈请教育部批准将本校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得批复同意。1955年8月,为适应发展需要,师专全部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为适应湖北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并入武汉体育学院);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范学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做出这一决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师专,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二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将师专发展成为师范学院。
  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校园基本建设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斯改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经验日臻丰富,基本具备了高等师范学院的条件。
六、武汉师范学院建立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
  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学院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学院组织机构为二级建制,行政机构设九科三室,即教务科、出版科、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及秘书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院党委下设组织部和宣传部。1958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文革”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文革”结束以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八年规划》(草案)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八年中,前三年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以整顿打好基础为主;后五年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过努力,把学院办成专业齐全、教育质量较高、科研成果较多、名项工作先进的师范院校。围绕八年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开展多层次办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改进领导作风,搞好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另注 (另一所湖北大学):
  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这一所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即现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假如有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文献资料注明湖北大学就应该是指这所学校,勿混淆。
七、湖北大学成立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鉴于省属高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统筹安排和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新图书馆
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黄知真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湖北大学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武汉师范学院成立三十多年来为全省培养大批人才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湖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办好湖北大学做出新的贡献。徐章煌校长代表学校讲话,表示热烈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努力工作,把湖北大学办成以师范为主,文、理、管多学科的开放型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为“湖北大学”揭牌。
  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他 编辑本段回目录

    领导:校长吴传喜 党委书记罗永根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邮政编码:430062
  特色场所、风景:沙湖 琴园
  学生数量 18000余人
  教授数量 在校教职工2000余人
  校园面积 约2300亩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湖北大学”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