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china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China是个“占据着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空间,绵亘了数千年的漫长时间,已经创造和还将创造人类文化奇迹的伟大存在。” —— 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序言》 

    瓷器与China
     China一词,法语是Chine,伊朗语是Chin,阿拉伯语是as-Sin。这些都来自同一个根源:Cina。在新疆出土的古粟特文的文献中,Cina这个词被用来称呼汉人。中古梵文中也用这个词称呼中国,汉译为“支那”。Cin/Cina当是外部世界对中国最古的称呼。
    China一词如何进入英语.似乎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最早指的不是瓷器,而是丝绸。丝绸的发明远早于瓷器,也比瓷器便于运输。瓷器大举西传还是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后。因而,China早先指丝绸是可能的。根据1989年发行的第七版牛津英语词典,16世纪葡萄牙人把瓷器带到欧洲后,瓷器始称为Chinaware,后简称为China。由此看来,China(国名)在先,而China(器皿)是在后的。
     这无疑是洋人对中国文化奇迹的肯定和赞赏。正如古希腊罗马的典籍中把中国称作Serice(汉译:塞利斯,即:丝国)一样。用发明命名的国家,婆娑世界有几何?唯有China。

      孰为“中国”
     20世纪以前,“绵亘了数千年”的中国委实是个没有国名的国家。18世纪法国学者魁奈说:“欧洲人称这一帝国为China,中国人自己并不用此名。他们实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名。”17世纪末,彼得大帝派往清帝国的特使伊台斯则说,对中华帝国,邻近的民族称为Cina或Tsina,鞑靼人称为中国或汉,交趾称为支那,日本人称为唐,其他人则称她为高亚。
     专栏作家都人则用古汉语中的倒置结构,解释中国一词的起源。“中某”结构在古代,一代表“在某之中”。《诗经》中有不少这种倒置现象。例如:“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这里的“中心”,就是“心中”。这种倒置结构,在粤语闽南语中有保留。例如称公鸡为鸡公,客人为人客。由此推之,“中国”即“国中”,即:国之中央,也就是国都。这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
     中国一词出现之始就具有多义性。据台湾学者王尔敏的统计,在先秦古籍中,中国一词出现过172次,意指,或京师、或华夏、或周王室所分封诸国、或中原、或中华。以后随历史的发展,文献中的记载各异,含义也随之演变。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一词在古代文化意义最甚,民族意义较少,国体意义尚无。新疆尼雅出土的汉代丝绸上,织出了鲜艳夺目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8个大字。这里的中国显然不是对国体的所指。
    历史有时是残酷的。国体意义上的中文中国一词第一次正式启用,竟然是在中国近代史最耻辱的一页,1842年《南京条约》上。这不能不是对中国数千年来“联即国家”的家天下王朝制度的冲击。
     “回唐山去!
      冯承钧先生说:世界对中国的称呼,“最古曰支那Cina,随后曰Tabgac(拓跋),最后则曰契丹Kitai,凡三变。”这三变中两变来自蛮族之名.这证明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种民族融合而成。这三变的名称并没有被中国人的先民用来自称。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土、唐山等,才是先民用来有着共同意指的自称。
     中国人明白,“神舟”不仅是“DivineBoat”,而且还是“神州”的谐音。秦字成了China和Cina的词源,是因为秦帝国的影响。强大的唐帝国声誉海外。《明史•外国真腊传》载:“唐人者,诸蕃称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华人在海外聚居地称唐人街,老华侨惦念的是要“回唐山去”。1940年台湾的抗日志士出版的《台湾先锋》写道:“‘回唐山去’,从前是现在也是台湾五百万民众的口头禅。”不管后来中国朝代如何变更,改变不了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可见唐文化对日本影响之深。

       支那与震旦
      支那和震旦,同为出口转内销的对中国的称呼。梵文中还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译做震旦。东晋翻译家帛尸黎密多罗说:“此名与支那皆为秦字的对音。”《易•说卦》曰:“震,东方也。”震旦,即:东方之光。多少世纪以来,支那和震旦一样是对中国的溢美之称。梁启超曾称呼自己为支那少年。
      明治以前,支那一词只是偶尔在日语中出现,那是对Morokoshi的美称。甲午战争后,在“日本胜利,支那败北”的狂呼中,和chankoro(清国奴)一起,“支那”代替了Morokoshi成为日本人对中国人最下作的称呼。从此“支那”成了中国耻辱的代名词。
抗战胜利后,进入东京的中国代表团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外务省,“支那”一词不许再使用。日本外务省不得不下达通知说,“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厌恶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厌恶之名称。”
      如今,支那一词早已从日语中消亡。只有铁杆军国主义者石原慎太郎和丧失民族良心的哈日族彭明敏之流,时而拾起这个牙慧。

    “满大人”和Mandarin
     除秦、唐之外,汉、清为中国另外两个大一统王朝。秦、唐两朝名称与中国或China称谓的关系似无大争议。但汉族的称呼是否与汉朝之名有关,英文Mandarin是否源于“满大人”的问题颇值得探讨。
    秦亡项羽霸天下,封刘邦在汉水为汉王。刘邦再夺天下建汉朝。此时,华夏与蛮夷戎狄的融合经秦代后,在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下继续,此时应视为汉民族之称之始。就是说,汉水之名与汉族之名当有渊源关系。但迟至北齐时代,才在文献上有“汉子”、“汉家”等词语的出现。
    英文Mandarin,香港《明报》《成报》都有文章称是源自“满大人”(满清官员)一词的谐音。但权威的The New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 sh(1998年版)则认为,此词源于印地语Mantri(顾问),16世纪经由马来文和葡萄牙文进入英文。这时“满大人”的先辈正在东北密林里狩猎,还没进关呢。

       Chinese的Chineseness
      不论是上古时的华夏,还是中古时的支那、唐山,以及20世纪进入中国国号的中华,所有中国的各种名号都可译成英文China。在China存在的亘古时间内和辽阔的空间中生活过和现在生活着的人,就应是Chinese。
     什么是Chineseness?从语法上讲,这是Chinese的抽象名词。这个词如何译成汉语:“中国人特性”?“中国人民族性”?“中国人的认同”、“中国心”、“中华主义”,还是“中华文化’?或是中国的“伟大存在”?
     世界上其他的“伟大的存在”,在创造了人类文化奇迹后就不复存在或被外族征服了。玛雅和印加消失了;埃及被阿拉伯化了;希腊被罗马人征服了;罗马帝国解体了;印度文明的发展被外族打断了。中国人的Chineseness以炎黄时期的华夏为起点,数千年来曲折而又顽强地发展着。
    可是,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朝鲜和越南也声称,这个“伟大存在”的称呼是属于他们的。都人在《僭称中华》一文中说,《大日本史》记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上表日主说:“北狄虾夷,西戎华俗……往古以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藤原是第一个宣扬“日本即中国”的日本人。
    之后的一千年里,日本僭称中国的实例不胜枚举。幕府后期藤田东湖高唱:“神州自神州,西土自西土”,以日本为神州,中国倒成了西土。明治维新时日主下令国史局:“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谊,明华夷仙外之辨。”越南和朝鲜的古籍中僭称中华的词语也比比皆是。这说明历史上“中国”的名号在东亚有巨大感召力。
    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台独分子念念不忘的大和旧主长期以“中国”为荣,但这些哈日族却不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china”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瓷器 中国 支那 震旦 Chineseness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