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www.ibeidou.net)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简介 :北斗(www.ibeidou.net) 是一个有大学生建立的独立网站,《北斗》是这个网站制作发行的一份全国大学生网络周刊,创刊于2008年5月5日,以独立多元 自由为宗旨,突出“大学”“青年”“人”三大主题,旗下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所刊载的文章均为在校大学生的优秀原创作品。而北斗是这个团体来自天南海北的成员---一群热爱思考的中国大学生--共同的名字。
“我们得有什么样的自由?”——9月22日,《北斗》编辑之一、来自北师大的乔淼在论坛上对着台下的一众牛人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是由《北斗》、《常道》、《范儿》等大学生独立刊物联合举办的首届草根论坛的现场。秉承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大学生们思想的火花汇聚成一股响亮的声流,让更多的人得以听见。
采摘璀璨的思想之星
10月2日晚,人大西门避风塘,北斗聚会。一个高瘦男生从一桌热火朝天打着三国杀的人群中走出来,他就是薄然,人称“薄始皇”,北斗的创始人。
现在北大读人类学研究生的薄然,彼时是北外西葡语系06级本科生。大一大二,在《校友通讯》做过访谈,为北外的一份学生独立报纸《外域》撰稿,向来关心社会民生的他,也常上网络论坛和朋友们交流。
2008是大事之年,南方雪灾、西藏“3·14”、家乐福事件等在校内网上引起大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好友众多的薄然遍读大家的文章,惊喜地发现:“哇,原来很多大学生都是很有见解的”,遂产生一个想法:“何不创一个网刊,把大家的思想火花都集中起来?”
薄然拉来一帮朋友组成了最初的编辑团队。2008年5月5日,五四青年节翌日,他们在校内网注册了一个公共账号“北斗”,按北斗七星的名字分七个栏目,每天发表一篇大学生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周日“天枢”为社论,周一“天璇”为图说,周二“天机”为专栏,周三“天权”为语丝,周四“开阳”为高论,周五“玉衡”为艺林,周六“摇光”为杂谈,七天汇编成一期电子杂志,名为《北斗》。文章由北斗编辑部在大学生网络博客中筛选,如北斗七星所代表的栏目名称一样,从时评高论到文艺佳作,只要闪耀着可贵的思想火花,且不失偏颇,均有可能入选,然后编辑会和作者联系,取得转载权。
“加了北斗这个校内公共账号,就可以集中阅读这些好文章了”。《北斗》的定位是:一份大学生原创网络文摘。而编辑部也会不时策划些特稿和调查性报道,如昌平区的“黑车”市场调查和国庆大学生方阵专题等。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许多璀璨的思想之星被浩瀚无垠的空间掩埋。北斗要做摘星星的孩子,把思想的精华从信息的银河里采摘下来,重新汇成一股声流,呈献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北斗这个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也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北斗这个平台向校园内外传达自己的声音。”北斗人如此诠释自己的slogan——“摘星星的孩子”。
一开始北斗的关注度并不高,在薄然的牵线搭桥下,北斗与一海外留学生组织“FSMC”开始双边合作,他们在校内有一个群组,点击率当时高达二十多万,为北斗做广告,北斗的关注量一下子大了起来,十个月左右,好友满千人,点击率达三万多,因不断有人申请加好友还不得不另注册了一个小号。
“校内有个圈子,文章被分享,有人加他好友。北斗一出现,就把大家聚在一起了,都是一些思维很活跃的大学生。”薄然说道。海子的一首小诗《北斗七星,七座村庄——献给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后来常被北斗人引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北斗七星”的“七座村庄”萍水相逢,思考着,交流着。
人大08级的林语尘是北斗的读者:“我觉的北斗这样形式的刊物应该越多越好,因为需要这样一个交流的渠道。像大学的BBS,我没上大学前就不知道,而且那里的帖子难保能有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知道一个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平台,知道一些人做基本的筛选,我就会去关注。也乐意去投稿,很多时候一些心情,一些感悟不想写成十分正式的稿子投到正式媒体,贴在博客上也未必能和同龄人交流,北斗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啊。”
网聚人的力量
北斗的编辑团队流动性很大,创刊两年前前后后有200多人参与其中,担任文编、美编、技术骨干,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核心编辑主要有四人:北外的薄然和迦南、清华的姜戬、兰州大学的陈轩。除迦南本科时住在薄然的楼下,其他人都是通过校内网上在北斗的互动认识的。
今年刚从北外法律系毕业的迦南在律师事务所工作,高高瘦瘦穿着大大的西服,有想法,口才佳,用其朋友的话说“气质独特的不像这个时代的人”。偶然的机会,他被朋友引荐到北斗:“很多人初中高中,一门心思学习,我刚到北京接触到这种文化氛围,网络这种庞大信息量,会重新对之前的固有价值判断做出思考,我之前的思维思路,语言体系,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那个时候发现有这么一个杂志,这么一群人在这里,就感觉有了归属感。”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姜戬平时喜欢看《读书》杂志,身边大多是理工科学生,很多话题无处交谈,在校内看到北斗时也觉的“找到组织了”。至于陈轩本人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校内写手。
杂志总编为轮值制。继薄然之后,姜戬接任执行总编。他厉行改革,创立副刊《北辰》(即“北辰专栏”)。《北斗》正刊(即原有的七个栏目)是由编辑审稿选稿而择优刊发的,而北辰作为专栏,稿子由写手完全决定,北辰的编辑只负责文字排版和北斗账号日志的发送,无权定夺专栏写手的稿件,除非北辰作者一意刊登一些观点激进的稿件,才会由北辰编辑部以及北斗理事会集体商讨决定撤换。这也就是说,北辰作者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北辰也即一些写手的博客集。
北辰专栏的创立为北斗集结了许多优秀的撰稿人,如今打开北斗网站的北辰专栏名录:元淦恭(中国人民大学)、孙宇晨(北京大学)、榕晨(武汉大学)、大猫(复旦大学)、卢然(香港浸会大学)、城似琴(庆应义塾大学)、宁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楚陌(山西大学)等44位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大学生都是活跃的专栏作者。
因专栏作者名之后加学校名称,北斗曾被指为“精英主义”。“其实加学校名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大学生原创特色,只要文章好,不分学校,我们都要,像湖州师范学院的一位专栏作者就常供不错的稿子。”姜戬解释道。
直至北辰专栏创立,北斗仍旧没有自己独立的平台,只是依托校内网发行电子杂志。“原先在校内,半年的点击量能有三四万,不算多,肯定比不上那种漂亮女生的自拍照,但我们已经觉得不错了。”迦南自嘲道。09年上半年,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北斗因故在校内网遭到封禁。新任总编迦南决定将北斗全面转移至独立网站,坚持至今。“域名是买的,服务器费用一年一千块,钱是大家一起募的”姜戬说。
至今北斗的12个读者QQ群(每个200人)已全部加满,加上从前的校内好友,北斗能取得联系方式的读者和撰稿人数量就有5000多人。
北斗的网站有个牛气的定位——“全球华人大学生思想门户”,聊到这里,薄然和姜戬都笑了,其实还有种更通俗的说法——“北斗是我们说话的地方”。通过北斗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们互相了解和激励,建立友谊,找寻方向。北斗的线下沙龙活动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面对面说话的机会。
“沙龙每周都有,北京大家聚在一起就喜欢谈杂志发展的大方向,上海方面以吃喝唱歌为主。武汉的学术沙龙延续的最好,很严肃,比方说讨论女权主义,会专门请武大的老师过来,”姜戬说。每半年左右在北京或上海还会有一次大型的聚会,北斗的编辑、撰稿人、读者均可报名参加。7月下旬,因故未能参加“北斗六聚”的北斗友人、校内著名写手元淦恭还专门为聚会写了一篇缺席发言稿。9月下旬,北斗参与主办的首届草根论坛,他总算没有错过。(参见《理想之国》)
北斗每年会出一本印刷版的年度精选集,从组织、撰稿、排版、编辑到推广,由工作人员自愿承担,目前仅在内部销售。“08-09年度的精选集印了100本,花了差不多一两千元,是自己凑的钱,印好免费送给圈子内的朋友。09-10年度的精选集印了70本,成本价卖给大家,算是收了一次钱。”迦南说。这本最新的精选集每个人只有一本,蓝色封皮的小册子,很精致,薄然郑重地捧出属于他的那本,请我们提些排版方面的意见。
孤星找不到方向,但是七颗孤星连在一起呢?迦南甚至觉得北斗人的志同道合比《北斗》本身来得更重要。正如北斗的创刊词,“天柱不高,北辰不远”,正是一群一同仰望星空的人,使梦想更美,理想更近。
“独立”之惑
近年来,大学生自筹资金独立办刊,这在北上广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繁荣的是广州,平面杂志有大学生操持的《RICE》、《Clooz》、《印象》等等,总体风格比较小资。北京的《外·域》和上海的《LIVE》杂志等也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因成本低廉,更多的大学生独立杂志以网刊的形式出现,较有影响力的除《北斗》外还有中国政法的《常道》、华科的《沉淀》、厦大的《言炎》《南墙》、北师大的《范儿》、广州的《磊周刊》、《COLDTEA》、《物志》等。这些网刊或重学术,或做新闻,或喜时评,或走小资路线,它们因脱离官方色彩、发出同龄人的声音而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的读者订阅。
在各路网刊中,《北斗》拥有独立网站,还有规模最大的可统计读者群。总编迦南在求职面试时遇到读过北斗文章的考官,北斗撰稿人亦曾在征文比赛中遇到过同为北斗读者的评委。“不是因为我,我的小学、初中同学都看北斗,好像不知道北斗就没法混,精神家园似的。”一位北斗的专栏作者说。
“所谓独立,独立于政治,独立于资本,有很大自由空间”,薄然觉得,固然有其骄傲之处,但作为一份没有刊号、没有主办单位、没有批文的“三无”刊物,风光背后有艰难,“实体刊物、线下沙龙,没有合法的身份,做起来都有阻碍。”
网刊资金用的少,向大家募集一下,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自愿无偿的工作,无约束,人员流动快,效率较低,这都是学生媒体的常见问题,北斗也未能例外。因为“独立非法”,北斗不能在各高校“明火执仗”地招新,编辑团队主力06、07级或毕业或求职,一时间人员有些青黄不接。
“前段时间风传广电总局让所有境内的电子杂志向上申报,我们其实是很想申报的,”薄然说,“我们一直在试图合法化”。
北斗和《纵横周刊》主编安替有交流活动,和很多媒体也有联系,有意做实体刊物。“我们和广西师范出版社联系过,想给他们做特稿,做副刊”,但结果不了了之,“现在在和“凤凰”谈,希望以杂志书的形式出现”,薄然说。社会媒体们基本都给予北斗“甚感欣慰式”的评价,但合作得“再谈谈”。
对此,《中国产经新闻》的记者马鸿飞感到不以为然,他认为,大学生不妨抓紧宝贵时间到成熟的媒体去历练,去发声;独立刊物作为“黑户”,充满了太多幼稚激进的因素。
人大新闻学院的张征教授对网刊则持肯定态度:“这不叫非法(出版物),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在说话交流中有非常大的锻炼。他怎么跟社会交往,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包容,善于表达自己。而咱们现在好多人上大学后仍然是很闭塞的,讨论的时候也不太好说。有些人善于用笔来说话,你给用笔说话的人一个平台,我觉的挺好。但适当管理是必要的。”
在姜戬看来,不同于其他一些大学生刊物,《北斗》的风格相当温和:“你可以去看我们选的文章,我们是‘批愤青’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分左右。”但他也承认,不同栏目的责编能力有高低,选稿亦无明确标准,依赖个人水平,有时选出的稿件质量也参差不齐。“像陈轩去台湾交流了,最近就有读者反映,文章有些水。”迦南则认为不必给杂志一个形而上的定位,“我们不做意见领袖,只做平台。”
“两年前,我们带有很多理想和激情,但做杂志是一件现实的东西,慢慢的,做久了,就会越来越接近现实。现实不是一件坏事,很多事物并不是那么极端,贴近现实就更为理性,文风也趋于温和。”迦南对网刊的趋势表示乐观:“很多大学生都在做杂志,这样的刊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
标签: 大学生元淦恭《北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