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情感强度性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一、什么是情感强度性 编辑本段回目录

情感的强度性是指人对事物所产生的选择倾向性,它是情感最重要的动力特性,决定着人的思维、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驱动力大小,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情感的其它动力特性。

二、情感的强度性与价值的强度性 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在理论上,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然而,由于人的情感能力的有限性,人的情感的实际强度并不完全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如果把“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确定为人对于该事物的 “理想情感强度”,它反映了事物价值关系的强度特性。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性应该与价值的强度性相对应,即情感的实际强度等于情感的理想强度,使情感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价值关系,只有在这种情感强度的驱动下所产生的行为才是准确的、有效的,才能获取最大的价值效益。如果人的实际情感强度大于理想情感强度时,就难以适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力度,通常表现为态度粗暴、行为急躁、克制力差等个性缺点;如果人的情感强度小于理想情感强度时,就难以有效地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施加影响,通常表现为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等个性缺点,这两种倾向都有一定的危害性,都会降低人的行为价值率。总之,只有当人的情感强度等于理想情感强度时,情感的强度正好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其行为活动才能达到最大的价值率。
通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时,或处于快速发展或快速衰退的社会历史时期,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相对比较大,人的情感强度就应该高一些,反之就应该低一些。不同职业往往需要不同的情感强度性: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的情感强度较高,从事事务性工作的人的情感强度较低。

三、情感的偏好性及其价值根源 编辑本段回目录

情感的偏好性是指人对于某些事物的特殊强烈的、相对稳定的选择倾向性,包括人对于事物的特殊态度、特殊原则、特殊看法、特殊欲望、特殊行为取向等,它是情感强度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个人相对于他人在某些方面特殊的价值强度性,即情感的偏好性主要取决于价值强度的偏好性。
根据所指事物的不同类型,情感的偏好性可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喜欢是指人对于生理性事物的特殊选择倾向性;爱好是指人对于行为性事物的特殊选择倾向性;兴趣是指人对于思维性事物的特殊选择倾向性。
人通常不会盲目地偏好某种事物,而是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偏好那些具有潜在的生存优势和发展前途或者符合自己内在需要的事物,这样的偏好才具有真正的客观价值,才不至于成为一种盲目的情感。不过,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偏好的客观价值,而是在一种模糊的或本能的情感的驱动下自发地建立、维护和发展这种偏好,并为之付出代价。
偏好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例如,小孩在哭的时候,如果他的需要能够通过哭来得到满足,那么他将逐渐成为一个易哭的人;小孩在欺负其他小孩时,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训斥或惩罚,甚至还得到某种赞许,那么他将逐渐强化这种欺负行为;如果小孩在数字游戏过程中取得了成功,并赢得了赞许和羡慕,那么他对数学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浓。喜欢、爱好和兴趣如果得到极端的激发和强化,将会发展成为一种痴迷和狂热。

四、自我情感及其价值根源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对自身的状态与素质的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就构成了自我情感。那么,人的自我情感强度由什么因素来决定呢?
人的自我评价虽然在其形式上是对某种具体特性(如相貌、身份、气质、特长、地位等)的自我评价,但在价值本质上是对自身劳动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自我评价。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动的价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价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就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人对于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归根到底是对其中值价值率的自我评价。
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相关性的他人或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价值率与他人(或社会一般人)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我情感。两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情感的强度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我价值的强度性。
自我情感分为自卑感和自豪感两种: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感。自卑感的极端形式就是自暴自弃,自豪感的极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些极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思想或极端的行为而走向毁灭。自卑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并自觉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虚心地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忠告,努力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自豪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被动地等待或消极地应付与他人的合作,尽可能地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千方百计地说服他人听从自己的建议或忠告。
人只有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情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才能迅速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例如,人要想正确选择在什么样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与什么样的他人进行合作,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是服从他人的管理,还是请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行为方式是以他人为楷模,还是以自己为楷模,等等,就必须充分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特性及劳动能力。由于自我情感是以他人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为参照物,人通常只有在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人之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他人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
适当的自卑感与自豪感将有助于引导人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应该善于以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正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困难,客观而准确地看待他人的能力、地位及财富,既不能因自己一时的幸运而狂妄自大,也不因自己一时的失败而悲观失望;既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落魄而低眼瞧人,也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得意而低三下四,应该使自己时刻保持不亢不卑、不骄不躁、平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五、情感错觉及其价值机理 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人们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时,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这根筷子发生了弯曲。同样,人们对价值物所形成的主观评价或主观情感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即情感误差或情感错觉。因此,可以把人类的认识错觉分为认知错觉和评价错觉(或情感错觉)两大类。造成各种认识错觉的原因有三个方面:①环境条件的变化或周围其他事物的干扰;②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③客体品质属性的转变。

六、感情、欲望与情绪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价值关系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包括感情(以客体品质特性为主导变量)、欲望(以主体品质特性为主导变量)与情绪(以介体品质特性为主导变量)三个方面,因此情感的强度大小取决于感情、欲望与情绪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即
Im=Ig+Iy+Iq (2-1)
其中,Ig为感情强度、Iy为欲望强度、Iq为情绪强度。
感情、欲望与情绪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清楚地分辨出主观上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感情,还是属于欲望,或是属于情绪。为了深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现提出如下概念。
欲望均衡:当主体品质特性的运动变化都不能诱发任何附加的欲望(即Iy=0)时,就称主体处于欲望均衡状态。
感情均衡:当客体品质属性的运动变化都不能诱发任何附加的情感(即Ig=0)时,就称主体处于感情均衡状态。
情绪均衡:当主体所处环境中没有任何其它事物可以诱发附加的情绪(即Iq=0)时,就称主体处于情绪均衡状态。
情感均衡:当感情强度、欲望强度与情绪强度的代数和为零(即Im=Ig+Iy+Iq=0)时,就称主体处于情感均衡状态。
情感全均衡:当欲望均衡、感情均衡、情绪均衡同时成立(即Iy=Ig=Iq=Im=0)时,就称主体处于情感全均衡状态。
显然,当主体处于感情均衡和情绪均衡状态时,人的情感完全由内在的欲望来决定,此时主体的情感强度及其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人的内在需要情况;当主体处于欲望均衡和情绪均衡状态时,人的情感完全由感情来决定,此时主体的情感强度及其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客体的价值特性;当主体处于欲望均衡和感情均衡状态时,人的情感完全由情绪来决定,此时主体的情感强度及其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环境中相关事物的价值特性。
然而,一般的情况是:①当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评价时,主体内部将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欲望,周围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情绪,从而影响和制约这种评价;②当人们对主体内部的价值需要进行评价时,客观事物将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感情,周围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情绪,从而影响和制约这种评价;③当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评价时,主体内部将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欲望,客观事物将会产生一定的附加感情,从而影响和制约这种评价。这样,在一般情况下人所感受的情感都不会是十分“纯洁”的,总会存在一些误差或错觉。例如,当人的身体状态不好时,可能对周围许多美好的事物产生不了好感,这是因为主体的内部因素使他产生一定的负向欲望;如果在一朵美丽的鲜花旁边堆放一堆垃圾,那你也不容易产生愉快的心情,这是因为鲜花周围的环境因素使你产生一定的负向情绪。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情感强度性”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情感强度性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