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水母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栉水母(学名Ctenophor')是一类动物,属辐射对称动物,现被划分爲栉水母动物门。原和刺胞动物一起分在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作爲无刺胞亚门,现分出。身体透明,呈球形、卵圆形、扁平形。
栉水母 - 简介
栉水母
也有将其列为腔肠动物门栉水母纲的。不过栉水母外表和腔肠动物相像,内在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这是一类极美丽的海洋漂浮动物,在黑暗的环境下它们一般都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栉水母的伞缘下延,向内收缩致身体成球形;体外具由栉板排列成纵行的纤毛带八条,触手无刺细胞而是粘细胞。身体概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胶质厚而透明,游泳时振动栉板。反口极处有一平衡感觉器。无胃丝。终生水母型。均海产。以浮游生物为食。
栉水母动物是相似于钵水母的一类动物,身体透明,呈球形、卵圆形、扁平形等。由内胚层与外胚层组成,中胶层很发达。栉水母类是两辐射对称,体表具栉带、不具刺细胞只有粘细胞是近海或远洋生活的一类动物。目前已报导的不到100种。
栉水母动物中为人们较熟悉的种类,如侧腕栉水母其身体呈卵圆形,下端有口称口极,相对的一端有顶器,称反口极。身体表面具有8行栉带,从反口极直延伸到口极,栉带是由成行的栉板组成。栉板又是由横行排列、基部愈合的纤毛组成。栉水母动物借助于栉板上纤毛的摆动及栉板下肌纤维的收缩推动身体以反口端向前运动。靠近反口极的两侧表皮内陷形成一对触手鞘,由触手鞘中伸出一对细长触手,触手上分布有大量的粘细胞。粘细胞半圆形,下端有长丝,可伸入中胶层中,细胞表面有许多粘着颗粒,与捕获物接触时可释放出粘液以捕获食物。触手内也有发达的肌纤维,收缩时触手可全部缩回鞘内。由于触手鞘从而使栉水母动物身体成为两辐射对称。
栉水母
栉水母的体壁结构相似于钵水母,但其中胶层中包含有外胚层来源的变形细胞及肌纤维,肌纤维为平滑肌,排列成网状。
栉水母的胃环流腔较钵水母类更复杂,由口经过细长的咽进入中央的胃。胃向反口极伸出一个反口极水管向口极伸出两个咽管) 及二个触手管,向两侧伸出两个主辐管。由两个主辐管再分出8个子午线方向排列的子午管位于栉带之下。栉水母动物取食各种浮游生物,用触手捕食,食物进入胃腔后,在各种管内行胞外消化,再由管道内壁的细胞行胞内消化及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仍经管道及口排出。 栉水母的神经系统也是存在于上皮下的神经网,由于栉带的运动作用,神经网已向栉带处集中,形成8条不发达的神经索。这些神经索支配着栉带上纤毛的协调运动。唯一的感官是反口极的顶器,它是由表皮内陷形成的一个凹穴,穴内有表皮细胞分泌形成的平衡石,石下有4束纤毛起平衡调节作用,纤毛束向外延伸形成分叉的纤毛沟,再通向栉带。当动物倾斜时,平衡石改变了一侧纤毛束的压力,再通过纤毛沟将刺激传向栉带,以调整栉板上纤毛摆动的速度,使身体恢复平衡。
栉水母动物均为雌雄同体,生殖腺呈带状,位于子午管的内壁。精子、卵经口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在发育中经过一个自由游泳的球形的球栉水母幼虫再发育成成虫。
栉水母 - 分类
主要有球栉水母(Hormiphora),体呈球或梨状,有一对长触手;瓜水母(Beroe),体呈长椭圆形,略似瓜,无触手,口阔,胃大。
栉水母 - 球栉水母
栉水母
栉水母动物门有触手纲球水母目栉水母属的1种,又称球形侧腕水母。中国沿海常见的栉水母之一。体呈球形,有如小玻璃球。体小,最大个体高不过18毫米左右。有 8条显著的栉毛带,每条栉毛带由若干块纤毛板组成。栉毛带的长度和纤毛板的数目随个体发育成长而增加,个体充分成熟后,纤毛板数可达40块左右。触手(图1)2条,通常伸出体外当环境不利时则缩入触手鞘内。触手充分伸展时,其长度可达体高的20余倍。触手两侧分出10余条至数十条简单的分支。
胃管系统包括位于口端的口,口的内侧为长而扁的口道,口道背面有1个狭窄的胃或称漏斗,由胃向左右分出8种水管。①口道水管:1对,上接于胃,向下伸至口的两侧,其伸缩可使口与口道开合,有助于吞入食物。②主辐水管:1对,位于口道和触手鞘之间,短而粗,直接由胃分出。③间辐水管:2对,由主辐水管分出,下接从辐水管。④从辐水管:4对,由间辐水管分叉而成,外通子午水管。从辐水管至子午水管的入口处约在子午水管的中部而略偏上方。⑤子午水管:共有8条,上下端均为盲管,近中部处与从辐水管相连,其位置恰好在8条栉毛带的内侧。⑥触手水管:2条,由主辐水管向下通到触手基部,较短小。⑦背口水管:1条,由胃往上通向背口端。⑧排泄水管:2对,很短,下接背口水管,向上伸达背口端极区附近,在2对排泄水管中,只有1对的末端各有一个小排泄孔,有时能排除一些不消化的杂质。
感受器位于水母体背口端极区的中央凹洼部分,呈圆球形,外为盖钟,内有一球状体,系由许多平衡石构成,其下面有4条弹丝支持。
雌雄同体,精巢和卵巢并列于子午水管的内壁。精子和卵子分别由纤毛板之间的生殖孔排出,卵子在海水中受精,经胚胎发育后成为幼体。
主要捕食器是触手,当小型甲壳动物的幼体遇到球栉水母的触手及其分枝时,由触手上粘细胞分泌的粘液粘着,触手逐渐收缩,同时水母体作旋转运动,将触手卷绕于体外,俟食料靠近口旁,口便张开吞食,食料在口道中消化约需1┩小时。
球栉水母为暖水近岸性海洋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日本和中国沿海。春夏之间,经常在贝虾类养殖池中大量发生,吞食贝虾幼苗,为贝虾类养殖业的敌害之一。
栉水母 - 相关资料
世界上第一种动物-栉水母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针对动物进化史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种动物可能比科学家以前想象的结构更为复杂。这其实是一种颇为神秘的动物,研究人员只能通过对其化石和现存动物的分析研究推断出它的各种形态特征。
对传统观点构成挑战
这项研究的经费来自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8年4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将对该研究进行详细描述。研究采用最新的高能技术用以分析海量遗传数据,确定了动物生命树底部的最早分离时间。“生命树”(the tree of life)由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提出,是各物种间进化关系的一种分等级表现形式。
这项研究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是,栉水母在海绵(一种水栖的海绵纲无脊椎海生动物)之前就同其它种类的动物中分离,并发展了自身的进化途径。最新研究发现对有关动物进化树底部结构的传统观点构成了挑战。这项理论将结构简单的海绵视作从生命树最早分离的动物。领导这项研究的邓恩说:“这确实令人惊讶不已,以至于我们刚开始认为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出现了什么错误。”
但是,邓恩研究小组在反复检查研究结果,并增加了更多的数据后,他们的研究结果仍表明,拥有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栉水母(comb jelly,一种会发光的水母)在无组织、无神经的海绵体之前,就已同其它动物分离,建立了自身进化道路。邓恩表示,结构相对复杂的栉水母出现在生命树底部,这本身表明地球上第一种动物可能比科学家以前想象的更为复杂。
< FONT>
邓恩表示,若想确定该项研究是否正确还需要实施更多研究,不过栉水母之所以比结构简单的海绵具有更高的地位,是基于两个新进化假说:第一,栉水母在分离“组织”,组建自己的进化途径之后,已发展了独立于其他动物的复杂性;第二,海绵从更为复杂的生物进化为简单形式。
他说,后一种可能性强调了以下事实,即“进化不见得一定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变的一个进程,这一假说可能提供了有关该论断的特别生动的例证。”栉水母最早是在多少年前开始“搞分裂”的呢?对此邓恩遗憾地表示:“不幸的是,我们没有发现最古老栉水母的化石证据。因此,没法去确定地球上栉水母最早存在的时间以及它们分裂的时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主任帕特里克·赫伦丁(Patrick Herendeen)表示,在同其它物种分离后,栉水母可能在不断地进化。今天被视作一种常见生物的栉水母可能在外形上同最早的栉水母具有天壤之别。赫伦丁说,长有触角、非钟形的栉水母是以与典型钟形水母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的,这种分离意味着“具有体形的水母多次独立地进化。”
发光的栉水母
解答了诸多长期疑问
邓恩的研究不仅颠倒了海绵和栉水母的进化次序,还解答了一些有关其它物种的旷日持久的疑问。其中一个疑问就是千足虫和蜈蚣同蜘蛛的关系是否比昆虫的关系更紧密。答案是它们同蜘蛛的关系更近。尽管邓恩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提供了上述观点和其它重要进化见解,但生命树仍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邓恩说:“按照科学家当前的估计,地球上总共有约1000万种生物体。但目前为止,科学家仅仅对约180万种进行了描述,而且大多数是动物。其中只有极少数物种在生命树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无论如何,邓恩团队通过在研究中使用高能分析方法,起码能填补有关生命树的一些空白。高能分析法采用百余台电脑去分析融入之前所有可比较进化研究的更多数据。
研究采用最新分析方法
赫伦丁说:“邓恩的高能分析法是我们继续建设生命树所必需的。今后这种方法将会得到推广。”邓恩在谈到高能分析法的优势时解释说:“即使我们仅仅对不到百种物种进行研究,我们也能以一种特殊方式从中提取样本,表明彼此相关的不同动物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项研究和诸如此类的研究对设定更多物种在生命树中的位置,比那些单纯从中提取样本的物种更有意义。”
< FONT>
例如,邓恩研究小组必须通过遥控水下航行器去收集研究中用到的一种栉水母。邓恩最后总结说:“结果可能让一些人大吃一惊,科技重大进展确实令我们在诸多方面重新面临博物学家在200年前面对的相同挑战:搞清楚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种类、从哪里发现它们的踪影以及如何收集它们的日常实践挑战。”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