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美国经济危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危机简介
1936年,在加利福尼亚的Nipomo, 一位有七个孩子的母亲。
1929:可怕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事件经过
“疯狂的20年代”暗藏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造成影响
1929年经济危机前的美国
1940年,加州洛杉矶,等待工作的队伍排成长长的一列。
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美国经济一派繁荣。
1927年,纽约股市掀起了第一轮狂潮。这一年,股票交易额达到了破天荒的5.75亿股。1928年3月后,随着纽约股市实力最强的一批投机商大批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无线电公司的股票,新一轮投机行为疯狂扩散,股票价格再次疯狂暴涨。1929年,股市的狂热已失去控制。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前,房地产曾有一轮十分火爆的行情,房地产成为投机客的麦加圣地。20世纪最伟大的骗子庞氏(Charles Ponzi)就是在这场房地产投机盛宴中横空出世的。房地产泡沫凸现。
看似一派繁荣的美国经济,正孕育着金融危机的到来。
“繁荣”孕育泡沫 股指一泻千里
20世纪20年代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表示“人人都应该富裕”。胡佛总统也认为,“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头条,“股票还会长。”可是,没过几天股市泡沫就开始破裂。
其中,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
10月24日,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希望力挽狂澜;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跌幅达13%;
10月29日,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当天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道琼斯指数从9月3日到12月20日股指,下跌近40%;至1932年年终指数下跌了84%,市值损失超过 70%;再次回到1929年时股指的高点已是25年以后的事了。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股灾链锁反应引发经济危机
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纷纷来临。
从1929年到1933年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
经济水平倒退10年。从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为-68.56%。
失业率创记录。股市崩溃的1929年,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达到创记录的25%,这意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经济危机向全球扩散。1929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世界国际贸易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242亿美元。
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发展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河海,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经济危机终究导演世界性大萧条
美国: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降幅高达30%。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
日本: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
英国: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
法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法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6.2%。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
从1929年到1941年,世界经济进入了噩梦般的长达10余年的大萧条时期。 [1]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失业与贫困
1936年,俄克拉菏马州,塔尔萨市[俄克拉菏马州东北部城市],一家人在他们的农场外面。
1936年,在加利福尼亚的Nipomo, 一位有七个孩子的母亲。 [2]
1940年,加州洛杉矶,等待工作的队伍排成长长的一列。
1940年,加州奥克兰,一位刚毕业就已失业的年轻人。
1939年,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失业者正躺在停车场公园里睡觉。
1939年,一位伊利诺伊州的失业者。
1936年,俄克拉菏马州,塔尔萨市[俄克拉菏马州东北部城市],一家人在他们的农场外面。
1939年,伊利诺伊州,失业的人们无精打采的站在银行门口。
1938年,内布拉斯加州失业的原铁路工人
1936年,一家人无家可归,住在车旁的草地上。
1933年,纽约,男人在摆摊贩卖他的家当。
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公共事业振兴署的工人。
经济大萧条时期,芝加哥南部的男孩。
1936年,乔治亚州,盖恩斯维尔,飓风龙卷风过后,当地居民在检查损失情况。
1935年,加州,萨利纳斯,工人们在收割生菜(莴苣)。
1937年,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当地居民在等待配给口粮发放。
经济大萧条时期,佛蒙特州州,伍德斯托克市的雪墙。
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路旁卖瓜的人们。
1937年,两个想搭便车到洛杉矶的男人。 [3]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新政推出
“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新政”功过众说纷纭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另一派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的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
因为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所以很多贸易,商业都和美国有联系,关联。而且欧洲刚发生完第一次世界大战(虽说以是10年后,但还是没有恢复好的),所以很多方面都得倚仗美国经济资助,如贷款等。后来美国经济危机,使美国自己的经济都崩溃了,这样的话欧洲必然会在经济上有所波动。
那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式,它不同于封建社会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之间的互补互利性很大,所以美国的经济危机也会波及到欧洲,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分析原因
主要特点
1939年,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失业者正躺在停车场公园里睡觉。
1929年-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主要特点是,产能过剩,消费降低,经济极度萎缩。请大家看一段资料“1930年春,福特汽车公司将每周工作日由6天减至5天,当年8月份,又减至3天。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卖出了550万辆汽车,而1931年仅卖出50万辆。在1929年至1933年间,工业生产缩减了一半多,国民收入减少了四分之三,批发价格下跌了三分之一。失业人数从1929年的150万人增加到了1932年的1200万人,占工作人口的将近25%”。
出现原因
以上只是表面现象,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经济危机发生后,伴随的是大量企业的倒闭,当时美国有5000家银行倒闭,那么有多少生产企业倒闭呢?应该是数不胜数的。企业的倒闭意味着生产的极度萎缩,而作为经济之水的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数量是恒定值,由此可推出货币应是通胀的,但是危机中表现的结果是通货紧缩,并且这种严重的通货紧缩一直到政府的直接干预才结束。
我们会质疑市场中的货币跑那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起到购买消费的作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货币运行的法则,这里给出一个公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M)x货币使用频度即流速(F)=可参与交易的商品总价值(W),这里的条件是货币的价值不变。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经济萧条,W会减少,由于M是一个基本恒定的值,那么F一定是减少的,因此,我们只需要研究F降低的原因就可以分析出经济危机的大概原因。
这里只讲两个原因,第一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资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财富分布的极不均匀,使货币运行的速率降低了。这里不详细阐述,只补充一点,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会加速这种财富分布的不均匀,因为在一个投机市场中,盈利的一定是极少数。
第二点原因应是大家会忽略的,就是货币的数量M也会影响F,由于当时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并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此货币政策较为死板,货币数量M基本是一个恒定值,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可参与交易的商品总价值(W)大幅度增加,这样F会向上变动,但这样的变动是有一个极限的,因此,货币政策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让我们看一下经济大萧条后发生了什么? 各个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这里按下不表,我们主要看一下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对银行系统进行监管,并整顿股票交易所,以防止1929年大崩溃重演;鼓励发展工会以及劳资双方开展谈判,以此作为确保工人阶级具有较高购买力的一项措施;颁布法律,为工作日设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仿效德国、英国等国做法,通过社会保障法规,为失业者、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资金;向农场主提供补贴,鼓励种植能够保持土壤的农作物,并承担抵押的赔偿责任。”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这种干预是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的,其本质就是多发钞票。因此预计实现了,美国出现了持续的通货膨胀,这对一无所有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政府使他们拥有了购买力,而那些囤积货币的富裕阶层,财富大幅度贬值,但这并没有什么,因为他们的致富能力没有被削弱。政府通过干预经济,重新分配了财富,并且成功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干预,使资本的流转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政府的经济干预只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插曲,关键是我们是否掌握了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这里我们从资本运转的角度,可以窥其一斑。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造成原因
造成1929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缺乏调节机制的制度是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的社会体制虽然对于调动个人活动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并可能产生消极后果。个人在利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获取个人幸福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久而久之将导致财富和地位分配的两极分化。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对这种分化进行调节的机制,社会呈现因没有对这种分化进行调节的机制,社会呈现严重的不和谐。垄断便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它损害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公平,阻碍了中小企业自由发展。大批中小企业无法在垄断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纷纷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当时的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工伤致死率最高的国家。工人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时挣取两美元的工资,与之相伴的是频繁的矿难和火灾。纽约曼哈吨一家服装厂为限制工人外出大门紧锁,大火发生时,146名工人被活烧死。繁荣的背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罪恶,并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负面后果,最终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不干预,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工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即工资。这样,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费,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一时期,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社会财富高度集中。16家财阀控制着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工业增长仅集中在少数部门,而其他老工业部门则开工不足,甚至出现了头疼危机,大批工人因此失业。从1920年到1929年,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工资却只上升了2%,而占总人口1/5的农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业工人收入的40%,到1930年时,已低于30%,约60%的家庭还挣扎在每年200美元水平,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可见,固定不变的工资和不断下降的农场收入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国民收入严重的分配不均,内需乏力,与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共同构成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也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一战后美国从债务国一举翻身为债权国,这种不平衡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战争债务的回收及巨额贸易顺差使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至1924年间从192,400万美元,即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由于支付款到期,债务国不得不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一些国家则拖欠大量欠款,这些都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和金融部门。美国日益增长的供应力大大超过国内外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另外一个因素。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指出,财富集中的结果实质就是对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即:增加了有不可靠贷款的银行数目,助长了最终连银行也被卷入的投机狂热。财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闭银行的数目越多,并助长投机,衰退便越严重。马克思也提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身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是因为信用使经营者都可以大超过他们的资本从事经营;信用使经营者都可以大大超过他们的资本从事经营;信用使资本形式上的回流速度因不以实际回流时间为转移而加快。生产经营规模与信用相互作用,不断扩大。同时,在繁荣阶段,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趣,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信用的繁荣导致产业和商业的繁荣。但是,如前所述,当国内外的消费市场都在日益萎缩的情况下,资本回流将减少并放缓,而当一些商号和银行都放弃正常的预防措施,却从事投机性质的冒险活动时,危机一触即发。
市场经济本身是风险经济,经济危机被称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生理现象”。由此之后,为避免经济危机,各国开始探索资本主义的改良之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作用逐步提高。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历届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1929美国经济危机 - 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1929和2008金融危机比较
合作,一定要合作
1933年,纽约,男人在摆摊贩卖他的家当。
如今,各国经济通过贸易、资本流动等渠道环环相扣,发生在某一国的危机可借此迅速蔓延,转瞬之间成为危害世界经济繁荣稳定的灾难,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各国不能协调合作,则不仅不会遏制,反而可能加剧危机。因此,探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全球合作尤为必要。
1929:不合作带来困境
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该法的实施给美国带来暂时的解脱,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当时各主要行业的糟糕局面,但代价十分高昂。因为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接踵而至,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根据数据显示,75个主要贸易国家的月度总进口值从1929年初的29.977亿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亿美元,缩减近一半。
可以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最终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大萧条。这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在危机面前,只要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率先采取不合作策略,就会导致所有国家相应采取不合作策略,引起集体非理性。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世界各国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能由于同样的原因毁于一旦。
2008:美国孤力难以回天
转观当前,次贷危机作为美国资本游戏的产物、全球危机的罪魁祸首,一直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其深不可测的渗透力和持续的破坏力使得乐观的美国人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沼。
次贷危机自去年爆发至今,美国在应对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忽视与他国合作的恶果。有个小细节值得关注,摩根大通针对收购贝尔斯登的尽职调查本可以持续数月。但是财长保尔森却给双方下令,必须赶在亚洲市场开市之前达成协议。保尔森此次发令所具有的浓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国投资界的质疑与反对,认为有损美国自由市场的良好形象。但事实证明,保尔森的判断是明智的,全球股市之间的联动性已今非昔比,次贷危机更是通过股市蔓延到世界各地,带来全球主要股指的持续下跌,同时美国市场中也活跃着各国金融机构的身影。如果周边环境持续恶化,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美国又怎能独善其身?
监管,还是金融监管
许多人把大萧条的发生归因于美国缺乏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在危机发生后,美国建立起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严刑峻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最终使证券市场恢复元气。当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该说比较完善,但是仍未能防范次贷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究其原因,监管不力是罪魁祸首。
1929:催生金融监管体制
大萧条前夕,美国股市异常火爆,连傻瓜都能赚钱,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内幕交易、官商勾结和操纵股价等不法行为。虚假繁荣预示着崩盘不可避免。
股市崩盘一度引发美国政界对“要不要股市”的激烈争辩。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重拳出击,审时度势,毅然决定从加强监管入手,力挽股市于狂澜之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1934应运而生,其职能就是专门对证券交易进行监管。通过建立起包括美联储、证交会在内的一整套金融监管体系,在证券领域引入辩方举证制度,加大对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措施,美国金融体系如同被注入一针“强心剂”,美国股市也终在25年之后收复了所有失地。
2008:次贷暴露薄弱环节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的金融地位有所削弱,将美国经济拖入衰退边缘。
在这场风暴中,美国政府难辞其咎,扮演着不太光彩的角色。美国政府出于政治需要,让普通老百姓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为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房贷融资机构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这两家机构因而成了被宠坏的孩子,躺在政府的襁褓中,不计风险地向商业银行发售次级抵押债券。现在看来,两房的危机才是次贷危机全面升级的根源。
美国当今的金融监管体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金融业产品创新速度太快,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从基础产品到最高级的衍生品经历层次很多,而且环环相扣,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或存在监管疏漏,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美国政府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强大意愿。美国财长保尔森3月31日正式公布一项改革方案,将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其中多个机构将被裁撤,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将极大加强。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